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汽电车客运量大幅下降、行业运营及补贴压力日益加大成为中国大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发现隐藏在客运量下降背后的实质性特征是公共汽电车交通行业改革的关键。以上海市为例,通过大数据挖掘理清纷繁杂乱的数据指标,更好地认识公共汽电车交通转型发展的特征。研究显示:虽然公共汽电车客运量较低,但其仍承担较大比例的公共交通出行量;公共汽电车出行需求以接驳城市轨道交通或不适合城市轨道交通承担的中短距离为主;在客流低密度区域,公共汽电车运能利用率及能源利用效率问题突出。最后,依据运行特征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在行业总体投入上坚持公交优先政策保障;在出行服务中凸显公共汽电车灵活便捷的优势;在运营组织模式上需兼顾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特别是在客流低密度区域。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优化乘客乘车体验、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的竞争力,对城市轨道交通乘客满意度开展研究。首先,选取乘客特征因素,引入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来分析乘客满意度与乘客特征因素的相关关系,提取对满意度存在显著影响的乘客特征因素。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刻画乘客群体特征,据此对乘客进行分类,并采用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法来分析其满意度的差异性。基于此,对某城市地铁A号线2019年乘客满意度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地铁A号线乘客的出行频率、出行目的和收入水平与乘客满意度显著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将乘客划分为常乘客与非常乘客,发现两者对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的关注点不同,常乘客更关注乘车效率,非常乘客更关注信息指引准确性,运营单位应针对不同乘客群体展开差异性服务。  相似文献   

3.
我国将城市公共交通分成道路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水上公共交通和其他公共交通四大类。在道路公共交通中,又分为常规公共交通(主要是公共汽电车)和快速公交系统两大类。在未达到建设轨道交通条件的城市,公共汽电车显然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力军。在建有轨道交通且形成网络的城市,公共汽电车也不是处往次要的地位。公共汽电车在速度、运量、  相似文献   

4.
王月  程娜 《城市交通》2024,(1):53-61
公共汽电车交通系统需要评估现状供给与需求两端的问题,以制定合理的优化方案。通过融合公共交通设施静态数据、手机位置数据、车辆GPS定位数据、IC卡刷卡数据、高德地图API路径规划数据等多源数据构建底层支撑体系。以乘客通勤出行为切入点,从设施能力、运营服务、竞争力水平3个维度构建运营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一种公共汽电车运营评估方法来度量公共交通运营服务优劣势并挖掘潜在竞争力。最后以重庆市某片区为例,深入讨论和分析了现状公共汽电车设施及运营中的不足,尤其是便捷性方面的不足明显,体现为步行距离远、运行速度慢、换乘次数多及候车时间长,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5.
为准确评估共享单车和公共交通之间的复杂时空关系,根据替代或补充关系的具体成因类型,结合共享单车出行起讫点的分布情况,定义共享单车与公共交通多元关系;其次,考虑公共汽电车与轨道交通的差异性,提出一种基于弱监督全连接神经网络的共享单车与公共交通多元关系的分类模型,并根据共享单车轨迹数据,计算不同关系分类和交通方式下的公共交通可达范围、共享单车骑行时长及步行接驳距离边界阈值。结果表明:共享单车与公共交通的多元关系可分为接驳补充、空白补充、替代关系1和替代关系2。其中,共享单车与公共汽电车多元关系的三参数划分阈值分别为329.75 m、5.07 min和182.93 m,与轨道交通多元关系的划分阈值分别为816.96 m、10.27 min和653.91 m。共享单车与公共汽电车以替代关系1为主,占总行程的54.98%;共享单车与轨道交通以空白补充关系为主,占总行程的48.90%。共享单车与公共汽电车关系主要为多元替代与接驳补充,与轨道交通主要为多元补充与替代关系2。共享单车与公共汽电车的关系相比于轨道交通会更为复杂。本文可为促进共享单车与公共交通在各自优势距离上的协同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不同公共交通类型乘客的出行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实现公共交通通勤乘客准确辨识,有助于获取精细化的公共交通出行特征,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型乘客的出行需求.基于北京市公共交通刷卡和线站数据,对公共交通多源数据进行关联匹配并提取出行链.利用北京市连续1个月的公共交通刷卡出行数据,采用多层规划理论构建了个体出行知识图谱,提取了出行天数、出行空间均衡度等7类特征指标.通过RP调查获得乘客出行行为类别.以特征指标为输入,乘客分类为输出,构建了面向公共交通乘客分类的BP神经元网络模型.验证表明,模型平均分类精度为94.5%,Kappa系数为0.879.本文研究有助于准确识别不同类别的公共交通乘客,为优化公共交通运营及公共交通精准化服务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谢佳  赵怀明  胡骥  闫章存 《城市交通》2022,(6):65-72+97
通过分析后疫情时期公共汽电车乘客出行行为规律,可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客流回归策略。追踪324位公共汽电车乘客疫情前后出行频率变化,收集乘客属性、出行属性、防疫措施、服务品质四类属性,采用Logit模型研究疫情前后通勤与非通勤乘客两类群体选择公共汽电车的出行频率特征及影响因素。针对模型分析结果,融合规划、运营、管理等多方经验,设计了定制公交、公交优先、优惠奖励、无缝衔接、品质优化5类公共汽电车引流策略,并用层次分析法针对两类群体对引流策略的接受度进行评估。结果发现,通勤乘客关注公共汽电车服务品质,非通勤乘客更关注无缝衔接(便捷性),两类群体共同关注的是优惠奖励策略。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及其所辖区范围内公众出行乘用的、经济方便的诸种客运交通,它是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主体,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广义的公共交通,包括公共汽车、电车、出租汽车、轮渡、地铁、轻轨以及缆车、索道等客运交通方式.狭义的公共交通,通常指大容量的公共汽电车.出于主题的需要,本所指为狭义上的公共交通.  相似文献   

