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玉銮  杜秀枝 《公路》1989,(9):23-26
一、前言沥青路面的再生利用技术是将各种受到破坏、不能满足行车要求而需维修的沥青路面,经开挖、破碎,并重新拌制,压实而用作路面基层或面层材料的工艺过程。沥青路面的再生利用,可以节省能源、节约材料、降低造价。因此,近年来国内外都广泛地开展了试验研究工作,并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区从1979年开始对旧油石重复利用进行试验研究,1982年开始再生利用并取得可喜成果,但是由于采用热拌工艺,设备昂贵,不易机械化,人工工效低,强度大,节能效果差。阳离子乳化沥青路面施工工艺试验成功,为冷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来,国内对旧沥青路面材料热法再生进行了研究和应用,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在经济和社会效益上也较为显著。但它还存在燃料消耗过多、劳动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等缺点。为此,我们于1985年开始研究应用阳离子乳化沥青冷法进行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再生(以下简称冷态再生)。在室内试验资料的基础上,1985~1987年共铺筑试验路27000m~2,路用效果良好,并于1985年8月通过了技术鉴定。它具有节省能源、减  相似文献   

3.
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是对沥青路面废旧料最大价值的循环利用,目前就全国而言,沥青路面废旧料再生利用掺量较低,利用率不高。本文通过研究不同掺量沥青路面废旧料再生混合料高低温性能及水温性能,结果表明:沥青路面废旧料掺量在40%左右时,再生混合料的各项性能稳定,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加速中国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发展的建议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0引言 中国沥青路面的再生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由于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再生种类又十分繁杂,为了做好对再生技术方案的评估这一前期工作,应该首先对沥青路面的维修工艺和沥青的性质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同时还要了解沥青混合料的设计理论和试验方法,更需要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选择适当的再生技术用于我们的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大中修工程.  相似文献   

5.
出于对沥青路面维修成本和环保方面的考虑,采用再生技术和设备,利用回收旧沥青摊铺材料进行公路的重新罩面和加铺,已成为道路管理部门的首选方案。沥青路面再生利用,能够节约大量的沥青、砂石等原材料,同时有利于处理废料、保护环境。本文将深入探讨沥青再生的可行性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公路建设发展的需要,促进我国沥青路面旧料再生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和湖北省公路局机修厂于1985年开始了ZB—16型再生沥青混合料搅拌机的研经样机的设计、试制、性能测试及工业性试验制,后,于1988年4月在湖北省潜江县通过了样机的部级技术鉴定。下面简要介绍该机的性能、结构和主要参数。一、性能及特点 ZB—16型再生沥青混合料搅拌机采用滚筒式连续搅拌工艺,该机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为保证再生混合料的质量。该机旧料进入  相似文献   

7.
应用Superpave体积设计法设计冷再生沥青混合料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旧沥青路面的再生利用是我国公路建设即将面临的重要课题,其中冷法再生是一种重要方法。本文针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提出了修正Superpave设计法,经室内试验验证,证明该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0引言废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再生技术在发达国家已受到普遍关注,被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范畴,并得到广泛应用。中国近年来也将再生技术广泛用于沥青路面的大、中修养护中。沥青路面再生是将需要翻修或  相似文献   

