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水泥砼疲劳试验数据中常含有非破坏数据 ,人们在处理数据时常将其剔除 ,笔者认为这是不合理的 .据此 ,笔者应用数据统计方法 ,假定数据服从正态 (或对数正态 )分布 ,从理论上推导出了处理这类问题的计算方法 ,并给出了具体算例 .分析发现 ,应用该方法处理疲劳试验数据中含非破坏数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将腐蚀和疲劳作为非正态相关变量来处理,真实合理地反映了疲劳腐蚀间紧密的内部关联.采用渐进崩溃法计算船体总纵极限强度,将响应面法与传统可靠性计算方法相结合来进行船体总纵极限强度可靠性分析.利用Nataf转化原理获得随机变量当量正态化后新的相关因子.船舶维修对于可靠性的影响通过三种维修决策来实现:无修理,少量修理,更新.对一艘万吨散货船应用该方法进行了分析计算.通过与常规线性叠加方法比较表明,采用相关原理处理疲劳腐蚀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合理、有效且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运用 Visual C++6.0编程工具 ,采用正交回归方法开发了铣削力试验数据处理软件。该软件已与笔者前期开发的计算机辅助切削力测试系统实现对接 ,并已应用于铸态铝合金材料 ZL1 0 6与 DFL -1的铣削力对比试验 ,实现了实时测试数据处理和直接输出试验报告  相似文献   

4.
根据列车气动试验数据处理对可视化的特殊要求,研究了试验数据可视化方法及系统实现,采用数据场网格划分和基于等参变换的区域映射插值相结合的插值方法,改进了扫描线算法,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思想编制了试验数据可视化系统。应用实例表明该系统能快速、形象、方便地处理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5.
多级变幅荷载作用下的横张预应力砼梁疲劳剩余寿命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传统的疲劳寿命及疲劳强度估算方法的基础上,应用Bui-Quoc.T非线性累积损伤法则,推导出横张预应力砼梁的疲劳寿命的计算公式,并对其中的受损态的无量纲疲劳持久限瞬时值难确定的问题,结合数学知识和利用计算机编程,求解出m,同时,通过实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较,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盂军 《交通与社会》2001,(5):53-53,52
文章以击实试验为例介绍了一种用计算机辅助土工试验数据处理的方法,同时该方法也可用于其它试验数据处理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部分预应力砼梁斜截面疲劳寿命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部分预应力梁的剪切疲劳行为和剪切疲劳破坏特征,研究了部分预应力梁的疲劳抗剪强度及疲劳寿命的计算方法,阐述了箍筋应变及预应力度对疲劳寿命的影响;试验表明,预应力度愈高,梁的疲劳寿命愈长,本文分析了这种现象的原因,在试验中我们观察到,在第一根箍筋疲断以后,梁还可以承受数十万次乃至上百万次的循环荷载,有些文章也报道了这一现象,但却仍把第一根箍筋的疲断看作梁的破坏,本文认为:应该考  相似文献   

