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莉  张伟 《中国铁路》2014,(5):63-66
高架车站是目前高速铁路建设中广泛运用的建筑形式,动车组列车通过时引起的振动影响旅客候车的舒适性。分析长沙南站结构,对其高架候车厅楼板进行振动测试;对国内外高架车站减振优化设计进行论述和分析,提出减振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2.
以北京某地铁高架车站为背景,建立了有斜撑与无斜撑站桥合一高架车站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了高架车站上、下层墩柱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响应。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有斜撑站桥合一高架车站与无斜撑站桥合一高架车站相比,墩柱顶部的竖向位移相差较小,斜撑对站桥合一高架车站竖向抗震作用并不明显;与无斜撑站桥合一高架车站相比,有斜撑站桥合一高架车站上层墩柱的横纵向水平位移响应有大幅降低,车站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抗震性能提高较大;有斜撑站桥合一高架车站的结构整体性更好,抗震性能更强,结构形式更合理。  相似文献   

3.
基于我国高速铁路高架车站候车厅声学环境现场试验数据,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通过技术可行性分析,提出我国高速铁路高架车站候车厅声学环境要求的4项评价指标:受高速列车运行噪声影响的小时等效声级(LAeq,1h)、列车通过暴露声级(TEL)、候车厅内500Hz混响时间(T60,500Hz)和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STIPA)。每项评价指标又划分为允许限值和鼓励限值2个等级;其中,允许限值建立在现阶段技术可控的基础上,它对应于LAeq,1h≤65dB,TEL≤85dB,(T60,500Hz)≤2.5s,STIPA≥0.45;鼓励限值旨在保障旅客候车舒适性,并需通过加强候车厅声学设计、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后方可达到,它对应于LAeq,1h≤60dB,TEL≤80dB,(T60,500Hz)≤2.0s,STIPA≥0.55。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高架站桥梁结构有各种类型,本文提出空间构架结构类型,使用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建造。  相似文献   

5.
杨勇军 《科技交流》2007,37(4):79-82
根据实测沉降的比较,结合沈哈客运专线沉降的理论计算,表明桩端持力层的性质对桩基的沉降性状具有显著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桩基沉降计算准确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采空区桥梁群桩基础沉降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采空区桩基在荷载作用下变形过程及特点,揭示不同工况下的基础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基础沉降满足规范要求,沉降主要集中在浅层土地层中;桩间土与桩顶沉降均匀;采空巷道顶板的沉降与地基其他部位沉降基本一致,桩基能够有效限制采空巷道顶板的变形。  相似文献   

7.
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处理及沉降控制需综合考虑工后沉降、差异沉降、工期要求、经济效益等因素,采用排水固结或复合地基法,分勘察、设计、施工三个阶段进行处理控制。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数据管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武广高速铁路沉降观测为例,论述沉降观测数据采集、处理、管理、分析和数据评估报告的编制办法,重点介绍沉降观测数据库的属性、模块和录入方法,并对沉降曲线进行分析和评估,该沉降数据对施工过程和高速铁路工程沉降观测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苏伟 《铁道勘察》2020,(3):48-52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研究坡地地铁高架车站的基础结构设计方案,以减少前期场坪及临时边坡的处理费用。依据建筑及铁路行业规范,利用Midas有限元软件建立2层地铁高架车站的三维数值模型,分析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等级为一级的地铁高架车站基础设计。分析结果表明:既有坡地采用坡率1∶1.25的多级放坡浆砌片石刷坡处理,边坡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车站基础采用柱与桩直接连接的吊脚结构基础,嵌固端取为桩顶,保证其上部结构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桩基则依据边界条件进行分段受力验算,加强其强度及延性设计,并保证足够的嵌固深度穿透滑裂面,可满足工程安全要求,减少前期场地及边坡的处理费用,降低施工风险,缩短施工工期。  相似文献   

10.
高速铁路路基不均匀沉降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列车运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尤其对无砟轨道更是直接影响到其安全使用寿命。高速铁路路基设计和施工必须满足路基的工后沉降要求,支撑路基的地基压密沉降是造成路基工后沉降的最主要原因。地基的沉降变形大小则主要由地基土的性质、地基处理方法决定,通过对高速铁路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因素的归纳总结和机...  相似文献   

