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汽车杂志》2004,(12):176-176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轿车迅速进入家庭,对有车族而言,轿车堪称生活与工作的第二空间。但据北京市有关部门对100辆轿车车内空气检测时发现,82%以上车辆存在车内空气污染问题。据权威部门介绍,车内自身的污染源一是来自汽车零部件和车内装饰材料中所释放的有害物质,如苯、甲苯、甲醛类;二是车内积累的污染物,如尘埃和微生物。  相似文献   

2.
误区一:车内饰物遮挡视线爱美是女人的天性,除了将爱车的外观渲染得可爱漂亮外,很多女性司机还喜欢在车内放置大量的饰物。殊不知,那些看上去很吸引人眼球的饰物,却常常挡住了从后视镜里观望路况的视线,影响行车安全。因此我们建议,在车内放置饰物的时候,应尽量选择体积小的饰物,饰物的数量也越少越好,切忌让饰物遮挡驾驶员的视线。  相似文献   

3.
晋歌 《汽车生活》2010,(5):162-163
车内纸巾盒、门把手、挡把等通过精雕细琢的设计带给你不同凡响的视觉享受,豪华之感油然而生。全车豪华风格改装在国内并不多见,大家做得更多的是针对一些小饰物的改装,如水晶貂毛椅套等。豪华风格改装本身很适合车身宽大的车型,一般都会降低车  相似文献   

4.
陈明 《天津汽车》2010,(5):40-42
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汽车的NVH性能,尤其是汽车的车内噪声性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以GB/T18697—2002《汽车车内噪声测量方法》为理论基础,介绍了车内噪声测量的试验要求和测量技术要求,并对某轿车NVH改进前后的车内噪声性能进行对比分析,表明经过改进的轿车在匀速行驶和发动机扫描工况下,车内噪声降低,改进措施良好,从而得到了该轿车基于车内噪声的车辆NVH改进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5.
利用比利时Lms公司的Test_lab模态分析系统测量了某轿车车内空腔声学模态,采用Spectral Ac-quisition模块测量了声传递函数,用PolyMAX(最小二乘复频域法)分析方法进行了模态参数的识别。通过试验分析获得了该轿车车内空腔共鸣频率和三维模态形状。该方法为控制和降低轿车车内低频噪声提供了参考,为轿车车内空腔声学模态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辆新红旗世纪星轿车,用户到服务站反映,在长春提车返回途中,车内有异味。服务站工作人员仔细检查后,未发现异常情况。考虑到该车购买后进行了装饰,加装了天窗、尾气罩等设施,车内异味或许是装饰造成的,因此请用户行驶一段时间后再观察。但用户每次到服务站保养时均反映,当车速达150~160km/h时打开天窗,车内时而就有难闻的臭味。  相似文献   

7.
车内空气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TD-GC/MS)对家庭轿车、客车和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轿车和客车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主要为烷烃和芳烃,分别占轿车和客车的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74.00%和71.88%,家庭轿车内空气中含有较多的含氧化合物;环境空气中TVOC浓度较低,分别仅为轿车和客车TVOC的7.95%和12.05%;轿车和客车车内空气中苯浓度较高,分别为环境空气中苯浓度的4.43倍和5.58倍.  相似文献   

8.
轿车车内结构噪声源识别及降噪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桑塔纳2000轿车车内噪声的测试分析结果,揭示了常用工况下桑塔纳2000轿车车内噪声的特征,并对影响桑塔纳2000轿车车内噪声的主要噪声源进行了识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降噪措施并进行了降噪效果评价,试验表明,实施降噪措施后,桑塔纳2000轿车车内噪声品质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汽车杂志》2005,(3):154-155
宽敞的车内空间自然带来舒适的驾乘享受,这可以说是大家对轿车的一个基本要求。对于高级轿车而言,由于有着宽大的车身,这并不是什么难以达到的要求,而对车身灵巧的家庭轿车而言,却需要创新的技术。因为在轿车设计中,车身与车内空间是一种正比关系,车身越大车内空间相对就大。如何在有限的车身之上创造出宽敞的车内空间,就成为各大车厂努力的方向。拥有雄厚研发实力的全球汽车制造商NlSSAN,开发出同时拥有小巧车身与宽敞室内空间的全新家庭轿车。  相似文献   

