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寒区桥面铺装这一特殊领域要求,对不同掺入量的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进行冻融循环及冻融—氯盐共同作用下耐久性试验,研究低掺聚丙烯纤维对寒区桥面铺装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掺聚丙烯纤维桥面铺装混凝土可提高抗冻性能并抵御氯盐侵蚀能力,防止钢筋锈蚀,增强混凝土耐久性。  相似文献   

2.
桥梁耐久性与影响因素 所谓耐久性.本人有两种理解.一是理论耐久性,二是实际耐久性。理论耐久性按《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技术规范》解释是指“结构在预期作用和预定的维护条件,能在规定期限内维持其设计性能要求的能力”:实际耐久性是指结构对气候作用、化学侵蚀、物理作用或任何破坏过程的抵抗能力。一般来讲.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正常养护的条件下.桥梁理论耐久性是有保障的。然而暴露在野外环境的桥梁.受到各种水侵腐蚀、冻融破坏、正常和非正常荷载的作用,加之设计、施工的不当,其生存时间很难同我们想象的设计寿命挂钩.其实际耐久性远远小于理论耐久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冻融循环试验,对寒区桥梁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进行试验研究。在不同水胶比、含气量、外加剂掺量、抗冻龄期、浆骨比等多种因素下,探索寒区桥梁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水胶比越大,相对动弹性模量下降速度越快;含气量最优取值为5%;不同浆骨比试件的质量损失均不断增大,相对动弹性模量损失率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4.
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主要受混凝土所处环境的温湿度影响。而处于寒冷地区的混凝土构件除了要考虑其收缩变形外,其本身的抗冻融耐久性也是设计时必须关注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混凝土引气是提高其抗冻融耐久性非常有效的手段,然而引气必然也影响到混凝土的力学和变形性能。本文通过一系列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在不同的温湿状态下,含气量对混凝土的早期和长期收缩变形性能的影响规律,从而为设计具备高抗冻融和低收缩性能的混凝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葛春雷 《交通标准化》2014,(13):121-123
在分析寒区路桥水泥混凝土耐久性状况的基础上,总结了路桥结构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等级和抗冻性等级的划分原则,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水泥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机理,分析了高抗冻耐久性混凝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能,并提出了能有效提高路桥水泥混凝土抗冻融耐久性的方法和高抗冻耐久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与配制技术。  相似文献   

6.
石安高速公路运营十多年来,桥涵混凝土出现了许多腐蚀病害.如混凝土剥落、钢筋锈蚀、冻融破坏等。由于此类病害发展速度较快,严重影响了桥梁结构耐久性,对运营安全带来威胁。及时地对这类腐蚀病害进行修复与防护,成为桥涵养护重点。经过几年来的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耐久性修复材料、技术与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7.
依托青海省德香高速工程, 通过混凝土室内损伤试验, 分析了冻融干湿循环和盐腐蚀耦合作用下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演化过程与特征;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 建立了不同工况下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GM (1, 1) 预测模型, 预测了2种损伤条件下3种配合比混凝土耐久年限; 依据室内损伤试验与灰色系统理论GM (1, 1) 模型预测结果分析了混凝土的组分, 研究了不同掺合料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混凝土耐久性GM (1, 1) 预测模型的相对误差在6%以内, 且后验差比值小于0.35, 小概率误差大于0.95, 预测精度较高; 不同使用环境对混凝土耐久性影响差异较大, 复合盐腐蚀-养护冻融循环的影响程度较复合盐腐蚀-浸泡冻融循环提高了42.8%~46.2%;掺加了粉煤灰、硅灰与膨胀剂的配合比Ⅲ的混凝土耐久性最好, 耐久年限较基准配合比混凝土提高了50%以上, 因此, 为了保证混凝土耐久性, 在类似地区工程实践中, 可参考配合比Ⅲ进行现场混凝土配比设计; 粉煤灰与矿渣同时使用将会生成钙矾石, 相比基准配合比, 不同配合比下混凝土耐久年限降低率均在50%以上, 严重损伤混凝土耐久性。   相似文献   

