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一、自适应减震系统(一)自适应减震系统部件位置(如图1所示)(二)概述自适应减震系统是一种电子控制的悬挂系统,它根据主要的驾驶条件持续不断地调节悬挂减震器的减震特性。该系统由集成式悬挂控制模块控制。该模块接收来自3个加速计、4个悬挂高度传感器和来自其他系统的信号,借以计算车辆状态、车身和车轮移行状态和驾驶员操作输入。控制模块使用这些信号将各减震器的减震特  相似文献   

2.
斜拉桥基于模态分析的滑动状态减震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克海  朱晞 《桥梁建设》2001,(6):1-3,17
提出了先按振型特征和振型贡献率挑选主导模态,用再连续或开关的滑动状态技术进行减震控制的分析方法,并应用于斜拉桥结构的减震控制中。在工程中可实施的仿真控制精度和控制范围内实现了对大跨桥梁结构减震控制的仿真分析。大跨度斜拉桥的算例说明了这一技术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某简支梁桥的抗震能力,采取适当的减震控制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小桥梁的地震反应。建立了某简支箱梁桥的有限元模型,将板式橡胶支座与磁流变阻尼器组合使用,在桥梁的支座和伸缩缝处共设置8组磁流变阻尼器,分析了不同地震动输入下的简支箱梁桥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的减震效果。结果表明,半主动控制对简支梁桥的减震效果非常显著,并且能够很好地接近主动控制的减震效果。半主动控制对于桥梁整体地震反应的减震效果优于始终提供最大阻尼力的被动控制。这为半主动控制阻尼器在简支梁桥抗震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速铁路桥梁整体刚度大导致地震反应相应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高速铁路桥梁的软钢阻尼器——减震榫,并与滑动支座共同作用,组成一种新的减震支座系统。采用双线性滞回恢复力模型描述减震榫的滞回耗能特性,以某四跨高速铁路简支梁桥为例,分析减震榫-滑动支座系统的减震性能及墩高对减震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减震榫-滑动支座体系,墩底剪力、墩底弯矩及墩顶位移均大幅减小,减震效果十分明显;合理地设置减震榫的参数,可实现支座系统的多级抗震性能指标;墩高对减震榫的减震效果影响较大,针对不同的桥梁结构,减震榫设置应单独进行参数分析以达到最优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5.
桥梁工程结构的减震隔震设计多采用增加阻尼和被动控制的思想与方法,即通过消能来达到减震抗震的目的。以宜万铁路叶溪河大桥为例,阐述了减震隔震的设计方法以及支座施工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6.
近日,江淮重卡旗下2011款江淮格尔发重卡上市。 相比老款车型,2011款格尔发重卡采用了技术先进的四点悬浮式驾驶室减震系统,具备机械式弹簧减震和气囊减震两种方式,驾驶室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采用减震榫和拉索限位器的连续梁桥在近断层地震动下减震系统的减震效果,以1座(40+64+40)m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为背景,采用结构分析软件SAP2000建立了考虑邻梁碰撞效应的动力弹塑性计算模型,通过输入具有速度脉冲特性的近断层地震动和无速度脉冲地震动进行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结果表明:在具有速度脉冲效应的近断层地震动下,采用减震榫和拉索限位器的组合减震系统可以起到较好的减震效果,其减震率可以达到60%以上;具有速度脉冲效应的近断层地震动对减震桥梁会产生更强烈的地震反应,也更容易引起邻梁碰撞,忽略碰撞效应将会高估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索斜拉桥与普通钢索斜拉桥的地震响应控制优劣性,基于现有试验,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为参考建立有限元模型,采用等轴向刚度准则换索,并在墩梁、塔梁处设置弹性连接装置和阻尼器作为减震装置;基于弹塑性抗震理论和地震响应分析结果,通过对目标函数作参数敏感性分析,获得不同配索斜拉桥对应于各减震装置的合理设计参数,并比较2种索斜拉桥减震控制的优劣。结果表明:选取相同减震设计参数时,CFRP索斜拉桥可获得较优的减震效果;阻尼器的减震效果比弹性连接装置更优,尤其在内力控制方面。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铅挤压阻尼器的滞回性能及其在高架桥减震控制中的应用,对不同轴凸高度和长度的铅挤压阻尼器进行了试验,并对其应用于高架桥减震控制的可行性及设置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挤压轴轴凸的长度和高度对于铅挤压阻尼器的出力有一定影响,随着轴凸的长度和高度增大阻尼器出力也相应地增加;铅挤压阻尼器应用于高架桥减震控...  相似文献   

10.
刘磊  MOT 《汽车驾驶员》2004,(12):72-73
装备“天钩”(电子气压减震)系统的汽车在行驶中极其平稳,汽车行驶起来就像悬挂在天空中一样。这是传统减震系统永远无法达到的境界。上述的感受要归功于ZF萨克斯公司生产的电子可调减震装置。  相似文献   

