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轿车发动机冷却水套流动与传热CFD计算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UG软件对某汽油机冷却水套建立三维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分析发动机内部冷却水的流场分布、换热系数分布以及压力损失,同时对该发动机的冷却水套提出了优化方案并对其计算结果与原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原发动机冷却水套的流动传热计算表明:缸盖进气侧冷却水流动较均匀,3缸和4缸缸体冷却水套排气侧冷却能力较差,1缸和2缸缸盖冷却水套排气侧冷却能力较差,通过改进前后换热系数比较,说明改进后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的换热能力优于原发动机冷却水套。  相似文献   

2.
CFD技术在发动机冷却水套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冷却水套能否满足发动机的散热需求,文章通过CFD软件AVL-Fire对其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水套流场的对流换热系数,其中缸盖鼻梁区的换热系数过低,需要对水套进行优化设计。对方案优化后再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水套在热负荷较大的区域的对流换热系数均超过推荐值,能够满足散热要求。  相似文献   

3.
增压中冷柴油机冷却水套流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工况下对冷却水套水流入口流量以及特征点的温度、压力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建立了冷却水套三维模型,对冷却水腔的流动均匀性、整机压力损失、冷却液流速和换热系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化机型冷却水套中的流速和换热系数均能满足冷却要求,但各缸冷却水套的流速不均匀,在进排气侧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旋涡,第四缸附近的流速低于其它各缸;进入气缸盖冷却水套的流量不均匀;改进后的冷却水套结构使流动的均匀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某V型发动机冷却性能,对该机原冷却水套模型结构分5个阶段进行了改进,包括加大左右侧排气端气缸垫通道面积,增加气缸盖和气缸体水套通道,开通气缸盖水套排气侧中间断口。利用Ricardo三维流体软件VECTIS对原水套和每阶段改进水套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计算,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最终改进后的水套流动性能比原水套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张小矛  LI  Gang 《车用发动机》2007,(1):80-82
为了提高某V型发动机冷却性能,对该机原冷却水套模型结构分5个阶段进行了改进,包括加大左右侧排气端气缸垫通道面积,增加气缸盖和气缸体水套通道,开通气缸盖水套排气侧中间断口。利用Ricardo三维流体软件VECTIS对原水套和每阶段改进水套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计算,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最终改进后的水套流动性能比原水套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应用FIRE软件对某一新设计发动机冷却水套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冷却液流场压力损失、流场速率、换热系数分布、流量分布等基本流场信息。与AVL标准限值及现有产品发动机冷却水套数值分析结果比较,提出了调整缸垫分水孔的大小和布置、修改缸盖水套结构、调节水流方向等措施,对优化设计后的冷却水套重新进行流体力学(CFD)计算,结果表明,水套的冷却能力满足工程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7.
发动机冷却水套内三维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FIRE软件对某一发动机冷却水套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冷却液流场速率、换热系数分布、压力损失以及流量分布等流场信息。从计算结果中发现,该发动机缸体水套的第2缸、第3缸等区域存在流动死区.水套进、排气侧流量分布相差较大.整体水套压力损失与同类机型相比偏小等不合理的流动现象,是导致其第2缸、第3缸“拉缸”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K29T柴油发动机主要用于发电站的发电机组,属于重型大排量V型柴油机。由于对该平台的发动机进行了优化升级,发动机结构存在部分设计变更,为保证发动机的冷却性能,需对冷却水套结构合理性进行验证。利用CFD仿真技术对水套内部流场进行了计算,得出了水套的流速、换热系数以及压力分布情况。通过评估,发动机水套结构合理,满足冷却要求,但存在优化空间。通过局部结构优化,总压损降低30.8%,降低了能耗。  相似文献   

9.
柴油机缸盖设计(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排气道设计图16示出一个有效的排气道设计的例子。为了保持围绕气门导管有足够的冷却水套,有必要象图16那样限制气道的最小流通横截面。该截面的下游部分可以象扩散管那样逐渐扩展,以求恢复动压力。在增压发动机中,最好保持排气道出口处的流通横截面和排气管中的流通横截面不大于涡轮机进口截面,以避免流通横截面不必要的增加与减少。冷却水套芯子需要绕着气门座和气门导管延伸,但是有可能象图16所示的那样布置分型  相似文献   

10.
发动机冷却水套CFD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发动机冷却水套的CFD分析是目前发动机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计算分析手段,其计算准确性高、速度快。利用该计算分析技术可保证在发动机热负荷较高的燃烧室及排气道周围有良好的冷却液流动,而压力损失相对较低。介绍了利用CFD分析发动机冷却水套的过程,成功分析并优化了发动机缸体、缸盖及机油冷却器箱的水套结构,确定出了流动性较好且压降低的水套,确保了发动机有良好的机内冷却。  相似文献   

