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针对地铁施工空间狭窄、装配式轨道板道床施工质量难控制、自密实混凝土施工质量要求高等问题,通过现场试验方式,分析自密实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试验分析了不同配合比、施工工装、施工技术、混凝土运输时长和施工环境等对自密实混凝土质量的影响。[结果及结论]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黏度改性剂用量宜为30 kg/m3,砂率控制在50%左右,粉煤灰用量控制在15%~25%;观察孔灌注高度宜保持在20~30 cm,宜采用“慢-快-慢”的灌注工艺,灌注时间宜为3 min以上;灌注漏斗材料宜采用2 mm以上钢板材质;中转料斗宜采用闸刀阀门。  相似文献   

2.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紧急自牵引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的行驶完全依赖于外部电力供应,这就限制了断电情况下列车移动的灵活性。提出了基于车载储能装置的运营列车在外部供电瘫痪的紧急情况下的自行牵引移车方案,并对系统架构、储能装置的设计及列车运行工况等进行了分析。该方案可极大地提高列车移动的灵活性,将会在紧急救援中发挥积极作用。随着储能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日益成熟及其成本的降低,自牵引技术将会在列车上逐步得到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3.
清水混凝土摒弃了各类华丽的建筑装饰材料,以混凝土一次成型、尽量减少后期修饰,将环保理念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中;但其建筑风格中所独有的厚重与清雅是其他建筑材料无法效仿和媲美的。针对清水混凝土在高架车站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清水混凝土在高架车站的可应用范围、设计和施工的重点内容以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会对既有交通造成影响;在保证轨道交通施工工作平稳进行的情况下,不影响民众当下交通出行,确保交通运输便捷安全是问题的关键。交通疏解设计就是在无法避免的交通阻碍问题出现时,为交通便捷性和安全性提供保障的设计工作;完善的交通疏解设计能够从根本上避免工程建设对城市交通造成的影响。文章通过对一个实际工程案例的研究,从案例背景、疏解方案设计、方案评价等多个角度简要阐述交通疏解问题与技术,可作为行业内类似工程项目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因受环境的制约和建筑设计的要求,常需采用转换梁结构。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型钢混凝土转换梁在某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中应用情况,对结构方案比选、构件截面设计、指导规程选择及施工措施等进行了论述,提出型钢混凝土转换梁能够提高高架车站复杂结构关键部位的受力性能,满足特殊的建筑功能和造型要求,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腐蚀环境特点,结合设计要求和当地原材料情况,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要求和保证原则;并通过优选混凝土用原材料、采用高性能混凝土、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质量和混凝土耐久性后评估等对策来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现场实施效果表明:原材料控制质量较好,混凝土各项指标可以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施工性能稳定,施工后混凝土结构外观质量无明显缺陷,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良好;大体积混凝土也未出现有害裂缝.  相似文献   

7.
陈宝军 《铁道建筑》2003,(11):17-19
工形组合截面混凝土梁由预制部分和现浇部分叠合而成,由于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及预应力损失的影响,截面存在应力重分布现象,梁的受力、变形计算与全截面预应力梁相比有所不同。文章以25m跨度的工形组合梁为例,介绍组合截面梁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车-地通信采用的大区制覆盖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的通信需求,将新兴信息技术与城市轨道交通业务深度融合成为下一代城市轨道交通的研究趋势。文章从下一代城市轨道交通车-地通信系统的通信需求出发,基于无线自组织网络技术,研究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业务承载要求的无线自组织网络架构,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场景的特殊性以及通信业务的多样性,研究城市轨道交通无线自组网的拓扑控制、资源调度、路由协议以及容错机制等关键技术,为下一代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的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9.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车场停车库内立柱检查坑的立柱基本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形式,少数采用钢立柱或者预制混凝土小立柱结构.常规立柱方案存在施工作业环节多、施工精度不易控制、施工进度缓慢、施工质量不易控制等问题,难以满足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工期、施工精度、美观性要求.系统调研了常规现浇混凝土立柱方案、钢立柱方案、预制混凝土小立柱方案...  相似文献   

