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已经出现复杂化、多元化和动态化趋势。供应链取代单一企业的全球竞争格局,促成了企业区位选择影响因素中供应链元素的融人。本文以跨国汽车公司供应链嵌入中国为实证对象,视跨国汽车公司在华投资企业数目为因变量,选取了反映跨国汽车公司供应链区位嵌人的市场、劳动力成本、技术和制度等传统因素,体现供应链特征的集聚因素,以及信息、知识和管理诀窍等战略性资源因素共计14个因素变量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跨国汽车公司供应链嵌人中国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实证研究发现:市场、成本和供应链集聚因素构成了跨国汽车公司供应链嵌入中国的三大要素。与成本因素相比较,市场因素对于跨国汽车公司供应链嵌入的影响更为明显,在成本因素中,较低的劳工工资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劳动力素质和技术、知识等战略性资源,对于跨国汽车供应链区位嵌入的影响尤为凸显。  相似文献   

2.
潘颖 《经济导报》2007,(48):20-21
中国现阶段物价仍属结构性上涨,短期内还不会爆发全面通货膨胀,但是中国的高成本时代已经来临。原材料、能源、土地以及劳动力等基础价格的上升,形成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已使中国向低成本时代告别。未来要素市场的改革和进一步的结构性调整,决定了中国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结构性的、温和的、可接受的价格上涨。经济专家们认为,目前的物价上涨仍在可调控的范围内,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仍然乐观,而中国股市也远未出现泡沫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经济导报》2006,(25):1-1
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加息,或抽紧流动性(两者并非总是一回事情,如日本央行目前只是抽紧流动性,并不加息。中国先是加息。后又通过央行增发定向票据和提高准备金率,抽紧流动性)引发的全球市场动荡,或许刚刚开始(从抽紧流动性角度而言),远未结束,但对市场的影响和震动的程度,可能已趋于缓和。市场的这一轮调整对中国经济整体而言,利大于弊,有利于中国经济朝着稳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庄文静 《时代汽车》2012,(10):72-73
沃尔沃商用车作为外资企业,要想在中国这片土壤上掘金,必须寻一段当地姻缘才能落地生根。近几年,随着电子商务的大规模普及和由此所带来的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商用车市场出现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商用车市场过去五年问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占据全球商用车市场40%的产量,成为全球最大的商用车市场,同时发达国家商用车市场需求逐渐萎缩,跨国商用车公司越来越看重中国等新兴市场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质量外包     
《经济导报》2006,(3):97-101
随着全球市场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天下大势如此,制药行业也不例外。跨国制药公司都拥有一个世界范围的制造车间和分配中心网络,各机构之间的供应链也越来越复杂。很多公司在大部分大型药品市场上继续满足和完成业务的同时,在低税和低成本国家如新加坡、波多黎各和爱尔兰等地的经营中心机构制造药物活性成分(APIs)。其他一些公司,尤其是非专利药品公司,正逐渐地从成本更低的海外进口原材料和APIs。  相似文献   

6.
中国政府可能会继续开动流动性水泵,支撑国内市场。领导人面临的现实选择屈指可数,美国经济近期的状况好转也加剧了市场对中国提前收紧货币政策的忧虑情绪.美国住房和就业市场都表现出了微弱的复苏迹象。随着中国出口再次回升,中国经济要加速增长就不需要那麽明显地依赖住房市场,因此就可以更快的回笼流动性。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初显对世界汽车市场的重大影响力,显现了大国的市场优势和对跨国公司的战略性意义,许多跨国汽车公司都认为中国市场是一个战略市场,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许多跨国汽车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客车工业目前已基本上形成大、中、轻、微型齐全,高、中、低档兼备的产品格局。从1998年以来,客车产量一直保持较快持续增长的态势。客车不同于轿车不属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因而要采取差异化策略。各国汽车生产企业都不投巨资建自动化生产线进行大规模生产。客车市场的多品种、少批量、定制化、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决定了客车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我国劳动力价格低,使我国客车具有低成本的优  相似文献   

