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我国铁路旅客列车运行图新旧交替管理现状,充分了解铁路局对旅客列车运行图新旧交替管理的需求,针对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研究,研制并开发了适应我国旅客列车运行图新旧交替管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旅客列车运行图新旧交替计划的信息化管理,为“新图过渡”的安全实施提供支持,规范了运输统计,高效利用人力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1问题的提出2007年4.18实施的运行图对合肥客站的旅客列车开行做了较大的调整,旅客列车到发呈密集的“客车块“。在4.18运行图实施的新旧交替过渡期中,出现了到发线运用紧张、机车换挂时间不够、运行秩序不好等影响旅客列车正点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旧交替列车运行图客车车底周转图智能编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制新旧交替列车运行图客车车底周转图的实质是确定新运行图中所需客车车底的来源与旧运行图中所运用车底的去向,以实现新旧列车运行图的顺利交替。探讨交替期客车车底周转图的约束满足优化问题模型及其智能求解算法。模型以减少停运列车数量为目标,以车底技术作业时间、车底上下线地点为车底配属站等作为约束条件。利用启发式知识设计智能求解算法,得出新旧交替列车运行图客车车底周转图的满意解。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列车运行图调整中的机车运用变化,探讨了对于给定运行图机务段编制机车新旧交替方案的方法,协调机务段各部门根据调图组织流程开展工作。经过近3年的多次调图检验证明,应用该流程并结合机务段实际情况产生的机车运用方案,可以满足机车新旧交替的运用组织要求。  相似文献   

5.
优化车底使用数的客车运行方案图编制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符卓 《铁道学报》1996,18(6):69-75
经济合理地使用客车车底,是编制旅客列车运动方案图时需要考虑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通过对该问题的分析和归纳,提出一套优化算法,并给出求解步骤,该算法已被编程并在微机上实现,为进一步探索计算机辅助编制旅客列车运行图提供了一定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兰新客专开通后,采用了动车组与跨线普速旅客列车共线运行的组织模式。研究兰新客专不同等级旅客列车共线运行通过能力,对编制列车运行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运用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法对兰新客专通过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采用直接计算法,根据运营初期实际列车运行图及不同等级列车随机分布理论,计算了兰新客专动车组、直达、快速列车共线运行时的通过能力,为编制列车运行图及计算通过能力利用率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全路客运计划编制业务特点和现存问题的基础上,论述建立集中式客运计划编制系统的意义和设计原则,研究并设计了采用集中式编制的新思路,详细阐述了系统的架构和功能设计,实现客车运行图的无缝式接入、调度命令的三级贯通、客车开行计划的超前编制以及次日班计划的自动落成,最终实现客车的全程追踪以及全生命周期管理,解决现阶段数据共享程度低、业务协同水平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列车优先级、追踪运行间隔时间和连发间隔时间限制为约束条件,以旅客列车的走行公里总数、平均旅行速度、对标准计划的延迟总时间和延迟时间方差,以及货物列车的日车公里总数和日产最6个指标无量纲转化后的合计值最大为综合目标函数,建立列车运行图编制优化模型.为增加列车运行图的鲁棒性,引入虚拟车和缓冲时间槽2个参数,采用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给出鲁棒性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以5个车站、5列旅客列车和7列货物列车构造模拟环境,采用该方法进行列车运行图编制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铺画出更优的列车运行图,计算效率高;在行车计划受到扰动后,虚拟车和缓冲时间槽释放资源,运行图可以较快地恢复到可接受范围,容错鲁棒性好.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程度的不断深入,乘务管理也需要不断适应线路结构、客流特征、列车方案、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变化需求。乘务计划优化是一类综合考虑各类因素的多目标组合优化问题。对计划列车运行图、线路条件、乘务班制、劳动时间等乘务计划编制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从编制条件和编制目标等方面研究了网络化运营条件下乘务计划的编制难点,从乘务班制、任务划分、网络统筹、编制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等方面提出网络化运营条件下乘务计划编制优化的建议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2006年5月11日至5月24日由张副局长主持。局总工程师室牵头,会同机务、工务、运输、客运、安监等部门参与局管内旅客列车牵引试验的各项工作。这次管内旅客列车牵引试验室为了配合铁道部第六次大提速和“成都铁路局挖潜提效方案研究”(合同号CX0616)课题的实施,查定旅客列车区间运行时分,为2006年全路编制列车运行图准备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前电力牵引已逐渐向客、货运输繁忙的干线发展,为了提高电气化铁路的旅客运输能力,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提出:(1)电化后要重新编制近于平行的客、货列车运行图;()要扩大旅客列车编组,提高旅客列车牵引重量,改革旅客列车编组结构;(3)在双线电气化铁路“天窗”时间内,组织旅客列车反方向行车。  相似文献   

