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深入分析水平荷载对路面结构的影响,以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为例,考虑层间不完全连续接触条件,竖向荷载采用重载条件,采用壳牌设计软件BISAR3.0为计算工具,考查水平荷载对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力学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层间不连续条件下,水平荷载对结构弯拉应变与弯拉应力分布没有影响,水平荷载作用使结构剪应力骤增、剪应力分布产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路面层间接触条件会显著影响道路性能。以典型沥青路面结构为依托,以壳牌设计软件BISAR3.0为计算工具,对沥青路面在不同层间接触条件下的力学响应分布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层间非完全连续时路面结构往往处于不利的受力状态,并建议沥青路面在基层施工后一定要做好过冬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冉升财 《北方交通》2021,(2):44-46,50
为了研究层间接触状态对沥青路面力学响应的影响,针对典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选取三种层间接触状态(连续、弱连续、光滑),对不同接触状态下各结构层力学响应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层间接触从连续转变为光滑状态,路表弯沉迅速增大、相应的层底拉应力也迅速增长,进而使得横向裂缝发生几率急剧增大...  相似文献   

4.
分析半刚性基层的缺点,提出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并给出超载条件下轴载计算参数。采用Bisar3.0软件,计算在完全连续、部分连续和完全光滑三种界面条件下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各结构层层底拉应力。结果表明,在完全连续条件下沥青层不会产生拉应力,路面内部拉应力最大值出现在半刚性基层底部;当沥青层与半刚性基层之间的接触条件由完全连续向完全光滑转变时,沥青层层底和半刚性基层层底的拉应力逐渐增大;在三种界面条件下,沥青面层表面轮隙中心处都出现较大的拉应力。  相似文献   

5.
沥青路面结构由于各结构层间材料性能存在差异且施工技术水平存在限制,路面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层间接触条件并非完全连续,但在沥青路面设计时仍将其视为完全连续。为探究层间接触状态对沥青路面动力特性的影响,利用积分变换将偏微分方程组转化为常微分方程组并建立传递矩阵,引入转换矩阵表征层间连续状态;依据边界条件和两类积分逆变换获得层间非完全连续沥青路面结构动力响应的解析解;通过参数变化模拟层间接触状态的改变,分析层间接触状态对路面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面层与基层间的接触条件对路表弯沉的计算结果影响最大,提高面层与基层间的层间黏结强度可有效降低沥青路面的弯沉响应。  相似文献   

6.
采用有限元的方法构建三维沥青路面模型,研究3种典型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半刚性基层、柔性基层和复合式基层)在车轮荷载作用下的竖向压应力、竖向压应变、剪应力和弯拉应力等的力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承载能力强、变形小,但其基层和底基层层底的弯拉应力较大;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最大剪应力较小,但整体变形较大;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由于铺设了柔性过渡层,力学响应介于两者之间,有较大的力学优势。  相似文献   

7.
刘喆 《湖南交通科技》2012,(3):9-10,119
采用Bisar3.0软件,针对半刚性基层与沥青面层处于完全连续、部分连续、完全光滑三种接触状态的整体路面结构进行了力学计算,并分别对其力学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层间接触状态的改变使整个路面结构受力发生了显著变化,并且层间存在应力突变,在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结构层的结构组合,施工中做好层间处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G1503上海同三段不同类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结构在标准轴载及不同沥青层厚度下受荷响应特征及力学指标变化规律,进行了大量有限元三维仿真建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标准轴载作用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各力学指标明显优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底基层强度及路基处治差异会对路表最大弯沉及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产生明显影响,但沥青层与连续配筋混凝土层的层间剪切力受其影响较小;各项力学指标均受沥青层厚度影响显著,说明对于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结构将沥青层控制在合理范围可有效避免车辙、层间滑移等病害的发生。研究工作可为该种路面结构设计、应用及后续养护维修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分析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和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面层内的最大拉应变的规律,选取两类沥青路面的典型结构,采用壳牌设计软件BISAR3.0为计算工具,考虑层间完全连续以及不完全连续两种状态,对各结构在不同的层间结合条件下沥青层最大拉应变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两类沥青路面而言,当层间条件为完全连续时,沥青层最大拉应变出现在面层层底;当层间条件为不完全连续时,沥青层最大拉应变出现在中面层层底。  相似文献   

