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宏 《世界海运》2007,30(5):30-31
通过广大海船驾驶员多年航行避让实践,总结航行避让对策,如:早让、宽让、大舵角让,车让与舵让的关系,避免近距离右舷对右舷通过他船,避免近距离抢越他船的船首,以及通过VHF协助避让等,有助于年轻驾驶员保障航行安全。  相似文献   

2.
此文给出了多船会遇定义,建立了多船会遇避碰操纵图,在研究了“驶过让清”及在避碰过程中是否可采取其它转向行动的定量判断方法前提下,给出了属于各类的定量判断方面,可为船舶智能或自动避碰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曲春 《游艇业》2014,(4):26-26
遇到障碍物时,谁该避让? 在刚刚结束的2014青岛极限帆船赛上,发生了几起撞船事件,其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碰撞涉及到障碍物避让问题。GACPindar队绕过最后一个标点后顺风近岸航行准备冲终点,这时极限青岛队迎风驶向最后标点,从GACPindar的右舷方向驶来,极限青岛队为迎风左舷下风船,GACPindar为顺风左舷上风船,一般情况下,应该是GAC队让极限青岛队,但因为GACPindar队船的左边正值码头障碍物,极限青岛队有义务给GAC队提供充足的避让空间保证它顺利避开障碍物,可极限青岛队并没有及时给GAC队避让出足够空间,最终两船相撞。经过仲裁判定,极限青岛队得到了延迟40秒起航的惩罚。遇到障碍物,到底该谁避让?本期曲sir就国际帆联的案例来给大家详细讲解。  相似文献   

4.
作为避碰雷达,必须通过来船目标的位置信息的处理,向驾驶员提供危险目标的信息及避让危险目标的措施。但是,目前的避碰雷达一般由驾驶员通过所谓“试操纵”的程序,确定本船将要采取的避让措施是否安全可行。本文根据分析来船的雷达位置信息的变化,提出来船是否存在碰撞危险的数学判别式,本船的危险航向区域及危险变速区域的确定。同时拓广到存在N只来船的场合,给出本船的安全航向区域和变速区域,以便让驾驶员采取相应的避让措施,为研制避碰雷达提供一种数学模型。文中还提供了算例。  相似文献   

5.
所谓“协议避让”通常是指会遇中的两船通过声号的交换或VHF无线电话的联系,由一船提出建议,另一船予以呼应,相互达成避让的协议,共同“背离”《规则》采取避让行动的一种特殊措施。不可否认,“协议避让”在某些情况下能使避让成功,然而,“协议避让”毕竟是一种违背《规则》的行为,并非是避让的正确途径,经常会因行动不协调,而造成船舶间的碰撞。  相似文献   

6.
当A船恰好位于B船正横后22.5°附近并正在逐渐赶上B船,此时A 、B两船对局面究竟是交叉相遇还是追越可能持有怀疑,双方的行动可能出现不协调,极易产生紧迫局面,作者对这种局面,特别是A船自B船右侧接近时的局面进行分析,在充分考虑广大驾驶员的避让习惯和现有船舶条件的前提下,研究两船的协调避让行动.  相似文献   

7.
吴亚军 《中国水运》2006,3(1):19-20
介绍了运用真风盘将视风要素换算成真风要素;更重要的是给出了用真风盘求来船的运动要素及避让来船的避让措施、避离台风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单向运营航道疏浚拓宽施工中,抓斗船需在过往船舶通过时,提前起锚远离航道一侧进行避让,如频繁避让会严重降低抓斗船的生产效率。为此通过研发锚漂快速收回装置,结合抓斗船在边坡施工过程中的特点和海水流向的不同,在保证船舶安全及稳性的前提下,采取抛设单侧一字锚、不等距锚、等距抛锚等工艺,降低避让对施工效率的影响。经过现场实践证明,该施工工艺可有效提高抓斗船在该种工况下的施工效率。  相似文献   

