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商品汽车JSQ6型铁路专用运输车车辆的使用量也随之大幅增加。为解决JSQ6型车辆无法正常通过驼峰进行溜放调车及影响编组站作业效率等问题,在阐述JSQ6车辆溜放作业现状的基础上,以武汉北站为例,通过建立仿真计算模型、优化驼峰线路、组织溜放试验等方法,对上、下行驼峰纵断面线路进行适应性整治,验证了JSQ6型车辆在驼峰线路进行溜放作业的安全性。JSQ6型车辆在优化改造后的驼峰纵断面条件下,提高了在编组站的解编作业效率,同时降低了取送作业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2.
驼峰调车是利用车辆重力进行的溜放式调车作业,能显著提高调车效率,但是在驼峰下道岔区的车辆脱轨事故时有发生。本文设计了现场试验,测试了驼峰下6#道岔在干燥、湿润、轨顶摩擦控制3种工况下的横向力与垂向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降雨及轨顶摩擦控制对驼峰下道岔区车辆脱轨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雨水和轨顶摩擦控制均可以显著降低驼峰下道岔区轮轨横向力和脱轨系数,对于空车,降雨后道岔区脱轨系数平均降低41%,采取轨顶摩擦控制后道岔区脱轨系数平均降低48%;尖轨区的轮轨横向力和脱轨系数显著大于道岔其他位置,在日常养修作业中应重点关注道岔尖轨区。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JSQ6型车辆溜放通过驼峰,通过分析JSQ6型车辆驼峰溜放技术条件,结合当前驼峰纵断面现状,研究适应JSQ6型车辆通过的驼峰纵断面可行调整原则,选择典型编组场开展现场试验验证,形成驼峰纵断面调整建议技术方案,最终实现JSQ6型车辆通过驼峰的安全溜放,提升编组站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我国铁路贷车大型化发展趋势下驼峰调车场发展现状及在既有驼峰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车辆单位基本阻力的标定,设计气候条件的选取,计算车辆类型的选定,以及铁路驼峰平纵断面优化等方面提出修订铁路驼峰及调车场设计规范的建议,为铁路驼峰设计适应大型货车解体溜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国内现有米轨道岔由于技术标准低而不适用客运的实际情况,结合正在规划的相关旅游观光线路,对1 000 mm轨距50 kg/m钢轨10号单开道岔进行了设计研究,优化确定了道岔的平面尺寸,其半切断面较宽,尖轨直线段较长,尖轨冲击角较小,有利于提高尖轨的耐磨性能,并重点介绍了转辙器部分、辙叉部分和轨下基础的结构设计以及导曲线半径、轨距加宽和道岔各部间隔等各项参数的检算评估。  相似文献   

6.
铁路道岔动态轨距优化技术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既有道岔动态轨距优化技术,建立了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仿真模型,对既有动态轨距优化方案道岔与传统道岔的动力学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既有优化方案可以改善岔区轮轨接触关系,保持车辆正弦曲线的运行轨迹;但部分动力响应幅值还有些偏大,考虑对即有优化方案参数做进一步的研究.通过改变轨距加宽区长度、加宽最大值等参数,设计了5种新的优化方案并进行了动力学性能对比,确定出了最佳方案.再对最新优化方案与既有优化方案进行动力学性能对比,结果表明缩减加宽区长度对提高车辆直逆向通过能力、减少尖轨受力是有利的;改变轨距加宽区长度、加宽最大值对侧逆向过岔而言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我国铁路编组站的许多大中小驼峰调车场经过多年的使用,线路的纵断面和当初设计时相比已严重变形,并已影响到溜放车辆的调速效果,甚至危及调车作业的安全,所以掌握最新的纵断面资料对从事驼峰调速系统设计的人员非常重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作者多年来从事驼峰调车场线路纵断面测量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田苗盛 《铁道勘察》2022,(4):121-125