10.
钟伟明 《北方交通》2022,(1):74-77,82
为分析荷载作用下不同类型沥青路面的受力特点,选取半刚性基层、柔性基层、复合式基层、倒装结构、再生基层五类典型沥青路面结构,采用壳牌设计软件BISAR3.0,基于动态模量等参数进行力学响应及疲劳特性分析.结果 表明:整体上,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各项力学响应具有明显优势,且整体疲劳寿命最好;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优缺点明显;路面...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入研究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中剪应力点位的分布,通过建立沥青路面结构力学模型,分析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剪应力在不同层间接触条件下的分布规律,从中得出剪应力最大值对应的点位,然后研究车辆荷载、面层模量和厚度对其点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层间接触条件下,最大剪应力点位在轮胎中心点对应下距路表6cm深度处,由此提出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及材料设计中对中面层应主要考虑其抗车辙性能。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沥青层疲劳寿命与层间接触状态、温度和轴载荷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考虑层间状态的沥青路面结构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这些因素对沥青层底动应变的影响规律;通过引入常用的沥青路面疲劳寿命模型,构建了适用于半刚性沥青路面的沥青层或超薄路面的沥青层在多因素作用下的疲劳方程一般表达式,确立了沥青层疲劳寿命与各影响因素间的作用关系及其最不利点位.研究结果表明:层间结合系数、温度、轴载荷均对沥青面层疲劳寿命具有明显影响,且分析点位不同,影响程度不同;加强层间粘结能显著提高沥青面层疲劳寿命,在最不利分析点位处,当层间结合系数由0.5增大到0.7时,疲劳寿命提高13.6倍.   相似文献   

13.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设计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前国内外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的设计方法尚未完善,至今仍未有公认的合理可行的设计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计算荷载作用下含土工合成材料夹层的沥青加铺层力学响应情况,分析加铺层底应力及弯沉随加铺层厚度、加铺层厚度模量、旧水泥混凝土层模量、夹层模量、路基模量等因素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程度,从而提出在加铺层设计中应给予重点考虑的设计因素,对考虑反射裂缝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沥青加铺层设计方法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基于沥青路面层间破坏原因,采用BISAR3.0软件对路面结构层间受力进行分析,探索了层间接触状态对路表弯沉及路面结构各层剪应力的影响规律,最后根据力学分析结论,提出加强路面层间黏结的措施,供相关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水泥混凝土桥沥青铺装典型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桥面铺装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桥面铺装的结构组合又直接决定了桥面铺装的质量.通过对7种桥面铺装层材料的层间黏结性能试验、3种桥面铺装组合结构的温度稳定性试验和复合小梁弯曲疲劳试验,确定了桥面铺装层间黏结材料和沥青铺装结构的性能排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桥面铺装的典型结构型式,可为桥面铺装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志岭 《交通标准化》2012,(16):127-128
桥面铺装体系的受力较为复杂。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桥面铺装结构力学模型,对层间剪应力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超载作用对各层间剪应力影响较明显,通过增加沥青铺装面层厚度可达到降低剪应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综合考虑轮胎材料超弹性和路面材料的粘弹性、轮胎与路面间的瞬态接触摩擦作用,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建立凝冰条件下轮胎与沥青路面接触的有限元模型,分析沥青路面动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凝冰条件下沥青路面路表弯沉在轮胎作用的区域明显增大,在没有直接作用的区域弯沉逐渐减小,且路表弯沉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大;路表水平剪应力以轮胎作用区域为中心呈反对称分布,且最大水平剪应力在轮胎经过前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减小,而在轮胎经过后随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增大。路表竖向应力在轮胎作用的瞬间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在非作用区域则很小,竖向应力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同时阻尼对凝冰沥青路面力学响应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卢建飞 《交通标准化》2010,(11):221-223
沥青路面作为一种无接缝的连续式路面,具有力学强度好、行车平稳、无扬尘、无振动、低噪音及易于机械化施工等优点.成为我国公路及城市道路的主要结构型式。为了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必须重视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