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事故再现是道路交通事故责任鉴定或原因分析的重要方法,也是交通安全改善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应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研究交通事故的快速处理技术,建立相应的系统是实现交通事故处理公正、客观、科学、快速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为开发快速、方便的事故现场图绘制软件和更科学、实用的事故再现系统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交通事故再现对分析某些发生过程较为复杂或者责任划分较为棘手的事故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证据公开、事故评析和司法程序三个环节。好的事故再现,能使上述三个环节所面对的对象(交通事故当事人、参与事故评析的专家、法官律师等相关人员)快速把握事故处理民警所调查到的事故事实,迅速完成认知从“抽象”到“具体”的过渡。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价交通事故再现分析结果的可信性,将高阶矩技术、随机摄动法和Edgeworth级数与交通事故再现分析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交通事故再现可靠性分析方法,给出了再现分析结果的置信度和置信区间.针对具有冗余信息的交通事故再现分析,应用主观赋权法、可靠性分析技术和优化求解技术,提出了冗余信息交通事故再现可靠性分析的综合模型法.最后通过实际交通事故案例进行了事故再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考虑各基本因素客观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了专家经验,与各基本再现分析模型计算结果相比,其均值趋于各基本再现分析模型的中间值,其变化范围(标准差)最小,再现分析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交通事故现场痕迹是事故再现分析中必不可少且最具说服力的依据,所以,对事故现场痕迹的发现、测量与提取是极为重要的,痕迹提取的好坏,直接影响事故再现的分析、事故责任的认定乃至整个事故处理工作的质量。然而,交通事故现场均为公共交通场所,都是室外现场,所以在单个事故现场上,往往混杂着与该事故无关的痕迹,如果不剔除这些无关痕迹,就会使事故再现无法完成,责任认定产生错误,甚至令找错当事人冤枉无辜而放纵真正的肇事。  相似文献   

5.
基于WebGIS的交通事故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介绍了一种基于WebGIS的交通事故预警系统,该系统主要基于B/S模式.采用ASP.JSP.VC以及MO组件技术构建,以ARCSDE,Oracle实现空间和属性数据管理,用ArcIMS来实现地图服务.该交通事故预警系统能够通过基于GIS分析的预测模型预测重大交通隐患,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也能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快速处理事故.同时依据法律,利用基于范例推理、基于规则推理的事故结案模型,得到交通事故处理结果.  相似文献   

6.
视频检测技术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能够有效预防交通事故和真实地再现事故过程,采用视频检测技术对交通事件进行实时检测,分析了检测的原理,交通参数采集的方法和事件算法,并对各种算法的性能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集成了车牌识别功能,运用在交通事故的再现分析上。最后,综合事件检测和事故再现上的应用,提出了基于视频检测技术的交通安全系统的框架结构,并在实际应用中验证了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汽车交通事故分析处理专家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功能 .该系统是以专家系统理论和交通事故学为基础 ,用数据库语言开发的一个大型智能化软件 ,目的是为了用计算机辅助人进行汽车交通事故分析处理以提高事故分析处理的效率和科学性 ,它所实现的主要功能有 :事故证据登记、事故处理、事故查询和统计分析 ,并可外接扫描仪处理图片 ,外接电子显示屏辅助案情分析 .其主要特点有 :全菜单界面 ,操作方便 ;三级结构数据组织 ,易于修改和扩充 ;提供解释功能 ,高透明度处理 ;知识储存以框架理论表示 ,节约储存空间 ;事故处理时知识以关联三元组表示 ,提高知识的使用效率和质量 .  相似文献   