转辙器是道岔的核心部件,其设计精度直接影响道岔的安全性。为保证转辙器的工作安全,并为其设计、制造及养护维修提供理论基础,针对曲线尖轨道岔转辙器展开研究。依据轮轨耦合工作原理,重点对转辙器的曲线尖轨、直线尖轨、拉连杆等的理论计算方法进行推导。在推导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对既有计算方法进行逐个讨论,并结合当前制造工艺进行相应修正。研究结果表明,采用AT尖轨转辙器,在零部件相关参数计算过程中,可不考虑5 mm空隙量;在直线尖轨计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轨距变化的顺坡率,使其达到最小值,以保证列车的平稳性;在拉连杆计算中,应考虑尖轨弯折量、有效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小能力驼峰的现代化应该提到议事日程,小驼峰现代化包括驼峰进程控制现代化、溜放车辆速度控制现代化、调车场平纵断面的优化、峰尾作业的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其中调速系统的选择与优化设计是小驼峰现代化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德国BWG公司基于动态轨距优化方案设计的KGO道岔,针对客运专线18号动态轨距优化转辙器道岔建立了车辆/道岔动力学仿真模型,对车辆以250 km/h速度直逆向和80 km/h速度侧逆向通过时的舒适性、安全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各项动力响应完全满足车辆舒适性、安全性通过要求.另外,对传统18号道岔和18号动态轨距优化道岔的动力响应进行了比较,发现在道岔转辙器部分设置轨距加宽可以提高运行舒适度,以及减少车轮,尖轨的磨耗,但会降低侧向过岔时的运行舒适性.  相似文献   

11.
京哈线秦沈段于2007年以来,列车运行速度提高到250 km/h,显现出许多线路病害。其中主要病害有38号道岔、滑床板下的大胶垫、轨距块和垫板难以保证线路作业精度、附加侧向弯矩和小轨距,车轮对尖轨作用边有磨痕,焊头轨面不平顺和滑床板与尖轨轨底有缝隙等,针对病害类型采取了相应的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系统工程理论,将点连式驼峰调车场钩车溜放作业作为一随机过程处理,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数学手段,研究驼峰溜放过程规律,其中主要为气候、车流和车辆溜放阻力等规律。运用数学模型,构成点连式驼峰作业动态仿真系统,自动设计峰高与连挂区纵断面。改变了过去静态计算的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3.
驼峰自动集中分路道岔控制电路是确保解体车组在动态溜放过程中,对道岔实施安全控制的重要条件.当道岔失控时,此电路能根据车组当时的溜放情况,为溜放车组提供安全的保护措施.在运营技术条件中明确规定:"峰下自动集中道岔转辙机的机械锁闭装置未解锁,不能构成启动继电器的自保电路.若此时车辆进入道岔轨道区段,应自动切断动作电源和启动继电器电路".但目前的驼峰电动转辙机控制电路(ZD7-A型),在实施上述技术条件过程中尚有不完善之处.例如,电路已工作,表示电路断开,辙岔受阻因故未动,则电机一直在通电状态;当溜放车组压入轨道区段后,因震动等原因卡阻消失,电机转动,延误了转换时机,导致道岔不能按时转换到规定位置,造成道岔在四开状态或发生中途转换.  相似文献   

14.