11.
为保障高速列车安全和平稳的运行,高速铁路的轨道几何平顺性和路基(桥梁)的稳定性必须达到极高的技术标准,这决定了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监测的重要意义。沉降观测数据是复杂的、海量的,只有通过对数据进行合理的有效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才能保障高速铁路的顺利建设。文章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生产全过程进行工序分解,设置一套严格的质量控制和...  相似文献   

12.
结合京沪高速铁路宁沪段连续刚架桩基础设计,分析了不均匀沉降对结构内力的影响、连续刚架桩基础对不均匀沉降的自我调整能力、因地质差异各基础可能产生的最大不均匀沉降差。通过分析可知:连续刚架基础对不均匀沉降有较强的自我调整能力,能大幅度减少相邻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差;连续刚架桩基础即使在各基础地质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产生的不均匀沉降差很小。因此,连续刚架桩基础设计可以不考虑不均匀沉降或考虑极小的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13.
沉降控制是湿陷性黄土区高速铁路建设中的技术难题.本文以郑西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路基试验工程为依托,通过开展沉降变形观测、大型浸水试验、路基沉降预测,对高速铁路技术条件下水泥土挤密桩地基的沉降变形特性、湿陷性消除效果、沉降控制效果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挤密桩最大处理深度一般不超过15 m.本试验场地采用15 m挤密桩处理,恒载预压6个月路基的剩余沉降量便已满足铺设无砟轨道对路基工后沉降的控制要求,浸水后该地基加固层仅出现了极少量的沉降,加固层的黄土湿陷性已完全消除.在湿陷性黄土厚度小于15 m的场地,采用挤密桩处理地基是一种有效的沉降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4.
高速铁路桥梁群桩基础工后沉降的计算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固结沉降理论,对其修改提出了高速铁路桥梁群桩基础的工后沉降计算方法,推导出相应的计算公式。应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得出新陈代谢GM(1,1)模型,并通过与蕴藻浜特大桥某墩的沉降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证明本文提出的工后沉降计算及灰色理论预测方法在工程实际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介绍研制的高速铁路沉降观测评估预测系统。该系统适应我国目前的沉降观测特点,以确保外业数据采集质量,减少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为中心进行设计,其主要功能模块包括沉降数据预测计算、最优预测模型选择、沉降曲线图可视化、预测成果输出、单点分析和其他信息输出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广深准高速铁路软土路基后期沉降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后期沉降的特点,以及与软层厚度、路堤高度、工程措施、固结时间等因素的直接关系,对既有沉降的状态评估、设计施工的日后改进及沉降标准值的探讨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高速铁路车站岔区高填方路基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结合现场监测沉降数据,采用三种单项模型(V模型、D模型和H模型)对沉降进行预测;利用最优组合原理建立邓英尔-双曲线组合模型(D-H模型)、邓英尔-灰色费尔哈斯组合模型(D-V模型)、双曲线-灰色费尔哈斯组合模型(H-V模型)3种两模型组合模型和1种三模型组合模型(D-H-V模型)。进一步探讨各预测模型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引入5个精度评价指标,对各模型预测效果进行评价,预测效果优劣顺序为:三模型组合模型>两模型组合模型>邓英尔模型>灰色Verhulst模型>双曲线模型。用各断面的最优模型预测工后沉降,各断面工后沉降均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  相似文献   

18.
李鑫 《铁道勘察》2021,(2):72-75,86
为研究东北地区高速铁路软土地基路基物理力学特性及其沉降控制方法,通过物性参数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直接剪切试验以及固结试验等,并结合工后沉降检算,提出适用于该片区的地基加固手段.研究表明:(1)研究区域软弱夹层分布在地表8 m以下,厚度为4~8 m,液性指数随深度逐渐下降,在14 m处降至最低;(2)0~8 m深度...  相似文献   

19.
武广高速铁路堆载预压路基实测沉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武广高速铁路XXTJⅡ标段19个堆载预压工点107个监测断面的施工期地基沉降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了不同施工进度下沉降和沉降速率特点。实测结果表明:施工期实测地基沉降为3.0~9.5 mm,说明地基加固方案合理,有效地控制了地基沉降;预压后地基沉降主要发生在施加预压荷载后的第1个月,预压时间超过3个月后,靠延长预压时间减小工后沉降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结合高速铁路桥梁基础工后沉降的研究进展,指出高速铁路桥梁工后沉降研究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观测方法、工后沉降计算、预测模型以及列车动载荷的影响4个方面,并对这些关键问题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及分析,有助于对这些关键问题进行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从而控制工后沉降,提高线路平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