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8 毫秒
1.
北京轨道交通燕房线为"综合科技示范线",示范国产化全自动运行(fully automatic operation,FAO)技术的应用。全自动运行系统是基于现代计算机、通信、控制和系统集成等技术实现列车运行全过程自动化的新一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燕房线全自动运行系统是国际公共交通联会(UITP)定义的自动化等级为4级(GOA4)的系统。由于采用了很多新技术,燕房线在工程建设期间探索出一套适用于全自动运行系统的风险管理方式。从工程安全评估角度介绍全自动运行系统工程核心设备系统的安全以及风险管理,从而确保工程建设满足可靠性(reliability)、可用性(availability)、可维护性(maintainability)和安全性(safety)(RAMS)要求。国内其他全自动运行系统线路建设期间的风险管理也可借鉴燕房线核心设备系统独立安全评估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正>日前,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获得60辆最新一代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车辆订单。北京地铁燕房线将成为中国大陆首条最高自动化等级的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线路。燕房线全线为高架线,为全封闭路线,该列车的最高运行速度为80 km/h,采用2动2拖4辆编组形式的B型不锈钢车辆,首辆列车的交货日期为2015年5月。燕房线  相似文献   

3.
全自动驾驶信号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自动驾驶影响因素分析入手,研究全自动驾驶信号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接口,深入论述了信号系统提高自动化运行等级,实现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无人驾驶针对粘着的特殊考虑,屏蔽门、安全门的控制以及无人驾驶车辆在全线任意地点停车等问题,为开展自主创新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和系统集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自主化FAO(全自动运行)成套技术和装备在北京燕房线示范工程成功应用的背景,结合自主化FAO系统工程建设实践,针对FAO系统高安全可靠的基本需求,提出FAO系统建设3大技术实施路线,即以FAO场景和运营规则为主线并进行顶层设计保障系统需求的安全覆盖,以全生命周期RAMS管理及安全评估为保障,以多系统关键阶段综合测试为安全可靠支撑。通过可行的技术实施路线,保障北京燕房线自主化FAO系统的实施,为打造安全可靠的城市轨道交通FAO系统提供技术保障,为后续FAO线路的建设提供指导方法,为提高我国轨道交通安全可靠运行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驾驶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线路按全自动运行驾驶技术进行建设。为实现全自动无人洗车功能,对全自动运行地铁洗车线长度设计、洗车功能需求、洗车接口信息、洗车线与信号系统接口原理、紧急情况下的救援处理等进行研究,给出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洗车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的发展,轨道交通跨专业系统集成趋势愈发明显,以行车为核心的一体化智能运控系统(TIDAS),可完成包含所有全自动驾驶模式的运营场景监控和运维要求,实现以行车指挥为核心的智能调度,和以车站设备管理为核心的智能车站多专业智能运维管理,从而满足轨道交通重载、高密度运输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全自动驾驶线路车辆基地安防系统的设计需求与智慧化安防系统的设计方案,以成都轨道交通 9 号线武青车辆基地的安防系统设计为例,对武青车辆基地全自动驾驶区与有人驾驶区的边界、全段区周界及段 内关键防控点,依据风险特点及智慧化感知需求进行精细化安防措施设计,通过场景图与设备状态及报警信息的 可视化、视频分析与异常事件监测的智能化、风险应对策略的自主化,实现安防平台的智慧化,辅以维保功能的 深入检测、专家系统及资产管理实现智慧运维,从面向用户的功能需求与面向运维的维保需求角度实现较为全面 智慧化的安防系统设计,做到有人和无人作业相互干扰的风险规避,满足全自动驾驶车辆基地运行效率的需求, 并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的特点.通过分析全自动运行系统的运营要求,结合苏州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路的运营目标与定位,分析了苏州市轨道交通5号线全自动运行的运营管理模式与传统有人驾驶线路的区别.重点介绍了苏州市轨道交通5号线DTO(有人值守的列车全自动运行)与UTO(无人值守的列车全自动运行)两种驾驶模式的生产中心组织架构调整、岗位融合、专业融合、空间融合和修程融合方案.最后分析了苏州市轨道交通5号线相比传统有人驾驶线路节约的人工成本.  相似文献   