11.
<正> 船用发动机的排气总管应具有良好的绝热性,以保证使用时的安全。故H15/18、H16/17、H18/20和H18/22型船用柴油机的排气总管均带有水套。且水套还与柴油机本身的冷却水套相连通。这种结构在某些内燃机车发动机上也有,如M-753型柴油机。在任意发动机的热平衡中,冷却系  相似文献   

12.
<正> 船用发动机的排气总管应具有良好的绝热性,以保证使用时的安全。故H15/18、H16/17、H18/20和H18/22型船用柴油机的排气总管均带有水套。且水套还与柴油机本身的冷却水套相连通。这种结构在某些内燃机车发动机上也有,如M-753型柴油机。在任意发动机的热平衡中,冷却系  相似文献   

13.
车用柴油机缸盖冷却水腔的CFD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对WD615普及型欧Ⅲ排放柴油机的冷却水腔进行了CFD模拟,对冷却水腔的整体流动均匀性和整机压力损失进行了分析评估,并对缸盖火力面、喷油器安装孔和排气道周围冷却水腔的冷却液流速和换热系数进行了详细分析。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冷却水腔的流动均匀性和压力损失可以满足欧Ⅲ排放柴油机使用要求;流经火力面和排气道周围水腔的冷却液流量分配合理;缸盖火力面、喷油器安装孔和排气道周围水腔冷却良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软件AVL-Fire对现有某重型柴油机冷却水套进行了CFD计算,分析冷却液的流动及压力分布。并结合实际的工程需要,对该冷却水套设计提出优化建议。通过CFD计算,对于优化后的水套进行分析,评价冷却液的流动状态,为该款发动机的水套设计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5.
康明斯发动机气缸盖原厂件是铸成整体式的,气缸盖上布置有进、排气道,进气管及冷却水套.很多重要的零件如:喷油嘴,进、排气门摇臂,摇臂总成,排气歧管,节温器,气阀罩等,都固装在气缸盖总成上.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中研究了不同的发动机台架热平衡试验方案和试验条件对集成排气歧管缸内直喷(GDI)汽油机热平衡性能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发动机台架热平衡试验方法相比,基于实车散热器、冷却和进排气管路以及附件的台架热平衡试验方案,可降低管路变化造成的系统流动阻力增大、管路传热损失增加、冷却液流量不可控、发动机进出口冷却液温差过小等对热平衡试验不利的因素影响,试验结果更接近实车状态;中冷后进气温度、冷却液温度和开关冷却风机等对热平衡测试结果均有显著的影响;集成排气歧管式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内置在缸盖内导致发动机冷却水套的散热量明显增大,冷却系统也必须提供更大的冷却能力才能满足发动机的热平衡需要。  相似文献   

17.
应用CFD模拟分析软件FLUENT对498发动机冷却水套内的流场进行模拟计算,研究分析了水泵内流场对发动机内冷却水流动的影响.计算结果与冷却水压力测试结果的对比表明,水泵内流场直接影响缸体水套和机油冷却器内冷却水的分布以及整体水套流场仿真计算的精度,将水泵模型加入水套整体模型时,模拟计算相对于测试结果的误差可从大约15%降低到5%左右.  相似文献   

18.
提高车用发动机能量利用率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描述了近几年车用汽油机发展的几种新技术,包括GDI和HCCI燃烧技术以及混合动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作用。介绍了利用发动机排气余热的温差发电技术。论述了利用发动机冷却水余热和排气余热来改善发动机性能的新技术,该技术通过一套发动机后接蒸气动力装置,回收发动机余热能量做功,从而提高发动机能量利用率。探讨了这一新技术的研究内容,展望了它的应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应用CFD软件AVL-FIRE,对某四缸柴油机冷却水套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冷却水套的流场速率,压力损失、温度场及换热系数分布等基本流场信息。计算结果表明,冷却水套平均流速大于0.5m/s,总压降仅为21.4k Pa,温度分布在350k~380k合理区间内,缸体前端的冷却液流速相对较低。该柴油机冷却水套结构基本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0.
KM48天然气发动机是在原重型柴油机平台上开发的,由于燃烧温度升高,热负荷增加,原机水套有可能不能满足冷却要求。据此,利用FLUENT软件对其冷却水套进行仿真和改进。结果表明,缸盖排气门侧的三角鼻梁区的冷却液流速仅为0.5~2m/s,不能满足冷却要求。为此提出了两种改善缸盖鼻梁区冷却效果的结构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在缸盖水套的排气门侧加一个面积为199mm2的上通道时,冷却液的流速可提高到2~2.5m/s,满足冷却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