10.
《汽车维修技师》2013,(8):32-34
<正>天窗逐渐成为汽车的一部分,它改变了传统的车内换气方式,可迅速除去车内雾气。夏季使用天窗还有快速降温,节约能源的作用。一汽大众的宝来轿车,也已经普遍装配了天窗。一、天窗的操作方法全新宝来轿车天窗为滑动/翻开式天窗,即天窗的打开方式有两种:向后滑动打开和向上翻开。天窗具有防夹功能,可防止天窗夹住较大物体,增加了天窗使用的安全性。天窗旋钮开关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1.
网文精选     
《当代汽车》2007,(6):100-101
3.69万元小贵族竞是客车!养路费比轿车高,九旬灯语帮您去火,哪些情况下气囊不会起爆?五个简单实用的用车小窍门,如何避免追尾与被追尾,惩治酒鬼司机各国皆有奇招,夏季车内快速降温的好办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道路交通运输中汽车车内次声声压级(ISPL)的大小,找出车内的主要次声源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车内次声对司乘人员的影响和车内次声的控制提供参考,对几种不同类型汽车的车内次声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次声是车内噪声的主要成分;当汽车高速行驶时,车内有较高的次声级,开窗时轿车内部的最高次声级达到120.5dB(ISPL),车内次声主要是由道路不平度随机激励引起车身板件的次声频振动及车外空气的紊流扰动所产生的空气动力学次声形成的;随着车速的增加,车内的次声级也随着增大;当车窗打开行驶时,在车速为20-120km/h的范围内,轿车和大客车的车内次声增加2-10dB(ISPL),对于空气动力性和车身悬置减振性能差的部分面包车和平头客货两用车,车内次声反而减小。在窗口处采用加装导流板的方法,可以使轿车开窗高速行驶时的车内次声降低约7dB(ISPL).  相似文献   

13.
推陈出新是当今市场上各类商品销售的一种主流,汽车也不例外.夏利A系列轿车是在原夏利轿车的基础上应用新技术进行150余项工艺改进后推出的,它继承了夏利原有车型性能优异、实用经济、稳定可靠、环保低耗等传统优势,同时又将经典与时尚、科技与实用巧妙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正本研究通过开展车内温升特性试验和车内污染物组分调研分析,提出了增加轿车后部排风机、远程遥控起动汽车空调的送风机和后部排风机的换气系统解决方案,设计了蓄电池电压监视、温度控制和通风定时三重控制电路保护的控制系统,能实现远程提前控制、改善轿车空气品质和降温三大功能。  相似文献   

15.
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和降低轿车室内噪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懿  靳晓雄  郝峥 《汽车工程》2001,23(3):186-189
本文围绕车内中低频固体传播噪声控制这一研究目标,通过理论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有限单元模型等研究过程,对发动机振动引起轿车车内噪声动态分析和优化设计了系统研究,为我国轿车开发设计和老车型改进中的噪声控制提供了一整套可行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根据轿车消费者的切实需求,指出建立国内衡量车内空间大小的测量项目统一标准的必要性,并参考SAE标准中对轿车车内空间尺寸参数的定义,兼顾实际测量的可行性和便利性,制订出一种车内空间尺寸测量项目的规范,并根据该规范对部分国产轿车的车内空间进行了测量,验证了该规范的合理性和所推荐测量方法的有效性,同时给出了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7.
汽车工业日新月异,人们在追求豪华亮丽的汽车外观的同时,对汽车内部装饰的品位也日益提高,即从实用性向实用兼舒适性转变,进而带动了汽车精品工业的发展。随着拥车族队伍的日益壮大,轿车不单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代步工具,而且已成为一个舒适的流动小家庭。车用香品不但能够清除异味,杀灭细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还能营造一个清香怡人、温馨而舒适的车内小气候,深受车主欢迎。  相似文献   

18.
旅行轿车的优势在于功能全面,它们不但拥有轿车的舒适、节能,而且具备能与SUV相媲美的车内空间。在全球范围内,旅行轿车都是广受好评的车型,从诞生之日起,它们便成为了万千用户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了车身密封系统引起的车内气动噪声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整车气动声学风洞试验,对某四门三厢轿车的车内气动噪声的构成成分-泄漏噪声及外形噪声的频率特性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开窗法”调查了车身各密封部件对车内泄漏噪声的贡献.结果表明,泄漏噪声主要发生在中高频段,且对车内总噪声的贡献比外形噪声大;车门、后视镜和侧窗的密封是该轿车最重要的泄漏噪声源,但具有不同的特征频段.  相似文献   

20.
在汽车撞击事故中,因车内高位部件对司乘人员头部碰撞而造成的伤亡占一定比例。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委员会(NHTSA)估计,每年美国轿车和轻型货车事故中,因司乘人员头部撞击约造成2430人死亡;另外还导致近60000人受伤,其中4000人属重伤。事故统计还显示,这类头部撞击事故主要是由头部与车前窗柱、车侧横梁、头顶板及其它内部高位件相碰造成的。 NHTSA目前已有一系列联帮摩托汽车安全条款是用以保护车内司乘人员头部免受伤害的。例如:MVSS208,即“司乘者撞击保护”条款,它规定,轿车及轻型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