9.
世界汽车工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进行了合并和重组,最终将形成几大跨国界的国际化大集团,例如大众集团、通用集团和福特集团等。中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潜力巨大的汽车市场,世界各大汽车集团已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最先认可中国市场的大众汽车公司已在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用汽车公司立足上海,联手上汽,欲争占霸主地位;其它各大跨国公司也都有自己的战略部署。中国汽车工业只有在竞争、重组、合作和合资中才能体现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世界著名的汽车零部件跨国集团,美国辉门公司一直以其旗下众多的品牌、卓越的技术、完美的品质和齐全的品种闻名于世。九十年代初,辉门开始涉足中国市场。2002年,辉门中国总部的成立,使得辉门存在中国售后市场的发展更加完善和规范。至此,辉门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已经全面铺开。  相似文献   

11.
《中华汽摩配》2006,(1):65-65
中国的汽配城是中国所特有的汽车配件流通模式,回顾以往,汽配市场之所以能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兴起,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还在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正孕育在发芽阶段,国有单渠道的市场流通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多元化发展的要求。挣脱了束缚的零配件供应商迅即四下寻找自己的出路。经销商们在经历了独门独脸的“XX配件经销”、“XX配件总汇”,到配件一条街等形式之后,最终大多数在汽配城落下了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商圈。这样多渠道、少环节、大规模、低成本的“新型”专业汽配交易市场(汽配城)也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2.
美国是世界上汽车大规模生产最早的国家,其跨国经营也非常早;日本后来者居上,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取得了辉煌成就;韩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汽车工业最迅速,最成功的典型代表日本和韩发展迅速,主要是后起国具有吸收先进国的技术管理,利用低成本产品打进先进国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当历史的钟锤敲响2000年钟声的时候,陕西乃至整个中国的汽车制造业看上去弥漫着淡淡的迷雾。这一年5月,中国与欧盟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双边协议,中国加入WTO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对于增长潜力巨大的中国汽车市场,对于事实上才刚刚起步的中国汽车业,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跨国资本的大规模进入,一片“狼来了”的呼声甚嚣尘上。那个时候,汽车行业内和关心汽车行业的很多人都在发问:  相似文献   

14.
刘丹 《汽车电器》2005,(7):60-60
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的中国,不但吸引了世界汽车制造巨头,也吸引了众多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投资。专长“传感与控制技术”的日本欧姆龙公司2005年5月23日宣布,投资设立欧姆龙(广州)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生产车用电子部件及装置。  相似文献   

15.
《中华汽摩配》2005,(8):67-67
种种迹象表明,跨国零部件巨头利用目前中国汽车市场调整之机,正加速在中国市场的全面扩张。据笔者粗略统计,仅今年6月份,外资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的投资项目就达到了10余个。  相似文献   

16.
陈杰 《轿车情报》2014,(1):24-31
中国已经成为跨国车企最重要的战略市场,在过去一年推出的新车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中国特供”,专为中国打造的车型,中国专属配置成为了最吸引人的亮点。那2014年又会有哪些新车值得关注?其中最有可能进入中国市场或者已经宣布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车型又有哪些?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新车。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危机的发酵和肆虐不仅打乱了世界经济成长的步伐.而且也快速地更改了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曾经高歌踏入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资本正在大规模地“搬资回朝”,并可能在整个2009年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豪华车在全球市场一片萎靡不振的情况下,中国市场的前景看上去却很美。为了抢食中国豪华车市场这块蛋糕,各大跨国公司豪车品牌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于是,我们不断地在各种发布会和车展上,看见进口大众、奔驰、宝马、沃尔沃等品牌掌门人的身影。而有关豪车在中国增加投资、引进新车型、设立总部、扩充产能以及发展网络的消息,更是不绝于耳。种种迹象表明,在眼下的中国豪车市场,一场由跨国汽车巨头发起、以从短期的市场策略转向抢占未来市场占有率为目的的豪车大战,正在全方位展开。  相似文献   

19.
张蕊  蒋坤元 《时代汽车》2007,(11):98-100
如果坐等到中国大多数用户具有购买高端重卡的能力时.现有的卡车市场必将被跨国卡车巨头所占领。所以,如何从中低端市场的“红海”中走出去,在未来510年内缩小与国卟同行之间的差距,进入高端市场的“蓝海”,应该是中国卡车企业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面临全球化的中国汽车产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汽车产业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产业链的全球化和大规模的跨国界重组两个方面.其主要动因在于:市场和竞争格局的实质性变化、总体成本的上升压力、相关支持性条件.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汽车产业也将融入全球化汽车产业之中,由此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挑战主要来自于关税和非关税调整、投资协议、汽车贸易及相关服务业;机遇主要体现在促进国内汽车产业的竞争、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的提高、汽车市场的快速扩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