9.
基于武汉市轨道交通21号线车辆技术方案,文章主要介绍了有人值守全自动驾驶列车的总体技术和车辆性能指标,详细阐述了列车在有人值守全自动驾驶模式与自动驾驶模式的对比分析,并介绍了有人值守全自动驾驶列车的关键技术及相应的场景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2019年10月17日下午,上海轨道交通18号线首列全自动驾驶列车下线仪式在中车株机公司举行。列车按照全自动驾驶标准EN 62290:2014中最高等级Go A4进行设计,是全过程无人值守的最高等级全自动驾驶列车。该项目列车为6节A型车编组,时速80 km,共计50列。上海轨道交通18号线全自动驾驶列车具有以下优势:1)全自动更省心。在实现自动唤醒、自检、自动洗车、自动出库、自动回库、自动休眠等库内作业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智能驾驶策略优化问题,提出联邦学习方法;学习代理采用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控制模型,通过构建一个多项式和径向基核函数组成的混合核函数,使用随列车速度变化的动态权重因子来提高模型精度;利用北京地铁昌平、燕房、亦庄及16号线数据,在联邦学习的框架下,仿真完成列车智能驾驶模型的训练。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训练出的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率和预测准确度。基于联邦学习的列车智能控制可为列车自动驾驶的优化与改进提供有力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东北线采用全自动信号ATC系统,列车在正线和车辆段全部采用全自动(无人)驾驶模式。介绍了东北线信号ATC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移动闭塞的工作原理。简单描述了列车自动控制系统的总体情况,以及实现全自动列车驾驶模式的追踪运行过程。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首次在燕房线引入直接影响行车安全的七大核心设备系统第三方独立RAMS评估。介绍燕房线工程组织管理架构,七大核心设备系统风险管理和RAM管理情况,以及第三方RAMS评估工作的组织架构和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4.
国内许多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FAO)线路的建设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从FAO的技术特征、系统工程、实施关键条件等展开分析,以建设者的角度,应用系统生命周期模型,在项目需求策划与管理、系统集成和系统保证管理、基于运营场景功能验证的联调联试管理等关键环节,提出重视项目需求及运营场景的策划与管理、实施系统集成和系统保证管理、强化基于运营场景功能验证的联调联试管理、培养以系统工程师为核心的项目管理团队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建设全自动驾驶线路的监控系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北京地铁3号线和6号线的行车综合自动化系统(TIAS)为例,从网络架构、中心系统设备、车站架构和场段结构4个方面进行介绍,提出了最新的基于全自动驾驶的TIAS建设方案,探讨TIAS的研发方向。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4月27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原会长包叙定、常务副会长周晓勤、副会长兼秘书长宋敏华、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建国等领导和专家在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丁树奎总经理、韩志伟副总经理、北京交通大学唐涛教授、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郜春海董事长、刘波副总裁等陪同下,调研了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燕房线全自动运行系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17.
<正>上海地铁18号线全自动驾驶列车按照全自动驾驶标准EN 62290:2014中最高等级GoA4进行设计,是全过程无人值守的最高等级全自动驾驶列车,能够实现正线全自动精准载客、停站、开关门等运行使命,并进一步增加对位隔离、跳跃停车、远程控制等远程功能。该列车按照EN 50126和EN 50128等的安全标准设计,并且通过了独立第三方安全认证和独立第三方防火  相似文献   

18.
基于GoA4(无人值守下的列车自动运行等级)的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在全球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中发展迅速,在旧线改造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借鉴巴黎地铁1号线的全自动化改造案例,探讨了全自动驾驶系统在既有线改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分析了国内城市在旧线改造时利用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进行升级的必要性和适应性。提出了建立基于远期发展和整体网络的发展战略。实施全自动驾驶系统,运营部门自身的技术和管理能力等也应提高。  相似文献   

19.
信号系统是实现全自动驾驶的关键系统,在无人驾驶模式下,信号系统的远程控制功能是保证运行效率和解决突发情况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对全自动无人驾驶信号系统远程控制功能需求进行分析梳理,对我国全自动驾驶线路的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全自动驾驶系统的应用现状。通过车辆段的全自动改造可以提高既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全自动运行等级。既有车辆段存在库线长度较短而不能满足全自动唤醒后完成筛选及自动入库精确停车的问题。通过变更计轴区段划分解决唤醒后自动车及非自动车筛选问题;通过安全制动模型的变更及安装局部定位设备后入库停车控制流程的变更来解决自动入库停车的问题。通过仿真测试验证了既有车辆段短库线自动化改造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