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潘留生 《路基工程》2014,(2):119-122
岩石的工程性质大多取决于岩石的微观结构。在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获得泥岩微观图像基础上,将图像进行灰度化和二值化处理,使用Canny边缘检测技术得到了泥岩微观图像中颗粒的分布情况,获得了扁圆度、圆形度、离散指数、内切圆半径等泥岩颗粒形状特征参数,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计算过程通过编译MATLAB应用程序实现。结果表明:泥岩面积和短轴长度等参数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圆形度和等效直径等参数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其它一些参数之间则不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宏观,微观诸方面分析了专业运输企业资金紧缺的原因,并从调整产业政策;改革产权结构;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改善企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徐运舜 《汽车运输研究》1994,13(3):66-67,73
本文以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指导客运站点的建设;多方兴办、效益领先、合理建站;打破站点独家垄断,实行公平竞争;统筹规划、提供服务、宏观控制、微观搞活等四个方面为论点,阐述了建立有形客运市场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城市对外客运枢纽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评价是城市对外客运枢纽规划和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将对外客运枢纽评价分为宏观布局和微观换乘2个层次。针对宏观布局评价,从枢纽需求性、协调性、经济性及环境适应性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并采用基于熵值法和广义效用函数的方法进行评价;而对于微观换乘评价,则从换乘系统设施布局、客流换乘效率和社会效益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并引入集对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宏观布局评价和微观换乘评价实例。  相似文献   

5.
王明  刁万民  孙斌 《公路》2022,(6):29-33
通过变换纤维的掺加顺序,设定了4种工艺,研究纤维掺加工艺对冷再生混合料低温、高温和水稳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技术,观测了不同工艺纤维混合料试样的微观结构,揭示了其微观机理。结果表明:工艺3的综合路用性能指标最优。与工艺1相比,其低温断裂能指标提升60%,劈裂强度提升11%,水稳性能提升18.9%。原因在于,工艺2拌和环境中湿度较小,纤维分散阻力较大;工艺4中,拌和环境中湿度过大,纤维容易出现结团现象,更加难以分散;工艺3中可获得最佳的湿度条件,纤维的分散效果最佳。微观分析发现,工艺2、4中存在纤维聚团或扎堆现象,而工艺3中在沥青与集料的界面处可观察到相互搭接的桥接式结构,在纤维混合料受力时传递和分散应力效果较好,可弥补RAP中界面黏附力不足的弱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技术创新及有关术语的涵义;提出了道路运输企业是道路运输产业创新的微观载体,是道路运输技术创新的动力所在;指出了技术创新在道路运输企业的条件,内容,,途径与特点;结合我国道路运输的现状,强调了当前一个较长时期中道路运输企业技术创新的重点及下策措施导向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工可交通量分析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深入细致的现状分析,探索区域交通特点和发展规律;预测中由宏观至微观的循进过程;以规划为指导,对多种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多种方法的验证和反证等方面介绍了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工可研究中交通量分析预测的经验与特点。  相似文献   

8.
曹宇坤  刘红瑛  关泊  郝培文 《公路》2023,(6):410-417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了塔河沥青及其改性沥青机理,并对其表面粗糙度、黏结力、耗散能和弹性模量等微观力学指标进行研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不同沥青AFM微观力学指标与高温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沥青表面微观力学性能可以用来表征其老化过程中高温流变特性。掺加1%SBS对塔河基质沥青进行微改性后,其表面粗糙度增大,黏结力、耗散能明显提高,弹性模量与克拉玛依基质沥青基本相当;塔河沥青通过SBS/PPA复配改性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塔河沥青的抗老化特性。研究结果为合理利用塔河原油资源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9.
吴为东 《路基工程》2017,(2):130-134
采用不同胶粉掺量、胶粉细度、拌和温度、拌和时间制备橡胶沥青,并测试橡胶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弹性恢复、粘度等指标,研究制备条件对橡胶沥青性能影响;同时,采用四组分法和红外光谱分析了橡胶沥青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橡胶沥青宜采用由货车轮胎磨细得到的20目胶粉,生产温度可为180℃~200℃,发育时间宜为60分钟,胶粉掺量应根据项目要求确定,但最低掺量不宜小于18%;根据对橡胶沥青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胶粉与基质沥青未发生复杂化学反应,橡胶沥青性能的提高主要源于胶粉与基质沥青混溶后的物理状态改变。  相似文献   