10.
轨道板设计混凝土等级为C55,16 h预应力放张时混凝土抗压强度不低于48 MPa,弹性模量不低于36 GPa.分析了使用通用硅酸盐水泥掺普通掺合料和非缓凝型聚羧酸减水剂配制轨道板混凝土技术,并进行了配合比试验和试生产.结果表明,使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板混凝土材料体系,与使用超细水泥和早强专用掺合料混凝土材料相比,具有质量易控制、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中压环网保护配置方案,针对目前保护配置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字化智能保护技术,并对该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多采用传统的长悬臂梁托换结构体系,使得车站外观粗重厚实,内部空间狭小零碎,不利于车站建筑造型设计及功能优化。对传统体系方案与自平衡悬吊体系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了传统体系的局限性,阐述了自平衡悬吊体系的合理性和优越性。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利用自平衡悬吊体系的特点进行车站建筑造型及功能设计的具体方法,重点对结构的最不利控制点进行优化。提出从最初的建筑概念设计阶段着手,带动所有专业,全面优化车站设计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领域能源利用现状。提出在城市轨道交通停车场中利用雨水收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节能技术的设想,并结合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富锦路停车场工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4.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资金来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国发[2014]43号文件的发布,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筹措以及投资项目筹融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针对平台类企业融资监管日益趋严,融资重要性日益凸显。针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从政府主导的负债型投融资模式和市场化投融资模式两个角度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可能的资金来源。结合轨道交通行业具体融资实践,系统地梳理出政府主导的负债型投融资模式下三大政府资金来源和以银行贷款为主、多种融资产品组合的多元化债务资金来源,以及政府主导的市场化投融资模式下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来源,希望能够为城市轨道交通融资工作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建设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通信系统的资源共享问题日益突出,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的资源共享不仅涉及工程建设投资,还影响维护定员和运营成本。为此,从2大方面入手分析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的通信资源共享方案,并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的现状,提出通信资源共享的建议及方法,总结得出资源共享有利于城市轨道线网间的互联互通、提高通信网络可靠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为了支撑轨道交通系统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在光伏发电及储能方面展开研究。设计城轨交通系 统用分布式光伏-储能供电系统方案,研究多系统、高可靠度的供电模式和源储荷多能源耦合下的能量管理策略。 面向光伏储能接入单个牵引变电所,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能量管理与优化方法。该方法使用深度 Q 网络 对列车负荷、光伏单元和储能单元功率输出等状态信息进行训练学习,通过训练好的代理对直流牵引网进行能量 管理,解决光伏发电系统难以适应城轨列车启停频繁、工况多变,以及多能源系统引入后带来的供电稳定性、容 量配置和能量管理等问题,有效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绿色能源利用率,降低变电所输出能耗。  相似文献   

17.
介绍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所采用的不同站台精确定位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实践;对比各种技术的差异,分析其优缺点;探讨了精确定位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线路、车辆段、车辆基地、控制中心等的数量及规模也在迅速增加,导致投资的急剧增长.为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控制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城市轨道交通的资源共享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提出一些可以资源共享的建议及方法.研究结论:本文通过对车辆、车辆段、国铁参与城市轨道交通3个方面的资源共享进行探讨,提出了在段场合建、车辆共享形式、维修方式上的共享.通过车型相同、配件、接口以及技术上的一致或兼容达到最大程度的共享.此外,还以重庆为例,提出利用部分国铁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以达到资源共享、节约建设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噪声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已建立的城市轨道交通噪声预测模型为基础,提出改进的噪声预测模型。明确了各预测参数,采用对数回归关系确定了各影响因子与等效声级的关系。运用预测模型对长春轻轨噪声进行了预测。通过与实测结果进行比较,预测值与实际结果的误差<1dB(A),表明所提出的预测模型可精确反映长春轻轨的噪声级。  相似文献   

20.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通过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从政策、行业、技术等层面,初步提出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