9.
不同乘客在出行过程中对公共交通的依赖程度具有显著差异,精准识别乘客公共交通依赖度,有助于针对性地引导出行者向公共交通方式转移.本文基于多源数据的关联,获取包含个体属性的公共交通出行链,从出行行为和个体属性两方面提出8个依赖度指标,构建二阶聚类模型,识别乘客公共交通依赖度.结果表明:样本按依赖度高低被划分为4类群组;部分高、较高依赖度乘客在出行决策时受限于收入和车辆拥有量,并有向私家车出行转移的趋势;乘客出行习惯行为较个体属性对公共交通依赖度的影响更大.利用平均命中率(AHR)和平均覆盖率(ACR)指标评估个体属性对识别结果的影响,得出结论,个体属性指标间存在耦合关系,且指标缺失量与模型误差具有非线性关系.研究有助于理解公共交通乘客的需求和选择倾向性,为精准改善公共交通服务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从个体角度获取公共交通通勤乘客出行行为特征,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公交总体出行规律,更好地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基于公共交通刷卡数据与线站数据,针对公交通勤出行个体,借助图谱可视化表达优势,研究形成了以横轴为时间序列轴、纵轴为位置轴、节点大小为方向角度的公共交通通勤乘客出行特征图谱构建方法。在此基础上,选用出行方式、方向、时间和线路等属性指标,采用结构相似度与最长公共子序列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实现了图谱相似性判定。以个体乘客一周的公共交通出行数据为例,验证了研究结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能够直观反映个体出行过程,为出行特征表达与提取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研究轨道交通新线对公共交通乘客的吸引力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公共交通乘客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预判新线开通带来的客流变化,以提高公共交通运力投放效率和整体服务水平。本文利用公交智能卡数据构建量化评价轨道新线吸引力影响因素的分类与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CART)模型,实证分析轨道新线吸引力与乘客特征间的相关关系。首先,从长时期的刷卡记录中挖掘乘客类型、出行习惯、出行特征和职住地轨道可达性等乘客特征指标;其次,以开通后的乘车次数表征新线吸引力,基于上述特征指标构建整体精度为82.6%的轨道新线吸引力影响因素解析决策树模型;最后,依据决策树结构和指标权重量化解析影响轨道新线对公共交通乘客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居住地距新线距离是影响新线对其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居住地的轨道可达性水平及乘客联乘出行比例;而出行时间、出行距离等因素对轨道新线吸引力的影响较小。此外,轨道新线对老年乘客的吸引力与其他群体存在明显差异。本文研究成果对优化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组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懿木  陈田  王俊  李哲  李健 《城市交通》2021,19(4):120-126
公共交通乘客出行链构建是公共交通出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也是推进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融合发展和可持续运营的关键.现有研究大多关注单一模式出行链,较少考虑多源数据环境下多模式公共交通出行链构建,无法进行各模式之间的转移和换乘客流特征的分析.基于轨道交通、BRT和公共汽车交通三网融合数据进行乘客出行链构建,数据类型主要有公交IC卡...  相似文献   

