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代汽车》2006,(1):31-31
近日,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称,万向集团正与德尔福谈判,拟收购其在美国的部分资产。如果这项收购最终成功,将意味着万向由二级零部件供应商升级至一级零部件供应商。  相似文献   

2.
在11月7日由跨国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研究专家委员会、中国企业报社、中国企业联合会跨国经营研究所联合向全球发布的“2008跨国公司中国贡献榜”中,德尔福中国得分居前20位而荣获“跨国公司中国贡献特别大奖”。据悉,德尔福是唯一一家荣获此殊荣的汽车零部件行业企业。  相似文献   

3.
蒋健 《中华汽摩配》2004,(11):12-13
由北京索荣企业咨询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第三届中国汽车零部件采购、配套与管理论坛在第56届汽配交易会期间在南京国际会展中心成功召开。中国汽车零部件采购、配套与管理论坛有三大目的和使命:一是促进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的配套、沟通与协调;二是促进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进步;三是促进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管理升级。到现在已经成功举行了两届,本届论坛以“整零关系”为主题,探讨整车企业的采购与零部件企业的配套问题。全球最大独立零部件企业德尔福、统一石化、东风等等业界巨头的参加让此次论坛成为了一次“高峰论剑”《中华汽摩配》杂志本期将在“专题报道”栏目刊登论坛上转机的精彩发言。本期将刊出主题演讲嘉宾德尔福汽车系统中国投资公司副总经理蒋健的发言《德尔福公司采购流程与标准》、北京统一石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旗的发言《从渠道到终端》和北京索荣企业咨询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贾永轩的发言《汽配企业发展的五个模式》,以上三篇发言稿由现场录音整理,内容精彩纷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把根留住     
“如果当初与外资合作,并让外资控股,有没有今天的万向,或者说今天的万向是谁的万向就不知道了”:这是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最近获悉万向再度荣膺“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称号,并排名百强企业第一之际,发出的肺腑之言。如果说,鲁冠球是幸运的,国内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相似文献   

5.
雄心勃勃的万向集团主席鲁冠球近日称,他目前正在与美国德尔福公司就有关收购事宜进行谈判。而德尔福新闻发言人Dave Bodkin拒绝对此作出评论。万向美国负责人倪频也不愿多谈及收购德尔福的事宜,  相似文献   

6.
《汽车与配件》2009,(27):7-7
北京京西重工正在酝酿重启全盘竞购德尔福的计划。因债权人反对,德尔福此前与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公司PlatinumEquity以36亿美元价格达成的全盘收购计划已被推翻。目前,美国破产法院正要求德尔福重新公开出售其资产。京西重工3月30日以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尔福全球汽车悬架和制动项目。准备在北京构建高端零部件产业园区,而全盘收购德尔福曾被列入其下一步并购计划中。  相似文献   

7.
《专用汽车》2006,(10):21-21
2006年8月17日,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在北京联合召开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授牌大会,青特集团等160家企业荣获首批“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称号。据悉,获得首批“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当称号的有一汽、东风、奇瑞等44家整车出口企业和青特、万向等116家零部件出口企业。长春、上海、天津、武汉、重庆、厦门、芜湖和台州八个城市被正式授予首批“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称号。  相似文献   

8.
豪彦 《汽车与配件》2002,(45):20-21
德尔福集团(原名德尔福汽车系统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2002年世界500强中排位第166位,2001年营业收入261亿美元。德尔福在中国现有13家企业,其中4家独资企业(包括德尔福(中国)投资公司、德尔福技术开发中心)和9家合资企业,2001年在中国销售额5.2亿美元。随着中国经济和汽车工业迅速发展,2002年10月21日~23日德尔福集团执行副总裁罗德尼·奥尼尔  相似文献   

9.
零部件资讯     
《时代汽车》2010,(11):104-105
德尔福与达菲特签订柴油滤清器技术许可合作协议 德尔福公司与苏州工业园区达菲特过滤技术有限公司近日签署了高端柴油车车用滤清器技术许可合作协议,这是德尔福柴油电控系统零部件本地化战略在中国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在高端滤清器制造技术和产品研发将达到世界水平。  相似文献   

10.
零部件     
《时代汽车》2009,(4):63-63
天宝集团意欲收购零部件巨头德尔福;汉德产品出口同比增长近10倍;普利司通为天津女排庆功并续约;采埃孚将为加拿大410辆新型Nova LFS客车供货;FPT菲亚特动力科技携手“中国心”擎动绿色未来;  相似文献   

