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生 《铁道知识》2007,(3):30-31
为了使动车组跑得快、舒适度高、对线路的破坏作用小、维修工作量小,就必须要求其运行阻力小、重量轻、气密性和防噪声性能好、防火性能高,为满足这些性能要求,动车组车体采用了流线形车俸结构和轻量化和防噪声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高速动车组的乘坐舒适性和优化隔音降噪设计,对高速动车组噪声源进行研究分析,介绍了高速动车组典型位置客室内噪声水平,分析了不同速度级下噪声的主要来源,指出高速动车组运行时的主要声源来自于轮轨噪声和气动噪声,当以速度200 km/h运行时客室内部主要噪声源来自于轮轨噪声,而随着速度级的提高,气动噪声的作用逐渐突显,当以速度300 km/h运行时气动噪声逐渐成为主导。  相似文献   

3.
国外动车组受电弓的气动噪声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动车组受电弓气动噪声的产生机理,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日本新干线动车组受电弓为降低其气动噪声而采用的措施,和德国ICE动车组的受电弓设计依据和试验结果的对比,根据国外动车组受电弓情况总结了减少动车组受电弓气动噪声所采取的措施,简单介绍了最近几年有关降低动车组受电弓气动噪声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是进一步改进受电弓的弓角和弓头。  相似文献   

4.
无砟轨道噪声振动特性及其治理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筠  翟婉明 《中国铁路》2009,(10):38-43
通过国内西南地区无砟轨道试验段的动车组实车运行试验,研究动车组在路基和高架结构典型无砟轨道线路条件下运行的辐射噪声与环境振动特性。通过实际测量和仿真计算,对铁路减振降噪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评估,并提出减振降噪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我国现阶段现代有轨电车的噪声限值要求,以测试数据给出了典型现代有轨电车的噪声水平现状,系统分析了现代有轨电车的声源分布和噪声产生机理。针对现代有轨电车噪声特性及其产生机理,提出了车内外噪声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轮轨噪声是现代有轨电车的主导声源,通过弹性车轮和嵌入式轨道结构实现轮轨噪声声源控制,通过风挡隔声控制和结构传声路径控制实现车内噪声控制是有轨电车减振降噪的关键技术所在。  相似文献   

6.
以SCS动车组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城际动车组车辆高频噪声分析的整车SEA仿真模型,分析中空铝型材的等效隔声处理方式,对比分析仿真和实测的室内各部位的噪声声压级,验证仿真的准确性。找出城际动车组的噪声控制的薄弱环节,从而指导设计出舒适、低噪声的轨道车辆。  相似文献   

7.
针对CRH2型动车组噪声强度随着速度的提高而大幅上升的问题,结合车体结构和实际运行情况,分析了CRH2型动车组的主要噪声源,研究了轮轨噪声、空气动力学噪声、集电系统噪声及建筑物激励噪声方面的降噪控制方法,提出了优化材质、改进部件形状和结构,加宽转向架裙板,改善画体密封条件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不同类型机车车辆的车外噪声控制目标,分析总结国际铁路联盟标准、欧盟铁路互通性技术规范,以及我国铁道和城轨行业标准,对不同条件下车外噪声限值的要求。对比不同车外辐射噪声标准的限值情况,分析起动、静置与通过3种运用状态下辐射噪声的具体要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为提高我国机车车辆装备辐射噪声控制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介绍高速动车组声学性能、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噪声源分类,分析车辆自身噪声产生的机理以及各声源的贡献与总响应关系,通过对高速动车组声源噪声传递路径识别及车体、转向架区域噪声传递试验研究,总结转向架区域噪声变化的5项规律,提出对高速动车组噪声进行系统分析、统筹规划、分区域治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针对铁路钢轨异常波磨问题,在某高铁线路两侧对未发生异常波磨和发生波磨路段进行了噪声测试.发生波磨与未发生波磨区段的测试对比结果表明:(1)对于300 km/h动车组,动车组通过时段的等效声级远轨侧前者比后者增加2~4 dB(A),近轨侧前者比后者增加5~7 dB(A);315 Hz及以下的低频噪声基本不发生变化,在630 Hz、1 250 Hz处出现增量峰值,峰值增量接近10 dB(A).(2)对于250 km/h动车组,动车组通过时段的等效声级变化不明显[1.0 dB(A)以内];315 Hz及以下的低频噪声基本不发生变化,在500 Hz、1 000 Hz处出现增量峰值,峰值增量2~3 dB(A).(3)根据理论计算,对于250 km/h动车组,一阶振动频率约在490 Hz左右;对于350 km/h动车组,一阶振动频率约在600 Hz左右,与现场噪声峰值出现频率的实测结果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