8.
交通事故记录的位置信息是事故分析研究的重要基础。中国大量的道路交通事故数据以记录发生地的地址或者明显标志物的方式描述事故位置信息,无法批量处理并直接用于数据分析,而人工标定过程烦琐、效率较低、成本较高。通过算法对道路交通事故记录的位置信息进行切分、匹配,并按照描述标定到指定位置,达到自动转换的效果。该方法可实现交通事故记录位置标定的自动化,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降低成本,为道路交通事故信息的空间分布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也为海量处理数据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9.
利用计算机仿真对直角侧面碰撞事故进行分析.在ADAMS软件平台上,建立参数化事故模型,进行仿真计算,通过得到的速度和位移变化曲线来鉴定事故因素,并用三维动画直观显示事故的整个过程.通过案例分析表明适用于再现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碰撞地点的确定对人车碰撞交通事故再现和事故责任划分的重要性。比较分析了传统的公式推理法和利用PC-Crash软件计算这两种方法的差异,提出利用软件进行事故再现应结合传统方法进行辅助验证。在此基础上,用一例行人参与的人车碰撞交通事故进行了两种分析方法的讨论。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对事故碰撞地点及车速确定具有一致性,通过结合传统的方法,利用计算机仿真能达到对行人碰撞地点的确定,且更具有事故再现的直观可视性,可用于交通事故再现及司法鉴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8):162-163
根据交通事故中车辆碰撞经验公式,利用Visual C++6.0对三种典型汽车碰撞进行了碰撞前行驶速度测试,并通过在具体交通事故实例中的应用,验证了该软件的可行性。作为车辆碰撞事故再现有效的辅助工具,为交通处理人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工作平台。  相似文献   

12.
基于普通数码相机的交通事故摄影测量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述了基于普通数码相机的交通事故摄影测量技术的基本理论,提出了相应的关键技术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根据交通事故再现分析的需要和基于普通数码相机的事故摄影图像特点,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实际交通事故为例,阐述了交通事故认定中的事故再现的运算方法。通过对一维碰撞、二维碰撞、碰撞类型分析及碰撞轨迹的分析,准确的对交通事故类型及结果进行分析和责任认定。  相似文献   

14.
汽车碰撞行人事故与汽车碰撞骑自行车人事故的某些特点相类似,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基于综合人-车-路-环境的交通事故信息模型,对事故再现研究室近年来承担的北京市行人事故和自行车事故鉴定案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研究目的和统计样本的实际情况,选取典型的特征参数,将两类事故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得出了行人事故和自行车事故的一些相似的发生规律和各自不同的特点,并对统计结果在事故再现及交通安研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广州市天寿路交叉口高峰时段的流量调查及广州市的交通事故数据分析,发现北京市与广州市交通流量与事故数据存在相近性关系。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法、事故率法建立北京市交通流量与交通事故数之间的一元线性关系模型,对广州市某交叉口的交通事故数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在交通流量高峰时段,影响交通事故的最主要因素为交通流量,交通流量对于快速处理的事故影响作用大于一般事故;在交通流量相当小时段,交通事故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两者的关联度不高。  相似文献   

16.
交通管理     
《城市交通》2006,4(6):89-89
福州市对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出台了新规定。今后,市区内发生的交通事故。如果没有人身伤亡的,当事双方应立即撤离现场;如果对事故的事实及成因有争议的,高峰时段事故车辆应在5min内、平峰时段应在6min内撤离现场。对于适用快速处理的交通事故,当事人拒绝签名或拒不撤离现场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89条规定,民警予以拍照后立即强制撤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交通事故呈现频发的趋势,并时常伴随着重大恶性事故,因此,对事故的分析与研究十分迫切而有必要.以乌鲁木齐市为例,对该市2007~2010年的交通事故作了分析与研究,得到了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分布特征,将有助于减少并预防城市道路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8.
交通事故快速检测对于提升交通事故应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主流的视频事故检测算法较难同时满足高精度和低算力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技术的工程应用.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特征融合的视频事故快速检测方法,以期在有限算力成本下同时获得较高的检测精度和较快的检测速度.模型将特征融合通过两个步骤实现:...  相似文献   

19.
温安文  胡辉  李想 《交通标准化》2010,(13):108-111
道路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的枢纽,往往也是交通事故的高发点。国内城市的统计资料表明,道路交叉口的交通事故约占全部事故的30%左右。由此可见,道路交叉口对整个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道路交叉口交通事故的原因,进而提高道路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结合GIS系统与交通事故数据,对事故数据的属性信息和空间位置进行融合,采用以事故发生次数为主、事故严重程度为辅的方法对事故黑点的鉴别进行了研究。使用基于ArcGIS的核密度分析工具利用事故点的危险程度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特点,实现多个事故点的危险程度的重叠,从而可以得到城市道路的真实危险情况。并对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交通事故数据进行了前述处理,验证了前述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