11.
路智军 《驾驶园》2009,(11):25-25
9月23日第三届中国国际汽车零部件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包括:博世、电装、德尔福、麦格纳等国际知名企业和我国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汽车报等单位相关领导就“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市场的机会”这一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人员、行业知名专家以及媒体代表约400人聆听了这一盛大研讨会,共同探讨当前经济形势下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在中国这一蓬勃发展的汽车大市场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德尔福日前宣布,2003年德尔福中国在启动研发能力、引进先进技术、加大中国采购以及获得客户认可等方面进展令人瞩目。为了确保其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德尔福中国正努力实现从单纯生产到生产、研发并重的战略性转变。 2003年德尔福在华销售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扣除公司内部销售和不控股的企业之后的合并报表收入达6.5亿美元,同比增长约50%。 “我们有信心保持德尔福在中国的领先地位以及快速增长的趋势。”德尔福中国总裁陈锦亚表示:“我们的客户需要在中国寻求更多的本土技术支持,以  相似文献   

13.
首先,今天来到这里的有些是大企业,有些是小企业。他们怎么发展,现在怎么管理,是什么模式,我想分析一下发展的形势,就是整车和零部件分离的模式,前面讲过的德尔福是世界上最大的零部件供应商,她的前身是美国通用汽车的零部件集团,1988年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1999年德尔福公司在纽约上市.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司,自此通用公司和德尔福公司变成了独立的整车和供应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1月7日,由跨国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研究专家委员会、中国企业报社及中国企业联合会跨国经营研究所联合向全球发布的“2008跨国公司中国贡献榜”中,德尔福中国得分居前20位而荣获“跨国公司中国贡献特别大奖”。德尔福是唯一一家荣获此殊荣的汽车行业零配件企业。  相似文献   

15.
《中华汽摩配》2009,(5):54-54
往年火爆非常的上海车展,今年将不可避免地要比往年“缩水”了。但“缩水”不是指展出面积,而是参展厂家的数量和质量。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跨国汽车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如麦格纳国际公司、阿文美驰公司、德尔福公司等已决定缺席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  相似文献   

16.
正2020年10月2日,博格华纳宣布正式收购德尔福科技,曾经的零部件巨头德尔福也随着收购案的完成而退出历史舞台。回看德尔福的发展史,不禁令人唏嘘,从通用旗下最大的零部件供应商,到2005年10月申请破产保护、2009年10月脱离破产保护实现重组,历史上的这几个10月对德尔福意义重大。而2017年12月,安波福成立的那一刻,德尔福的未来基本已被书写。  相似文献   

17.
资讯     
《时代汽车》2008,(3):92-93
意法推出GPS单片核心;2007年:德尔福继续加强在中国的竞争力;第八代雅阁零部件价格平均降低价7%;零部件巨头万向集团获得“中国工业大奖”表彰;中国汽车零部件去年产值突破四千亿。  相似文献   

18.
世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向行业兼并、集成化、模块化、电子化、计算机和全球采购方向发展。世界著名的零部件供应商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正在逐步从汽车制造商企业中剥离并相互兼并。如世界最大零部件制造商——美国德尔福汽车系统从1999年起将正式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剥离出来,正式独立,自立门户。最近美国著名的ITT公司电子/电气部分被法国法雷奥公司兼并收购。汽车零部件集成化、模块化、电子化和计算机已成为汽车零部件发展的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19.
<正>不久前,美国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A123公司宣布,已与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万向集团达成协议,后者将向其注资4.5亿美元(约合28.6亿元人民币),以收购A123公司80%的股权。而日前A123公司再次宣布,两家公司已签署最终协议,万向的收购资金提升至4.65亿美元(约合29.6亿元人民币),同时,A123公司也已获得万向集团前期提供的2500万美元初始信用额度。万向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之一,由中国民营企业家鲁冠球创立,旗下有万向电动汽车、万向美国等公司。万向集团在美国有3000名雇员,此前与美国锂离子电池制造商Ener1在中国有一家合资厂。A123是全球著名的电池系统领域技术  相似文献   

20.
抄底之殇     
自2008年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世界汽车产业的影响可以说是毁灭性的。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中,克莱斯勒、通用已宣布破产保护,福特也已是风雨飘摇随时可能应声而倒,而国际汽车形势的剧变也为中国车企提供了众多选择的可能。于是,众多关乎并购的江湖传闻甚嚣尘上,“抄底”国外汽车资产成了中国汽车行业最热门的词汇,中国汽车制造企业从没像今天这样频频出现在全球汽车大舞台的聚光灯下。针对中国车企的海外收购,业内人士分成了态度截然不同的两派。支持者认为,现在收购的成本低,是企业走出去的好机会,可以掌握先进技术和进军全球的经验。反对者认为,中国汽车企业基本上还是生产型企业,最多是一个生产研发平台;而发达国家的汽车企业则是生产研发、金融运作结合在一起的巨大平台。在海外生产、经营管理,乃至进行资本运作,处理海外政商关系等方面,中国企业还是小学生,难以消化收购的资产,还是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