11.
汽车减震器通过长时间的使用以后,减震器变软或变硬。本文件探讨了减振器硬度的原因:在进行耐久性测试之后,从减振器油中提取减振器油,以分析减振油制剂性能的变化。为了加速减振车架和车身的振动,以提高车辆的可读性("舒适性"),在大多数车辆的悬挂系统内装有减震器的车辆减震器也称作"悬挂",弹簧和减震器的化合物,缓冲器不用来承受车身的重量,但是,当弹簧吸收弹簧时,可以容纳冲击和吸收表面冲击的能量。反弹弹簧用于缓冲冲击,将"高能量二次冲击"转换为"低能量多次冲击",而减震器则逐渐减少"多重低能量冲击"。  相似文献   

12.
贺阳 《摩托车技术》2011,(12):39-42
静负荷特性图表达了减震器的综合性能,静摩擦力图表达了减震器的制造技术,分析和研究这些曲线图,对掌握减震器设计、工艺、测试、品控非常重要。由于减震器的特殊性,图面给定的一些设计参数在实施测试时要加以处理,否则会出现测试数据与设计参数不符现象。静负荷特性图在减震器试制阶段尤为重要,减震器设计要依据该曲线图的要求展开;静摩擦...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车型右后减振器异响问题,分别从源和传递路径做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确定了减振器低温下异常振动和轮罩刚度弱是减振器异响根本原因。为了从工程设计和产品管控上彻底规避减振器异响问题,制定减振器单体台架试验方法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同时对传递路径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了结构设计建议及目标。  相似文献   

14.
汽车悬架减振器不解体测试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和相应的参数算法,将系统频响函数拟合技术应用到汽车减振器测试台的开发中。提出了一种悬架减振器不解体测试的新方法、主动激振测试台的结构以及合理评价减振器性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液压减振器非线性动态仿真和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延庆  张建武 《汽车工程》2002,24(2):152-156
本文建立复杂的减振器台架试验动力学模型,并应用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ADAMS开发出双筒液压减振器虚拟样机,进行数值仿真。在虚拟样机中采用的不对称非线性迟滞环足由速度外特性试验曲线拟合而得,突破了常规减振器建模中的速度外特性不对称双线性化模型。比较表明,虚拟样机动态仿真与台架试验结果基本相符。该样机可为优化设计和整车性能匹配提供设计平台。  相似文献   

16.
汽车磁流变减振器设计中值得注意的若干技术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汽车磁流变减振器利用磁流变液的流变特性可受外加磁场控制的特性,实现减振器的阻尼系数的可控,从而实现阻尼力的控制,基于磁流变换的磁流变减振器的特性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如磁流变液、工作模式、磁路结构、导磁材料、线圈和机械结构等。对磁流变液的性能、阻尼通道的设计、磁路中磁芯材料的选用以及磁流变减振器的体积补偿等在磁流变减振器设计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电流变阻尼器汽车悬架的半主动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徐顺香  瞿伟廉  袁润章 《汽车工程》2004,26(5):593-595,622
采用电流变阻尼器作为汽车悬架系统的减振器,应用最优控制策略,设计了汽车悬架的半主动控制系统。大量仿真实验表明,采用电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控制悬架系统有效地改善了汽车驾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18.
斜拉桥索力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檀兴华 《公路》2006,(3):146-154
通过对斜拉桥索力监测技术研究成果及工程经验的回顾和总结,研究了目前常用的索力量测方法(即振动频率量测法)的使用范围及带减振器拉索索力量测的缺陷,分析了带橡胶组合减振器拉索的构造特点及力学特性,建立了带橡胶组合减振器拉索的动力学模型,根据能量原理,推导出考虑减振器影响的索力计算公式,并在青岛丹山斜拉桥进行了应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为同类桥梁的施工控制与运营管理,特别是为带橡胶组合减振器拉索索力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9.
梅一丹  胥峰  黄恒 《专用汽车》2012,(6):98-100
针对汽车减振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常见噪声,对产生噪声的减振器进行了分批测试分析,总结了减振器产生噪声的原因,并且针对这些原因对减振器的结构及使用提出了改进措施。经过对改进后的减振器进行测试分析,验证了这些改进措施可以减少减振器的噪声,并能提高减振器的性能。  相似文献   

20.
龙先军 《时代汽车》2021,(7):133-134
悬架系统的减振器支架作为连接车架及减振器的零件,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因受到减振器的拉力及压力,经常导致断裂失效,致使减振器无法正常工作。文章以某车型减振器支架的故障断裂为例,采用HyperMesh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支架进行应力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支架最大应力384MPa,应力最大位置与故障件断裂位置吻合,因此,判断支架因强度不足导致的断裂。针对支架的断裂原因,提出了3种加强改进方案,从应力、重量、成本、整改周期等因素考虑,选择最优的改进方案。整改后的减振器支架3年内售后故障率为0,达到预期效果,整改方案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