10.
国有企业存在的许多问题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是计划经济的弊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暴露。这不是一方面的矛盾的问题造成的,而是国家、社会和企业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的结果。目前困扰我国国有企业的主要问题是:经营行为失控;职工素质偏低;微观管理乏力;科技创新落后;产品结构失衡。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品牌优势匮乏;经营保护不力;企业负担沉重;市场环境劣化。  相似文献   

11.
邢永强 《隧道建设》2006,26(3):17-20
德商高速公路鄄城黄河大桥桥位区地震活动频繁,地基饱水的粉、细砂层发育。通过场地液化势宏观和微观判别,对桥区地基进行了液化综合评判,计算了桥区地基液化指数,划分了液化等级;指出砂土液化必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判别,以提高液化判别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路面碾压混凝土抗冻性研究成果。通过试验研究,解决了路面碾压混凝土“引气”及“含气测量”难题,提出提高抗冻性的有效途径;通过微观结构研究,论证了“引气”提高路面碾压混凝土抗折强度及抗冻性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室内144个试件和现场300 m试验段13个试件的试验研究,进行了掘进煤矸石基本物理化学特性以及水泥稳定掘进煤矸石的力学性能、抗冻性能研究,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分析了水泥稳定掘进煤矸石的微观结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室内试件7 d无侧限抗压强度随水泥掺量的增加而增大,最小值为6.2 MPa(水泥掺量4%),满足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极重、特重交通基层要求;最大值为9.2 MPa(水泥掺量6%),比《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中要求的强度最大值提高了31.4%。基于回归分析,建立了现场与室内无侧限抗压强度关系模型。室内冻融循环试验表明,水泥掺量5.5%的室内试件抗冻性能较好;微观结构表明,由于现场施工工艺(碾压、铺摊等)的影响,现场试件出现少量裂缝。  相似文献   

14.
城市机动车交通资源状况模糊综合评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机动车交通资源状况是研究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章从静态、动态和外界影响3方面着手,将定性与定量、供应与需求、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2级递阶结构,对城市机动车道路时空资源状况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在模糊聚类的基础上确定了静态评价指标,借鉴时空消耗概念得出了动态评价指标;采用1-9标度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值,使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检验;然后建立了2级模糊评判模型。通过具体算例,证明研究工作具有实用性,并适合计算机运算处理。  相似文献   

