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对于动力电池的需求也就越来越高,而锂离子动力电池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动力电池。文章就现在电动汽车上广泛应用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发展过程以及优势。其次就目前电动汽车市场上应用最普遍的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工作原理、性能特点以及发展现状进行介绍。最后就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去年底上海举办的“2010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链发展论坛”会场外,深圳景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模块,以其新颖设计、精致工艺受到与会者青睐。当被问及其能量密度时,时任该公司总工程师的龚总很自信地回答说,超过150Wh/kg。在当前国内一些锂动力电池产品能量密度仅为≤120Wh/kg时,这个水平令人感到怀疑。  相似文献   

3.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车用动力电池发展的路线:镍氢电池-传统锂离子电池-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分析了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重点解析了各类动力电池现阶段遇到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的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及发展方向。最后考虑各类电池的优劣,探讨未来十年内动力电池的发展重点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工业领域成为了支撑我国的中坚力量.而在电池技术中,锂离子动力电池因"能量高"、"寿命长"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在的生活中.在正常的应用中,锂离子动力电池在温度范围具有非常明显的"耐受性".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一般都将锂离子动力电池中的"金属锂"作为负极,正极则以"SOCL2"、"MN...  相似文献   

5.
针对新能源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在车载复杂工况下,由于老化过程造成整车性能下降以及产生安全隐患的问题开展研究。分析锂离子电池老化机理,研究老化路径对衰减过程的影响;对当前常用的电池模型方法进行了总结,并着重介绍了动力电池电化学- 热- 机耦合仿真模型;分析了实际应用下锂离子电池伴随老化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归纳了主要容量衰退分析方法。研究表明,基于动力电池云端控制的故障预警方案将是动力电池整车应用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使用规模持续增加,拉动动力电池装机量不断攀升,在以锂系动力电池为主的配套格局下,有色金属材料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应用规模也随之上升。本文梳理出动力电池配套情况,及其正极原材料供应情况、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主要趋势特征进行分析研判,旨在促进形成稳定的产品供应链条,为行业发展和政府管理引导提供有益参考。目前,我国电动汽车几乎全部配套使用磷酸铁锂、三元材料锂离子动力电池,构成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电  相似文献   

7.
梁海强  何洪文  代康伟  庞博  王鹏 《汽车工程》2023,(5):825-835+844
为提升实际应用中锂离子动力电池寿命预测精度,本文中提出一种融合经验老化模型和电池机理模型的电池寿命预测方法。该方法以基于经验老化模型SOH预测值作为卡尔曼算法的先验估计,以基于机理模型估计电池未来容量衰减量进而预测得到的SOH作为卡尔曼算法的后验修正,从而实现对锂离子电池寿命的准确预测。基于电芯试验数据的动力电池寿命预测算法验证结果表明,锂离子动力电池剩余寿命预测误差≤5.83%、基于实车数据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剩余寿命预测误差≤8.12%,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丰富了锂离子动力电池寿命预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主要介绍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主要动力电池的发展现状。叙述了新能源汽车能量存储技术的发展,说明了不同类型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不同,着重分析了动力电池(包括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等)技术现状以及产业供求现状。  相似文献   

9.
目前,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动力电池,锂离子电池本身的性能会受到温度的影响。为了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有清晰的了解,文章在阐述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于锂离子动动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其有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堪称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的日常维护质量将直接影响汽车的技术状况和使用寿命。在当前商业化应用的动力电池中,锂离子电池具有比能量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率低,使用温度范围宽,无记忆效应,对环境无污染等优势,最被市场看好。1汽车锂离子电池及锂离子电池组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通过电解质进行移动实现充电和放电。根据  相似文献   

11.
锂离子动力电池温升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发热机理.基于锂离子动力电池内阻引起的温升特性,建立动力电池传热模型,通过模拟计算得出电池内部温度分布及电池温升随放电倍率变化的规律.最后对锰酸锂电池进行内阻实验,揭示了电池内阻随电池温度和SOC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在低温下工作,设置充电和放电低温加热系统,会显著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内部活性材料的活化能,对提高动力电池充电效能和维持车辆续驶里程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和论述动力电池低温加热系统的设计思路,阐述低温放电加热和低温充电加热的控制方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如何精准预测其装配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循环寿命衰减情况成为了重点关注问题。为此,将动力电池特性参数引入灰色预测模型,建立了一种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循环寿命衰减预测方法;利用动力电池循环的小样本信息训练所建立的电池容量保持率迭代算法,对电池在多温度及工况下的容量衰减情况进行预测,并对影响预测方法精度的部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循环寿命衰减预测方法可以在满足一定精度的前提下,对动力电池循环过程中的容量衰减情况进行有效预测,并具备多温度及循环工况下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电动汽车的普及对动力电池相关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电池保持在合适温度区间工作的动力电池热管理 系统已经成为各大厂商的核心技术需求。由于锂离子电池在冬季低温环境下性能下降、寿命衰减尤为明显,低温热管理 技术更是近年来动力电池研究的重点。从锂离子电池在低温环境中的性能劣化机理出发,对低温热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进行了综述,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归纳了一套电动汽车低温热管理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问题一直是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需要及时对热失控电池进行预警,避免发生起火等车辆安全事故。动力电池热失控过程通常伴随有烟雾产生,可通过烟雾检测识别故障信号。文章首先汇总6种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检测原理及方案,并对不同方案的优劣进行对比,重点分析烟雾传感器的功能验证和市场情况,以期为提高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检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由动力电池提供动力的电动汽车在当今的汽车工业中逐渐成为重要的一部分,在目前的电动汽车构造中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电池。文章首先对动力电池的发展过程进行概述,动力电池伴随电动汽车发展起来,并随着工业的进展而衰落、崛起,到如今其性能不断完善优化。目前市场上使用得较普遍的有铅酸蓄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文章针对这3种电池的工作原理、性能特征及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介绍。综合动力电池的各类特性,最后总结出目前锂离子电池最具发展前景,但其安全性能和快速充电性能有待进一步的技术突破。  相似文献   

17.
车用锂离子电池低温特性与加热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低温条件下动力电池功率特性变差,充放电效率下降,制约了电动汽车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对不同规格、不同材料体系的动力电池进行低温放电、充电、交流阻抗谱特性测试,分析制约锂离子动力电池低温性能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从动力电池热管理角度出发,对目前低温加热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改善动力电池低温性能和对动力电池低温热管理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随着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具有比能力高、比功率大、使用寿命长、工作范围宽等特点,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动力锂电池的结构、工作原理,详细分析了动力锂电池的资源化价值、回收利用技术,最后对当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具体对策与建议。能源枯竭、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得不面对并急需解决的问题,新能源汽车也不断地在更多的国家被研发推广。我国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也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做了新的诠释。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编者的话     
这期是“制造技术与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的合刊,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锂离子蓄电池隔膜和电解质,它们是锂离子蓄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刊登的“动力电池隔膜掣肘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国内外锂离子蓄电池电解质研究进展”及“日本锂离子二次蓄电池用电解质的研发”三篇文章介绍了国内外隔膜和电解质的技术发展和制造企业的概况。  相似文献   

20.
史瑞祥 《汽车电器》2013,(12):51-53
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性试验中锂离子动力电池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