12.
客流需求是编制及优化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基础。通过对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以来的跨境动车组列车客流情况进行数据挖掘,在综合分析列车区段方向、开行对数、停站次数、时段规律及能量匹配度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境动车组列车开行方案优化建议,为跨境旅客列车运行图调整提供数据支撑和解决方案,对今后跨境旅客列车的开行及优化调整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秦沈客运专线客车开行方案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冰 《中国铁路》2003,(2):37-40
结合即将开通的秦沈客运专线实际情况,对新建秦沈客运专线和既有沈山线的技术条件进行了对比。通过对秦沈间客流结构和秦沈客运专线客车速度匹配问题的分析,对未来秦沈客运专线中有关旅客列车开行方案,高速运车组的运用及列车运行图的编制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客运专线网络列车开行方案与运行图综合优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和运行图的铁路企业运营效益和旅客出行费用,以铁路企业效益最大化为优化目标,以车站整备能力、车辆总数和列车编组辆数等能力资源限制以及列车到发作业相容性为约束,建立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与运行图综合优化的双层规划模型;分别基于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和列车运行图的换乘网络进行客流分配,将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和列车运行图优化有效结合起来,设计了基于模拟退火的综合优化算法。算例分析表明列车开行方案与运行图的综合优化既能保证铁路企业的收益,又能够有效提高旅客换乘质量。  相似文献   

15.
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及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列车运行图是铁路行车组织工作的基础,其编制问题属于超大规模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求解难度较大。既有线列车运行图较为成熟的编制理论和计算方法对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的编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在既定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客运专线A类本线、B类跨线和本线城际列车运行图铺划的分层叠加数学模型,研究客运专线不同种类列车的布点模型和求解方法,设计了基于改进型遗传算法的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优化策略和算法。算例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地求解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案,并达到快速准确的良好效果,为编图人员提供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6.
解体钩计划编制是编组站最具有个性化的工作。通过分析钩计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介绍调车计划自动编制系统结构,以武汉北编组站为例,阐述知识库编制钩计划的方法,分析知识表示、知识推理和知识获取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列车运行图是轨道交通生产的综合性计划,结合天津地铁1号线实际编制列车运行图的经验,分析列车运行图的编制要素及编制程序,归纳、总结列车运行图的编制技巧,以提高列车运行图编制的水平,使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计划做到科学、合理和经济.  相似文献   

18.
列车运行图是铁路运输工作的综合计划,是行车组织工作的基础,在整个铁路运输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是一项实用性强、难度大而又必须解决的实际应用型工程,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试验,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在经历了编制双线区段列车运行图、单线区段列车运行图、客车方案图、枢纽地区列车运行图以及网状线路列车运行图的发展过程后,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充分用好铁路新增运输能力,铁道部根据后续动车组交付计划和全路客运需求,召开专门会议,编制了全路调整列车运行图,自2008年12月21日零时起,在全国铁路同时施行。12月19—25日为调整图实施的过渡期。调整运行图后,全国铁路共增开跨铁路局旅客列车22对包括动车组8对、直达特快2对、特快2对、快速3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速铁路网基本形成,动车组成为承担铁路客运任务的主力车型。目前,存在动车组车型较多、运用效率有待提高、检修地能力阶段紧张、长途列车出现过修或失修困境等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动车组运用计划编制质量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通过对动车组运用方式、备用方式、修程修制、运用计划编制、重联等问题的分析与对比,提出适时推行动车组非固定区段运用方式及在统筹考虑检修地能力、双修程等约束情况下,实现动车组运用、检修、检备等计划的一体化编制,并与列车运行图铺画相交互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