15.
基于微观形貌特征的沥青路面抗滑性能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沥青路面形貌对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微观形貌对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原理,并分别对沥青路面微观形貌信息各种采集方法、微观形貌特征统计参数、图像处理技术与分形等在微观形貌特征描述中的应用、基于沥青路面微观形貌特征的摩擦系数预测与评价、沥青路面宏观纹理对路面水膜深度的影响等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建议开展沥青路面微观形貌图像三维恢复、沥青路面微观形貌特征分形描述、运用人工智能分析的方法对路面摩擦系数预测与评价等研究,并在沥青路面水流生成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路面水流过程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6.
车队密度散布模型及在车队截尾问题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运用流体动力学模拟理论微观地分析了车队在信号灯交叉口的排队队长的变化特性;以此为基础,研究车队散布中的密度变化规律,提出密度散布模型,并且将该模型用来推导散布车队尾部在下游信号灯被截车辆数的数学表达式,这可用于交叉口信号协调控制。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油污泥热解残渣沥青胶浆性能,实现其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开展了消石灰改性油污泥热解残渣沥青胶浆稳定性与改性机理研究。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试验分析油污泥热解残渣的理化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沥青胶浆三大指标和黏度试验,解析消石灰改性油污泥热解残渣沥青胶浆的掺配比;通过沥青弯曲蠕变劲度(BBR)和动态剪切流变(DSR)等试验评价了消石灰改性油污泥热解残渣沥青胶浆水稳定性能及高低温流变性能;最后通过微观试验解析消石灰改性油污泥热解残渣沥青胶浆的微观界面特性和改性机理。结果表明:油污泥热解残渣存在以中大孔为主、微小孔为辅的多孔体系,经消石灰改性后的油污泥热解残渣与沥青之间存在较强的物理吸附作用与化学吸附作用,提高了油污泥热解残渣与沥青之间的黏结力;消石灰掺量占填料总质量的30%时,其对油污泥热解残渣沥青胶浆的改性效果最佳;当粉胶比为1.0,消石灰掺量为30%时,与普通矿粉沥青胶浆相比,其水煮后的质量损失率减小了18.2%;-6℃、-12℃、-18℃时的蠕变劲度分别降低18.3%、16.5%、5.4%;64℃、70℃、76℃、82℃时的抗车辙因子分别降低6.9%、7.4%、3.3%、1.4%。...  相似文献   

18.
基于视频技术的微观交通流信息采集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现代检测理论与技术,完全有能力采集到完整的微观交通流数据,即断面或区域车辆序列信息,包括每一辆车的车辆属性、位置属性和运动属性.微观交通流信息对于通行能力分析、智能交通控制、异常交通状态识别、微观交通流特性研究、宏观交通流行为理解以及实验交通工程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视频检测技术在微观交通流信息采集和研究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章系统分析和完整描述了断面和区域两类微观交通流信息,介绍了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微观交通流视频信息采集系统.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微观初始缺陷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CTB)细观开裂的影响,基于离散元法(DEM)和随机算法构建了细观非均质随机骨料数值模型,结合参数反演确定了模型细观参数,并引入裂隙网络(DFN)来表征水泥砂浆内部的微观初始缺陷。通过虚拟半圆弯曲(SCB)试验模拟了细观开裂过程,比较分析了数值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并进一步研究了裂隙密度和宽度对结构细观开裂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观断裂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模型能较好地表征细观随机开裂行为;材料的宏观开裂是由于细观损伤的累积导致,宏观裂纹的产生经历了平稳扩展和快速贯通的过程;张力是裂纹演化的驱动力,裂纹通常沿着砂浆与骨料的界面薄弱区进行扩展;微观缺陷显著影响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断裂行为,初始裂隙通过诱导微裂纹的扩展与贯穿,降低结构整体强度,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结构的容许形变,其中20~40 m·m-2的裂隙密度和0.3~0.45 mm的裂隙宽度对材料强度影响最为显著,施工过程中合理控制裂隙密度和宽度对于提高材料抗裂能力有益。所构建的细观模型可以很好地捕捉微裂纹的扩展和贯穿过程,能够实现对细观断裂的精确模拟,为探索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破坏过程和机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为改善橡胶沥青储存稳定性,采用次氯酸钠活化橡胶粉的方法制备活化橡胶沥青,对活化前后的橡胶沥青性能微观和宏观性能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次氯酸钠活化改善了胶粉与沥青的相容性,使得胶粉与沥青的反应更加充分;活化胶粉降低了橡胶沥青黏度,改善了橡胶沥青施工和易性,且提高了橡胶沥青的高温性能;通过红外光谱观测可知,活化橡胶沥青没有出现明显的特征峰,表明活化橡胶沥青主要以物理反应为主;此外,采用HP-GPC的方法,测得活化橡胶沥青的LMS值明显高于普通橡胶沥青,且建立了橡胶沥青LMS与车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