8.
郭伟 《交通标准化》2013,(13):98-99
通过对渤海湾地区环境的分析,针对桥梁混凝土不同部位的腐蚀程度,设定不同的耐久性要求。通过质量跟踪,找出高性能混凝土室内和现场的性能差别与原因,为以后滨海地区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在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养护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桥墩不均匀沉降、水平位移、温度变化、裂缝超标、原桥设计荷载等级偏低、混凝土收缩徐变等引起的承载力不足,以及氯离子渗透、钢筋腐蚀、混凝土碳化及表层剥落、主梁下挠开裂、雨水锈蚀等造成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衰退和性能退化;从全寿命安全、适用、耐久、经济和环保等性能角度和结构可持续性方面,研究了基于性能的桥梁养护目标、性能水准及相应的维护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黑龙江省寒冷地区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在长期低温环境、经受频繁交替冻融和冬季除冰盐腐蚀的恶劣条件下,出现抗冻耐久性不足,在优选国内优良外掺剂和添加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室内抗冻融实验,提出了高抗冻融高耐久性水泥混凝土路面优化设计组成,并通过实体工程应用进一步得到了验证。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对黑龙江省特殊环境条件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冻耐久性和抗除冰盐能力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1.
焦鹏飞 《北方交通》2013,(10):52-54
通过对辽宁地区桥梁的检测,分析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及影响因素,掌握混凝土结构容易受腐蚀部位的病害现状,便于提前加强预防,以减少盐冻腐蚀破坏,增强混凝土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国公路规范要求桥涵应根据所处环境条件进行耐久性设计。但目前我国桥梁设计相关规范仅按累年最冷月平均气温进行分区,为更利于指导处于多种环境条件下的桥梁的设计养护工作开展,本文通过对辽宁气象资料与实际情况结合分析,考虑年冻融循环次数与降水量等因素,尝试对辽宁寒冷濒海盐冻腐蚀环境进行合理分区,从而对不同区域采用有针对性的防治养护技术,提高综合效益,并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海洋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基于混凝土室内快速冻融试验,对高性能混凝土进行氯盐侵蚀与冻融循环耦合作用下的耐久性试验,分析混凝土在不同水胶比、粉煤灰掺量和含气量时的质量损失率和相对动弹性模量;并根据试验分析结果建立氯盐侵蚀与冻融循环耦合作用下的高性能混凝土质量预测衰减模型.结果表明:水胶比对高性能混凝土的抗盐冻性能影响显著,混凝土抗盐冻性能随着水胶比增大而降低,建议水胶比不宜大于0.45;粉煤灰的加入会降低混凝土的抗盐冻性能,掺量较高时其抗盐冻性能难以达到满足要求,粉煤灰掺量不宜高于30%;随着含气量增加,混凝土抗盐冻性能呈现先提升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建议有考虑抗盐冻要求的混凝土其含气量在4.5%~5.5%内选取.  相似文献   

14.
为了预测主缆钢丝在服役过程中的腐蚀发展,计算了主缆钢丝在不同温度和湿度环境条件下的腐蚀速率,将主缆腐蚀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划分为5个等级,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将其进行正交组合,控制恒温恒湿试验箱实验温度和湿度,利用微型极化电阻腐蚀传感器测量未镀锌高强钢丝的腐蚀速率,获得了温度、湿度与腐蚀速率的关系和耦合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可将环境湿度70%、温度10℃以下区域归为钢丝弱腐蚀区;湿度75%以下、温度20~50℃区域归为钢丝低腐蚀区;湿度75%以上、温度10~50℃区域归为钢丝强腐蚀区.   相似文献   

15.
简要分析了冻融机理和滨海环境下桥梁结构腐蚀的原因,并从材料、外加剂、结构型式、构造措施及施工等方面提出保证桥梁耐久性方面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沈光玉 《北方交通》2011,(11):56-58
大连长山大桥处于严寒地区的海洋环境中,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不但要考虑海水及海洋大气的腐蚀,还要考虑冻融损伤的影响。针对长山大桥的特殊情况,对混凝土耐久性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严寒地区跨海桥梁耐久性设计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普湾大桥为例,详细介绍了在严寒地区海洋环境中桥梁的耐久性设计方法。针对不同混凝土腐蚀环境分区,采用不同的防腐蚀措施,其中包括采用高性能海工耐久性混凝土、混凝土表面涂层、混凝土结构硅烷表面浸渍等。希望通过本桥的耐久性设计方法,能给同类型桥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道路桥梁建设发展迅速,施工中各种新型材料的应用也逐渐增多,混凝土作为施工的基础材料,其性能从根本上决定了整个工程的质量。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采用现代化混凝土制作技术生产的新型混凝土,性能较普通混凝土有大幅提高。其主要以耐久性作为指标,针对不同的用途要求,对混凝土耐久性、强度、适用性、稳定性以及经济性予以保证。  相似文献   

19.
低温及冻融作用下的沥青混凝土开裂是道路工程中寒区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形式之一。为量化寒区状态下这两类病害演化的影响,开展基于冻融分区下寒区沥青路面疲劳寿命预估模型的研究。首先,建立沥青混合料冻融损伤疲劳寿命衰变模型;然后,基于热量和降水指标进行冻融环境量化分区,根据损伤等效原则建立室内外冻融次数对应关系;最后,基于沥青混合料冻融损伤疲劳寿命衰变模型和室内外冻融次数对应关系,提出不同地区考虑冻融作用的调整系数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地区,考虑冻结指数和考虑冻融的调整系数相对误差在20%以内;对于冻融频繁但低温不严重的地区,应当综合选取考虑冻结指数和考虑冻融的调整系数,以提高沥青混合料层疲劳寿命预估精度。研究结果可为寒区沥青路面疲劳寿命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更加精确地设计特殊地质条件下的隧道路面结构,对富水黄土隧道内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完成初期、施工完成90 d的工作环境进行监测,对比分析不同位置、不同养生时段、不同外围环境等条件下的隧道内环境温度、湿度和路面温度情况。结果表明:随着隧道口距离的增加隧道内环境温度降低,而路面温度升高,两者的温度差逐渐减少到某一恒定值;而湿度逐渐增加,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环境湿度逐渐趋近于70%~80%Rh;向阳一侧隧道环境温度、路面温度均高于背光一侧;外界环境对隧道内部的温、湿度影响不明显。距离隧道口100 m,可以作为隧道内和隧道口环境参数影响的界限,分段进行路面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