9.
灰色关联决策在重点避让船选择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多船会遇情况下的船舶避碰决策问题,采用灰色关联决策方法选择重点避让船:首先按数学模型计算出目标船与本船的最近会遇距离DCPA、最近会遇时间TCPA以及船速比K.以DCPA、TCPA、K作为对策集中的各分量,再利用灰色关联决策进行综合评价,确定重点避让船.通过仿真分析,该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商埠之一,是国内外各种物资的集散地,除了每天有许多来自五大洲四大洋的各种现代化的船舶行驶在黄浦江上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帆船进出航行。如大眼宁波船、平头崇明船、高舱山东船、绍兴芦台船、白色福建船,以及苏北船,各色渔船等等。它们都是依靠风力和流压行驶的,其中比较大型一些的,行动呆笨,就船员来说,对避让规章、上海港章,不太熟悉,对上海港航道水流则更是生疏。但是机动船对非机动船有避让的义务,因此对帆船的避让,航运界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从讨论构成追越的条件和追越船的责任出发,分析了会聚追越/交叉态势下两船容易发生碰撞的原因和两船的避让关系,并提出了此种会遇态势下的避让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李兆斌  林莉  洪碧光  李明 《中国航海》2005,(4):37-39,45
在几何避碰数学模型中加入船舶转向延时及延时中两船位置关系的变化,并省去有关会遇几何关系的假设,给出两船任意初始状态下,转向完成时目标船DCPA、TCPA的预算模型。安全避让条件是关于DCPA、TCPA的不等式组,其解是开始避让距离d与转向角度ΔC的平面域,解域中d的最小值即对应最后避让距离,且对应一特定转向角度值。此模型对船舶避碰时机决策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危险驶过是船舶会遇时的一种特殊情况,从时间维度对其建模以评价船舶潜在碰撞风险。[方法]首先,建立船间危险驶过时间模型,并利用藤井船舶领域模型检测危险驶过场景,定义危险驶过持续时间和平均持续时间。然后,基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数据的时间同步处理,建立该持续时间的计算模型,再利用危险驶过持续时间来分析船舶交通安全风险的时间维度特征。最后,以渤海海域内的船舶航行安全为研究对象对所提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结果表明,船间危险驶过持续时间与船舶类型、尺度相关。按照船舶类型分析,油船发生船间危险驶过的平均持续时间最长(252.63 s),客船的最短(180 s);按船舶尺度分析,大型船舶的最长(272.65 s),中型船舶的最短(180 s)。[结论]所提模型可以准确计算船间危险驶过持续时间,结果可以为从时间维度研究海上交通风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国内外所发生的船舶碰撞事故的分析表明,除发生碰撞事故的主客观原因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在第十三条追越条款和第十七条直航船的行动条款的内容上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诸如适用范围的规定不清、被追越船是否等于直航船、驶过让清的要求不明确和直航船应采取最有助于避碰的行动时候过晚等等。作者通过对典型碰撞事故案例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了补充修改第十三条和第十七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建议对两条条款进行补充修改并要求IMO能对有争议的或执行有困难的条款提供若干条文的统一运用指南。弄清紧迫局面和紧迫危险的含义及其区别,对避免碰撞的行动具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国内外航海界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作者就紧迫局面与紧迫危险的定义、产生原因、范围大小及其行动发表了见解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船舶在能见度不良非互见时的避碰研究一直是航海人员非常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十九条第四款规定,总结出一船仅凭雷达测到他船时的具体避让方法,对于转向避让、变速避让及转向结合变速避让分象限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船舶追越中避让行动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两船之间在航行中产生追越是它们常见的会遇态势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船舶碰撞在海事案例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当追越船从被追越船左舷追越的情况时,船舶避让行动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探讨追越情况下船舶碰撞案例的原因、避让行动的结果和国际避碰规则的规定和几何避碰方法等的基础上,对这种态势的避让行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船舶碰撞事故中,商船和渔船的碰撞事故比例比较高,商船误人渔具作业区,造成网破船损的事故也时有发生。分析其原因,除了双方当事船在隙望等方面的疏忽外,商船驾驶员对渔船渔具的作业方式不熟悉是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渔业资源的变迁,捕捞作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渔具渔船。为了更好地做到早让、宽让、主动避让,商船驾驶员有必要了解渔船渔具作业和避让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8.
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八条“避免碰撞的行动”中明确规定,船舶采取避让措施应及早地、大幅度地进行,并能导致在安全距离上通过。可见导致两船在安全距离上通过是国际避碰规则的目的,也是规则要求船舶应及早地、大幅度地采取避让措施所追寻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早让、宽让只有最低限制,而这个最低限制就是能使两船在安全距离通过,也就是说能导致两船在安全距离上通过的最迟采取避让行动的时机和采取行动的最小幅度。但是这个早、宽的程度应如何去掌握,如何去量化,它和安全航速、瞭望条款一样,让所有发生碰撞事故的当事船舶都逃不出这几个条款的责任。同时也给碰撞事故的处理带来了很多难以恰如其分的公平判决。  相似文献   

19.
刘斌  刘福强 《水运工程》2022,(S2):69-72
运营航道需要拓宽或加深疏浚时,常因施工船舶与运营船舶的频繁避让导致安全风险大、施工效率低。针对这一情况研究了船舶安全避让及效率提升措施,即:采用航道有效宽度计算方法,通过施工通航验算,采取科学有效的避让措施,解决耙吸船频繁驶离航道避让的问题。研发了耙吸船的堵耙快速取泥装置、耙头防溜耙装置,解决了耙吸船施工黏土堵耙清理难、边坡施工效率低下等技术难题。实践证明措施可行。  相似文献   

20.
一起典型雾中碰撞事故的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一起典型的雾中碰撞事故,一船仅用两分钟的观察就判定来船是对遇船而采取右让;另一船认为来船是在本船的右舷则盲目向左改向。以后两船都未继续对局面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按原定的避让措施不断地小角度改向,直到碰撞。本文意在找出碰撞的根本原因,在总结教训的同时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