9.
就地热再生在京沪高速公路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适  何学春 《上海公路》2007,(1):21-23,27
我国公路建设飞速发展,建设了大量沥青路面。大量沥青路面的投入使用,也提出了如何进行维修养护的问题。就地热再生以其快速、经济、环保等特点掀起了养护作业方式的革命,对资源的再生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结合京沪高速公路就地热再生工程的圆满完工,从实践论证了就地热再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再生沥青性能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维修工程,通过对废旧沥青混合料中沥青的抽提回收、综合分析,研究选择适合的再生剂进行性能恢复,并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11.
李海滨  曹江 《公路》2012,(7):256-260
针对现阶段逐渐增多的废旧沥青混合料,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角度,引入了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再生技术。在分析沥青混合料老化机理和再生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然后将该技术结合实际工程加以应用。通过对废旧沥青混合料再生过程中的配合比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废旧沥青混合料经过再生后各项性能指标均能达到普通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标准,完全可以继续重新使用,实现了废旧混合料的有效利用和节约成本,是实现沥青混凝土路面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废旧沥青混合料再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废旧沥青混合料新的再生技术--分离式再生。通过对分离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分析了分离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性能和水稳定性等路用性能。最后,结合工程对分离再生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再生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水稳性、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各项路用性能均满足沥青面层技术要求,可以用于高等级公路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RK高模量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废旧沥青混合料(RAP)的再生利用一方面体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省大量成本;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废料堆积造成的土地占用和环境污染。结合2014年广州107国道养护维修工程试验段,通过室内试验探究100%RAP的再生应用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RK高模量改性剂对于提高再生沥青混合料耐高温性能和抗水损坏性能方面有明显效果,100%RAP的RK高模量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满足普通沥青道路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中南地区公路科技情报网“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研讨会”于1983年9月在湖北省荆州地区潜江县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除网内成员单位代表外,还邀请了交通部科技情报研究所等部属单位、有关省(区)市交通、城建、林勘部门和高等院  相似文献   

15.
以当前公路行业对旧沥青路面材料的使用工艺和方法为背景,针对“沥青再生”技术和现今惯称的“沥青冷再生”技术阐述以下观点:1)真正的沥青再生技术目前只有“沥青热再生”技术,且是推广应用价值巨大的技术;2)“沥青冷再生”一说混淆了“沥青再生”的概念,把旧沥青路面材料当成普通砂石用作填充料,并将其称为“沥青冷再生”是欠准确的,且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3)应呼吁大力推广应用“沥青热再生”技术,以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6.
旧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是一项较新的沥青路面修筑技术,具有节约材料、降低沥青路面造价、节省工程费用及保护资源的优点,目前我国对旧路面再生技术的研究刚刚开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文章分析了旧沥青路面再生机理,并简述了目前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研究成果以及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7.
结合佛开高速公路旧沥青路面再生项目,探讨了旧沥青路面材料再生利用方法的研究和应用。阐述了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再生的机理,分析了旧沥青路面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和工程上的应用及成果分析。结果表明:在旧沥青内添加适宜、适量的再生剂可以有效地改善旧沥青的路用性能,达到规范所规定的技术标准要求。提出了沥青路面再生混合料在工程使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对公路沥青路面的技术性能有较高的要求。但我国目前生产的石油沥青(渣油),含腊量多,路用性能差,有必要通过掺加外掺剂的途径,来寻求改善国产沥青(渣油)路用性能的技术措施。 在国外,1900年法国铺筑了第一条橡胶沥青路面,并得到专利权,以后英、美也相继搞胶沥青路面,1936年荷兰修了一条橡胶沥青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经受繁重军事运输的考验,未受到破坏,引起了各国的重视,其他国家如加拿大、苏联、匈牙利等国家也都使用橡胶沥青路面,除用废旧橡胶外,还有用胶乳(天然的或合成的),从国外报导的资料来看,国外大都是掺入生胶,而且是合成橡胶为主。我国橡胶产量较小,供应工业所用橡胶有百分之七十都是从国外进口,因此现在没有条件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生胶来作为沥青材料的改性剂。但是废旧橡胶的数量还是很多,目前广东省每年有万吨以上废旧轮胎胶粉生产,还有数量不少的鞋胶粉生产,今后此数会有所增长。因此结合公路需要,发展此项专题研究试验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百莱玛公司共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引进意大利玛连尼沥青拌和站设备近200台,其他专用工程设备近300台(套).随着公路的使用,沥青路面逐渐开始出现老化、退化和破损,而其中旧沥青路面中的大量骨料和沥青经过正确的加工处理后仍可再利用,对于沥青路面和路基均已损坏的道路,亦可进行整体处理,这就需要再生设备配套改造.  相似文献   

20.
利用自主研发的基本型沥青路面再生剂对老化沥青再生后的常规理化性质和抗老化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同时利用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及车辙试验等考察了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研发的沥青路面再生剂再生效果理想,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满足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