13.
《轨道交通》2013,(4):84-84,8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市民对于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需求不断地提升,作为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组成部分的轨道交通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城市轨道交通逐步从单线运营发展为多线运营,逐渐形成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模式。与此同时,市民对轨道交通导乘信息服务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作为轨道交通标准化导乘信息服务平台的“乘客信息系统”,在这一新的发展阶段,其规划、设计、建设较之发展初期有了本质上的变化。当前,线路级的、以单一的站台显示屏部署应用方式为主的乘客信息系统已逐步显现其局限性,其导乘信息服务能力远达不到乘客在整个乘车过程中信息获取的需求。乘客需要更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更丰富的信息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14.
超大城市轨道交通车厢拥挤问题突出,不仅降低乘客的出行体验,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缓解轨道交通的客流压力,以广州为例,分析现状轨道交通分流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地面公共汽电车和轨道交通各自的优劣势,提出轨道交通分流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制定轨道交通分流的具体方法和流程.依托手机信令数据和公共交通刷卡数据,详述分流线...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乘客在公共交通出行方式选择上的心理决策过程,结果显示引入认知-行为理论,以乘客心理认知作为交通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首先,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提取表征乘客满意度的主要指标,并用满意度量化乘客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时的认知信息;其次,以乘客满意度作为出行方式特性变量建立基于认知的logit模型;最后结合武汉市有轨电车T6线路乘客满意度调查数据,对提出的认知-行为理论进行实例分析。结果显示乘客满意度对公交出行方式选择决策具有重要作用,乘客满意度越高,其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概率越大。  相似文献   

16.
为挖掘公共交通通勤出行精准化特征,从追踪出行链的角度出发,利用公交与轨道多源数据研究常乘客通勤出行提取方法。通过选取潜在职住地设置高频职住地集合,提出公共交通常乘客职住地识别算法,结合出行链起讫站点与职住地空间信息匹配提取通勤出行链,并将常乘客出行分为home-work通勤、work-home通勤和非通勤出行。以北京市“回天地区”公交与轨道出行链数据为例,提取常乘客通勤出行。结果表明:常乘客职住地识别率达到85.9%,常乘客通勤出行和非通勤出行在出行时空分布和出行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通勤出行提取可为北京市面向常乘客开展“预约出行”并分析其出行需求动态特征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获取中小城市公交乘客出行信息,挖掘其出行特征,基于公交乘客IC卡数据、稀疏GPS数据和公交站点位置信息等数据,提出一种公交乘客上下车站点推算方法.首先,通过内插法补齐稀疏GPS数据并与公交站点经纬度匹配获得车辆到站时刻,进而匹配乘客的IC卡刷卡时刻,识别乘客上车站点;然后,根据出行链理论划分不同公交出行链,结合乘...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站间距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受站间距影响的城市轨道交通相关指标分析,学习并借鉴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站间距优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及研究方法,以实际数据作为基础,首先对客流分布和乘客出行时间这两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认为城市轨道客流随着乘坐距离的变化存在着一个先增后减的函数变化;根据对客流分布以及乘客出行时间的分析,将乘客出行时间成本转化成经济效益指标,将票价收入标准与客流分布进行结合得到地铁票价收入的经济效益;之后结合乘客出行时间的经济效益和票价收入的经济效益按照总收益最大化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站间距优化模型,并实施优化计算,碍到理论上的最优站间距.  相似文献   

19.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作为公共交通服务的重要设施,是展现城市公共服务品质和人文关怀的重要窗口。然而,早期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普遍存在换乘不便、公共空间连续性差且品质低、轨道交通附属设施与城市风貌不协调等问题。梳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更新的四种类型,对比美国纽约、日本东京最新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改造案例,总结现阶段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一体化改造的特征与重点。以深圳宝安中心站公共空间一体化改造项目为例,从宏观到微观尺度系统阐述站外环境改善、站内功能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周边地块立体衔接等内容,为以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为主体、推动自下而上的车站公共空间一体化改造提供实施借鉴。  相似文献   

20.
根据山地城市轨道车站与周边住宅区衔接方式的差异,将住宅区与轨道车站衔接划分为短距离、中距离及长距离三类模式,并对中短距离两类衔接模式典型住宅区居民出行高峰小时产生率、出行方式比例、同种出行目的方式比例进行特征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短距离衔接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居民采用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中短距离两种衔接模式,住宅区私家车出行比例相差不大;居民对不同交通方式换乘选择意愿较弱。研究结果可为山地城市住宅区引导和保障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