利用"驼峰溜放运行参数记录分析系统"获得的数据,对比侯马北站和太原北站同型车辆的驼峰车辆溜放曲线,对照驼峰设计标准,分析侯马北站驼峰溜放车辆频繁出现坡停的原因源于驼峰坡度设计不合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现代有轨电车线路以地面线敷设为主,在进行线路设计时,需参考道路的相关技术条件以确定现代有轨电车线路的技术参数及设计原则,同时需结合联络线、预留条件等确定特殊地段的设计原则。以沈阳市浑南新区现代有轨电车线路设计为例,介绍了线路平纵断面的曲线半径、坡度、坡长等技术参数的确定方法及原则,以及曲线道岔的适用条件及技术要求;介绍了近远期规划设计中的经验。近远期规划设计应考虑增设联络线及远期线路延伸的需求,为线路平纵断面及曲线道岔预留条件,以避免既有工程遭废弃或无法满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我国铁路驼峰禁止溜放的车辆条件进行研究,通过调查、计算和分析禁止过峰溜放车辆的使用情况和限制条件,着重探讨了我国新装备的23t轴重货车车辆在驼峰的自动溜放条件,提出了目前全路禁止经过驼峰溜放的货车车辆条件,对保障驼峰作业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岔区轨道刚度合理取值及均匀化技术、尖轨降低值优化技术、转辙器运动学轨距优化技术、侧线线型设计技术对动车组高速直、侧向过岔平稳性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论如下:为保证旅客乘坐舒适性,必须结合采用的扣件特点选择合适的岔区轨道刚度,刚度均匀化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实际上受施工质量以及道岔精调状态等因素影响;尖轨相对于基本轨的降低值决定了轮轨垂直力在尖轨和基本轨间的过渡范围及过渡比例,并直接影响列车过岔平稳性,降低值过大会严重影响道岔平顺性及降低行车平稳性;是否采用运动学轨距优化技术对道岔平顺性无显著影响,客专线道岔不采用运动学轨距优化技术是有试验数据支撑的;动车组侧向通过42号和62号道岔的车体水平加速度实测最大值小于1.5m/s2,符合技术条件要求,和设计预期一致。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地铁9号道岔侧向过岔能力,提出将9号道岔侧向通过速度提升至50 km/h,为此设计了5种道岔平面线型方案。基于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理论,分析不同的道岔平面线型方案对地铁车辆运行平稳性、安全性的影响。经方案比选可得:地铁9号道岔尖轨采用相离半切线型,尖轨尖端理论厚度增加至2 mm,尖轨冲击角取0.014 1 ~ 0.015 3 rad,既可提高尖轨的整体耐磨性,也可保证过岔较好的乘坐舒适性;导曲线半径采用350 m,有利于降低列车经过导曲线时未被平衡的离心加速度,提高列车过岔舒适性。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为研究地铁曲线尖轨道岔的不可逾越速度,本文以地铁9号曲线尖轨道岔为例,基于轮轨接触几何算法和车辆-道岔系统耦合动力学仿真计算,在综合考虑车辆侧向过岔时的安全性及平稳性的基础上确定曲线尖轨道岔的不可逾越速度,以期为列车折返能力的提高和城际轨道交通道岔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持与储备。研究结论:(1)在尖轨顶宽40 mm时标准LM车轮型面与轨道接触点分布已经过渡到尖轨上,而磨耗状态LM车轮型面与钢轨的接触点分布可能在基本轨上或者尖轨上,轮载过渡位置延后;(2)车辆过岔时主要以车体横向加速度为控制指标确定不可逾越速度,因此在地铁车辆运行过程中可对车辆横向加速度进行实时监测,作为车辆运行安全性和平稳性的监测指标;(3)标准LM车轮型面时地铁9号曲线尖轨道岔的不可逾越速度为50 km/h,磨耗状态LM车轮型面时9号曲线尖轨道岔的不可逾越速度为45 km/h;(4)通过提高地铁车辆ATP顶篷速度来提高ATO速度,可缩短发车时间间隔,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和对运量的储备;(5)通过对地铁曲线尖轨道岔不可逾越速度的分析,可对地铁车辆运行安全性和平稳性进行监测,并针对列车行车间隔加密后可能引起折返能力不足的问题,为道岔提速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高速铁路线路纵断面设计标准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科学合理地应用设计标准,应对确定标准的依据及原理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线路纵断面设计标准的选择影响着线下基础工程的技术经济指标及线路舒适度水平,应分析平竖曲线重叠时对欠超高的影响。结合工程设计实践经验,分析研究合理的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匹配,以确保工程设计的技术经济合理性,并为实现线路空间曲线具有较高舒适水平奠定基础。根据设计速度、与平面曲线匹配情况合理选用竖曲线半径,宜优先考虑平竖曲线间夹直线长度0.4V(V为列车速度)的要求;竖曲线与平曲线间的夹直线长度在满足不小于25 m的条件下宜尽量大些,如果能够提供列车不少于1.5 s的走行距离则有利于保证线路的平稳性;当竖曲线与平曲线重叠设置时,建议设计行车速度300~350 km/h的线路平曲线半径选择不宜小于8 000 m,最大坡度不宜采用20‰足坡;线路平面交点设置时应同时考虑纵断面设计要求,以追求平纵断面匹配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