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获得舒适座椅形面的造型和尺度特征,基于体压分布指标与舒适度量表评分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分析了静态坐姿条件下,座椅靠背和坐垫形面特征与人体关键部位的舒适度影响关系,并据此提出了座椅靠背和坐垫形面人机优化设计建议。体压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座椅压力分布SPD值仅反映压力分布均匀程度,但在形面几何构造复杂的情况下,不能表征靠背或坐垫的整体舒适度;圆形压力梯度G_C值不受坐垫形面变量因素的影响,能有效表征人体坐骨结节处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2.
当今的客车座椅、飞机座椅、动车座椅大多是“斜躺式座椅”。人体倾斜着躺在座椅上,舒适度很差。本文介绍的盆躺式座椅申请了发明专利,是一种舒适度极高、占地尺寸很小的新型客运座椅。  相似文献   

3.
汽车座椅舒适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回顾国内外有关座椅舒适性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论述有关座椅舒适性的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及分析技术.重点针对座椅的静态舒适性,建立了汽车座椅静态不舒适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徐飞 《世界汽车》2022,(6):58-59
有人曾形容汽车是“四个轮子+一张沙发”,极简的描述不难看出人们对于汽车的基本要求——“动力”、“舒适”。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汽车早已由单一的出行工具发展为人们生活的第三空间,乘坐舒适性是评价一款汽车产品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座椅作为与乘员直接接触的部件,其舒适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车舒适性。那么决定座椅舒适性的因素有哪些,座椅的开发又会经历那些过程?针对这些问题,《世界汽车》邀请到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奔腾开发院车身开发部总监毕思刚,听毕总来解读“小座椅”中的“大玄机”。  相似文献   

5.
乘用车室内噪声是影响汽车乘坐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乘用车室内噪声模拟试验入手,通过客观生理指标的变化来评价汽车乘坐舒适性,实现对主观评价的客观化,尝试提出一种乘员烦躁度的客观—主观模糊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心率变异性分析中的LF、HF及LF/HF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车内乘客的噪声舒适度。随着噪声舒适度等级的降低,相应的HRV生理指标LFnorm均值,LF/HF均值大致递增,HFnorm均值大致递减,并且呈现一定的线性规律。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比2015版和2021版C-NCAP鞭打试验评价规程和评分原则,总结了两个版本之间的异同点.搭载BioRID II假人模型对同一批次的某驾驶员座椅分别进行2015版和2021版C-NCAP鞭打试验,并对比了在不同版本评价规程下试验后假人颈部的伤害情况,找出失分的主要因素,为厂家进行驾驶员座椅设计提供了相对应的改进...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舒适度对出行者路径选择的影响,通过分析出行舒适度的影响因素,构建舒适度价值模型,从而建立考虑舒适度因素的出行价值模型。首先考虑行程时间、出行费用和舒适度3种出行价值的影响因素,建立出行价值模型;然后采用意愿调查法对出行者舒适度选择特征进行调查,以性别、年龄、出行方式、行程时间为特征变量,通过排序选择模型对舒适度选择概率进行标定,发现交通方式和行程时间两种影响因素对舒适度选择具有显著影响。通过计算出不同交通方式、不同行程时间对应的舒适度选择概率,从而得到不同出行状态下的舒适度概率分布,由此建立了基于舒适度排序选择模型的出行价值模型。最后以公交车出行价值为参考,进行算例分析,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对行程时间、出行费用和舒适度3种因素的单位价值进行判断,得出出行价值计算模型,分别针对考虑和不考虑舒适度的出行价值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当考虑舒适度因素时,私家车和自行车的出行价值分别下降了2.6%和30.2%。由此可见考虑舒适度的出行价值模型能够更好地评价不同出行方式的价值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出适合于评价大跨桥梁行车振动舒适度的标准,对某大跨斜拉桥的行车振动进行现场实测,分析车辆驾驶员座椅处的振动特性以及不同车速下的车内振动加速度有效值;并以国际上通用的ISO2631标准为基础,结合车内人体的舒适感觉,提出行车振动舒适度评价标准,并对该桥的舒适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叉车座椅设计的问题,运用人机工程学理论,从驾驶员生理特性和作业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其舒适性的原因,再从坐姿舒适性、振动舒适性、操作舒适性方面提出叉车座椅的设计方法,以提高驾驶员的舒适度、减少驾驶员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七座SUV车型第三排乘员体态特征,确定第三排乘员基本都是中等身材人体。依据SAE J4002标准对中等身材人体躯干长度的定义,用CATIA软件建立二维人体模型,固定脚踝角为120°,座椅靠背角为25°,地毯水平之后逐渐调整座椅高度,测量人体模型的相关角度。根据相关经验得出结论:当座椅高度≧300mm时,人体坐姿较为舒适。搭建第三排座椅可调式PFM整车验证模型,保证第三排乘员周围环境与整车状态尽量相符,并使第三排座椅高度H30在250mm-350mm之间可调,选取中等身材的男性人体(身高在170CM—175CM)共计8名来进行主观评价。评价方案:每两名评价人员一组,每组评价人员在PFM人机验证模型上乘坐2小时,每天评价四组。以评价人员的亲身体验和反馈为评价依据(如舒适或不舒适),将此记录、比对、分析。通过收集反馈的主观评价信息,确定当座椅高度≧300mm时,人机主观舒适度较好。至此,设计理论数据与主观评价数据相符,论点得到充分论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设计出座椅舒适性评价表格并进行大量的用户调查,统计得到座椅舒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汽车座椅舒适性设计改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降低制动抖动引起的抱怨,提高制动舒适度,文章通过对制动抖动产生机理、影响因素、试验评价方法以及控制措施的研究,对解决汽车制动抖动提供了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3.
牵引车—半挂车乘坐舒适性的优化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一种新的更能合理地评价行驶车辆乘坐舒适性的评价方法作为目标函数的基础,对牵引车——半挂车的乘坐舒适性进行了优化分析。在考虑垂直、纵摇、横摇三向运动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座椅及驾驶室悬架运动的15自由度线性模型。经比较,既有座椅又有驾驶室悬架的优化情况的乘坐舒适性最好。  相似文献   