8.
铁道车辆LZ50车轴钢的概率机械性能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完成了铁道车辆LZ50车轴钢的概率机械性能试验研究,拓宽了确定有限疲劳可靠性数据良好假设分布的统一方法,比较了6种常用分布(即三参数Weibull、两参数Weibull、正态、对数正态、极大值和极小值分布)对试验数据的描述效果,综合分析了他们的拟合优度、失效机理的一致性和尾部预测的安全性。从预测的安全性角度,选择了极小值分布为最佳统计模型,提出了给定可靠度和置信度下基于极小值分布的机械性能参数估计方法,并有效地估计了材料的概率机械性能参数。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目前铁路货车焊缝疲劳数据管理效率低,难以满足产品快速抗疲劳设计需求的问题,研究并开发了集三维可视化模型,焊缝疲劳计算,虚拟疲劳、试验测试的焊缝疲劳评估数据管理于一体的三维可视化系统.为了实现该系统,提出了基于场景图的CAD/CAE可视化模型装配树;研究并嵌套了试验测试等效应力幅焊缝疲劳评估算法;提出了基于面向焊缝对象的可视化方法、MVC模式数据映射技术,建立了主S-N曲线法、IIW名义应力法、等效应力幅法焊缝疲劳评估数据与焊缝模型的双向映射.最后以C70E车体焊缝疲劳设计作为实例,证明了该软件系统的有效性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沥青路面的疲劳破坏是路面工程中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而疲劳性能一直是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重要技术参数指标之一.通过静载劈裂试验对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劈裂蠕变破坏时间与劈裂疲劳破坏时间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劈裂蠕变试验与劈裂疲劳试验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通过转换系数K将劈裂蠕变破坏时间转换为劈裂疲劳破坏时间,从而得到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直线型振动筛的接料斗出现局部破坏的问题,在分析其断裂原因的基础上,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结合实际试验所得数据对接料斗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和疲劳分析,得到振动筛接料斗的模态频率和工作时接料斗内部的应力分布情况,确定疲劳破坏是振动筛接料斗破坏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为增强无人车识别行驶环境中角点特征的鲁棒性, 并提高角点特征的识别速度, 基于观测点的二变量正态概率密度映射之间的相对差值, 提出了一种角点特征提取方法; 将观测数据组映射到二变量正态概率密度空间, 获得每个观测点的映射; 对映射结果进行归一化, 消除协方差引起的数值差异; 在映射数值曲线中寻找波峰与波谷的位置, 波峰对应的观测点最接近均值点, 波谷对应的观测点最接近拐点; 利用波峰和波谷的相对高度判定该组观测数据是否符合角点特征的边长要求; 用波谷对应的原始观测数据点坐标作为角点特征, 构建环境特征地图。试验结果表明: 提取方法能够处理观测点数大于63, 观测点角度分辨率大于1°的稀疏观测数据, 在大尺寸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中, 提取方法都能够稳定识别大型角点; 对小于180个点的观测数据, 最大处理时间小于5ms, 平均处理时间小于1.9ms, 提取方法减少了构建环境特征地图的时间; 提取方法依据观测数据的二变量正态概率密度提取角点特征, 对观测误差和角点特征的尺度与形状不敏感, 能够有效提高角点特征的识别鲁棒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多层次最优回归分析方法(XYS)处理液塑限试验数据;提出了新的用线性相关系数判别液塑限试验是否合格的方法及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当寿命分布的数学形式完全未知,而寿命试验数据又含有右删失数据的情况下,如何估计失效率函数的问题,推广运用密度结构估计的处理手段,根据极大似然的估计思想,在推推导出失效率函数估计的数学形式基础上,构造特殊的样条插值,给出了失效率函数的连续非参数估计。  相似文献   

15.
随着铁路货运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铁路货运信息系统积累了大量的业务数据;在海量的历史数据中,大多数信息都是以非结构化数据的形式保存下来,这些非结构化数据中蕴含了大量的有价值信息。本文结合大数据技术,首先分析探讨铁路货运非结构化数据的应用现状;然后,重点研究铁路货运非结构化数据的数据类型和数据来源,明确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需求和应用需求;最后,应用信息系统设计原理和方法,建立铁路货运非结构化数据应用技术架构。  相似文献   

16.
疲劳破坏是正交异性板钢桥最为普遍的破坏形式之一,由于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构造及受力较为复杂,仅采用理论分析很难真实的模拟细部构造的疲劳特性。因此,进行模型的疲劳试验是目前为止最为真实有效的研究疲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根据厚沥青面层自身的受力特点,采用应力控制模式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下面层常用AC-25沥青混凝土进行无水和富水条件下间接拉伸疲劳试验,得到不同应力水平作用下的疲劳试验结果,回归建立了应力-疲劳方程,并从疲劳寿命、疲劳方程特征参数、疲劳破坏形态等方面分析了水对沥青混凝土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应力水平作用下,富水沥青混凝土疲劳寿命仅约为无水沥青混凝土的24%~30%;沥青混凝土的应力水平与疲劳寿命在双对数坐标中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可为沥青路面疲劳寿命预估提供依据;富水状态下试件疲劳破坏表现为剪切和劈裂联合作用形式,充分证明用冻融循环处理条件模拟沥青混凝土富水状态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GPS数据的处理,可以很方便的得到道路车速的统计值,但存在比较大误差,所以利用GPS数据分析道路车速之前,要对其做预处理来提高数据的可信度.根据数据融合的基本原理以及GPS数据的特点,本文采用了数据融合技术中的关联检验方法来对GPS数据进行处理.文章介绍了数据融合技术以及关联检验方法,最后以对上海大众出租汽车公司提供的出租汽车GPS数据的处理为例,讨论了关联检验在GPS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传统的疲劳寿命及疲劳强度估算方法的基础上,应用Bui Quoc.T非线性累积损伤法则,推导出横张预应力砼梁的疲劳寿命的计算公式,并对其中的受损态的无量纲疲劳持久限瞬时值难确定的问题,结合数学知识和利用计算机编程,求解出m.同时,通过实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较,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在根据应力等效假设提出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参量的基础上,通过对常应力小梁弯曲疲劳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不同试验条件下的沥青混合料弯曲疲劳试件的损伤累积过程都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即随着加载次数的增加,沥青混合料的累积损伤量不断增大,累积损伤曲线的突变点就是沥青混合料达到疲劳破坏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