14.
为综合定量评估车辆乘员坐姿舒适性,从肩部舒适度、背部舒适度、腰部舒适度、臀部舒适度和大腿部舒适度对坐姿舒适性的影响出发,建立基于人体各部位对坐姿舒适性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修正层次分析法(AHP)测定人体各部位对坐姿舒适性影响的权重,并开展实车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赋权方法可更精确地测定人体各部位对坐姿舒适性影响的权重。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座椅舒适性的开发、设计和验证过程,对汽车座椅开发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要点进行了探讨。从早期舒适性目标设定到舒适性关键要素的设计,介绍了影响舒适性的重要因素和设计参数,提出了相关技术建议,并系统介绍了主、客观及动、静态的评价方法,最后对座椅舒适性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对国标GB15083和欧标ECE R17中关于行李位移乘客防护装置的试验方法进行分析,可知国标GB15083中没有移动行李对前排座椅冲击试验的相关法规要求。进行前排座椅行李防护验证试验,对比结果,得出移动行李对前排座椅冲击试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同时提出相关改进方向,为前排座椅设计和性能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23辆乘用车的3挡全油门加速工况的车内噪声为研究对象,对车内声品质采用等级评分法进行主观评价试验,分析计算各噪声样本的心理声学参数和非心理声学的客观参数,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理论建立声品质预测模型。研究表明,响度、线性度和粗糙度是影响听众对全油门加速噪声主观感受的最重要的因素,模型预测结果与主观评价试验结果相关系数R~2为0.853,预测值与主观评价实测值吻合度较高,所建立的声品质评价模型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车辆座椅是直接关系到乘员驾乘安全、舒适和工作效率的关键部件,座椅舒适性的研究已成为车辆座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汽车座椅静态舒适性、动态舒适性的概念,通过对舒适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最佳的设计方法来提高汽车座椅的乘坐舒适性,为汽车座椅设计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行业尚无座椅感知舒适性评价标准和体系的现状,文章以人体感知理论为基础,从主客观评价出发,深入研究以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为指标的座椅感知舒适性评价体系。实例验证表明,文章建立的由主客观评价相结合的座椅感知舒适性评价体系,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对座椅舒适性进行评价,对企业研发和行业标准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秋燕  符锌砂 《中外公路》2011,31(2):268-272
基于对一般互通式立交安全性影响因素的分析,针对复合式互通立交的特性,将影响复合式互通立交安全的因素进行层次划分,拟定了与复合式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价相应的不同单指标安全等级的界限,通过层级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建立评价指标的数学模型,对安全等级进行三级综合评判,通过对影响因素评判结果的线性加权求和来评定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