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归人性化日益成为生态文明时代城市交通发展的共识。首先,在总结街道设计理论研究和国内外导则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街道范围,即不包含以交通功能为绝对主导、缺乏公共交往空间功能的道路。其次,提出街道设计的基本功能、街道分类和尺度建议,总结街道设计中的关键挑战,主要包括全要素的空间协调方法和工作机制创新两大方面。最后,结合空间一体化设计、精细化设计、交通稳静化设计等总结街道设计的要点,并基于规划实践提出对工作机制创新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马强  韦笑  任冠南 《城市交通》2021,19(5):1-16
街道作为城市中承担交通、活动、生态等多重功能的重要公共空间,其品质提升与精细化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街道设计导则作为一种新型的道路空间专项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城市方兴未艾.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编制和学术研究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与梳理,总结其编制经验,对中国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编制的理念目标、体例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特征分析.进一步反思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理念与目标,提出街道设计导则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独特借鉴价值,并探索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策略.  相似文献   

3.
街道环境恶化的问题在城市中正不断加剧,以往对品质交通的关注点多集中在交通量计算、拥堵难点治理、优化车道分配等,对道路功能包含的城市景观与市民活力的思考不足。首先从时代背景、道路功能演变、街道建设标准和要求等方面阐述交通品质化的历史发展沿革。结合深圳市民出行需求变化,探索新时代市民对品质交通的需求。以深圳市福田中心区交通设施及空间环境提升项目为例,从绿色低碳交通的发展需求和城市设计优化层面入手,分析并提出街道环境品质提升的整体思路,并针对道路设施存在的问题提出街道品质提升的策略和具体措施。指出既要在有限的道路横断面中妥善考虑步行、自行车与机动车交通的均衡,同时又要对道路沿线的碎片化空间整体考虑,并统一纳入景观化改善提升。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作为公共交通服务的重要设施,是展现城市公共服务品质和人文关怀的重要窗口。然而,早期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普遍存在换乘不便、公共空间连续性差且品质低、轨道交通附属设施与城市风貌不协调等问题。梳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更新的四种类型,对比美国纽约、日本东京最新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改造案例,总结现阶段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一体化改造的特征与重点。以深圳宝安中心站公共空间一体化改造项目为例,从宏观到微观尺度系统阐述站外环境改善、站内功能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周边地块立体衔接等内容,为以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为主体、推动自下而上的车站公共空间一体化改造提供实施借鉴。  相似文献   

5.
魏贺 《城市交通》2021,19(1):1-10,132
健康街道方法针对街道环境与公共空间中城市、交通要素对健康的影响进行评估,是大伦敦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核心方法,是贯穿法定规划与政策措施的施政纲领.首先,梳理方法起源与发展,解释10项指标含义.其次,从问题导向、设计导向、排行榜视角解析评估工具属性,从全面战略化、纳入空间战略和融入交通战略视角解析公共政策属性.最后,从公共...  相似文献   

6.
高克跃 《城市交通》2014,(1):61-65,73
中国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更加侧重于解决机动交通问题,较少考虑人在街道上的活动需求,以及街道空间的设计问题。首先追溯"街"和"路"的概念起源、比较国内外"街"和"路"的概念差异。指出"街"强调公共活动空间属性,"路"强调交通通过性,二者在空间界面、使用功能、使用对象以及交通特点方面均有不同。探讨中国与英美国家、日本城市道路分类的异同,指出英美国家及日本对"街"和"路"在概念上有明显区分。详细阐述街道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同时应满足人对街道的使用需求,使其具有安全性、包容性和可替代性,并做到绿色环保以及与立体空间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7.
随着2016年《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的出版,新型街道设计理念开始在中国受到关注。首先梳理街道设计理论发展的国际背景和中国经验。从街区层面的街道设计以及单条街道的设计改造两个层面,探讨街道设计的方式、方法。从老旧社区街道改造、历史文化街区街道改造、新城街区街道提升、街道界面共享改造四个角度,介绍上海市的街道改造经验。总结适宜人居的可漫步街道设计要点:强调空间尺度宜人、沿街活动多样性、为社区居民出行提供人性化的设施与绿化环境等。  相似文献   

8.
马俊来 《城市交通》2021,19(4):100-111
从探讨城市片区街道系统规划—设计一体化路径的角度出发,研究城市完整街道的详细分类问题.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城市街道设计标准关于完整街道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反思完整街道大类划分的应用局限性并指出进一步研究方向.从街道使用者活动需求角度出发,梳理邻接用地、临街业态、街道功能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对照城市建设用地分类详细梳理与用地分类...  相似文献   

9.
街道设计是各个国家积极探讨的设计领域,面对发展中国家共有的城市交通问题,梳理《印度街道设计手册》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从印度街道现状问题出发,首先回顾印度街道设计的发展历程。围绕《印度街道设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介绍印度街道设计的目标与原则,并对共享街道、快速公交系统、街道摊贩等重点议题进行探讨。同时,对《手册》中街道设计元素、街道设计模板、交叉口设计模板及操作流程进行详细解读。最后,从设计理念、设计重点、设计模板、设计流程、操作方法等方面提出《手册》对中国街道设计的启示,并对如何借鉴《手册》以适应并补充中国的街道设计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武汉市将街道全要素规划设计的理念融入道路规划建设项目中,通过开展街道改造试点与逐步推广,打造了一批活力、共享、绿色、品质街道.以三阳路—中山大道工程实践为例,系统剖析现状建设情况,回顾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的全过程,对照《武汉市街道全要素规划设计导则》开展实施后评估.总结梳理规划—设计—实施—管理各阶段的规划要求落实情况,...  相似文献   

11.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的慢行空间,由于多年来机动车规划优先的影响,其品质改善十分有限,与之相伴相生的城市生活日益缺失,乃至基本消失.聚焦城市核心区这类城市更新热点地区,以上海市静安苏河湾城区为例,通过细化区域出行、慢行网络、慢行设施、交通运行、慢行安全等交通特征的调研与分析,提出构建便捷高效、特色彰显、品质宜人慢行交通体系的目标,并从重点区域、重点节点、重点街道等3个尺度提出慢行空间打造的具体措施,提升区域慢行可达性,缝合被分割的慢行空间,体现对慢行路权的保障和对红线内外街道空间统筹设计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正2003年,杭州实施以西湖隧道分流为主的环湖机动车交通治理,为湖滨地区步行化和促进城湖一体创造有利条件。2013年,杭州借地铁1号线建设开展延安路综合整治,始终将街道的场所功能作为延安路第一功能,以道路有机更新带动城市有机更新,塑造立体精致的城市景观大道,保护传承历史文脉,营造活力宜人的开放空间。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快慢交通空间,湖滨地区逐渐形成以"轨道交通+非机动交通"为主导的交通结构。2019年,杭州湖滨地区开展步行街改造提  相似文献   

13.
完整街道政策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提出,旨在通过对新建或改建街道进行合理规划、设计、运营和维护,保障街道上所有交通方式及所有出行者的通行权,满足出行需求和安全要求。首先,介绍完整街道的概念、发展历史及其与传统街道设计的区别。其次,论述完整街道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步骤,并以美国塔科马市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完整街道的实施效果,指出其对于中国的借鉴价值,提出中国城市街道发展更安全、更绿色、更具有活力的三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日益恶化、出行分担率普遍下滑的背景下,针对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设计体系进行解读。首先介绍《导则》的编制思路,以及由交通设施设计和交通环境设计组成的设计体系。《导则》编制过程中提出“微笑街道”(SMILE Street)设计理念,强调对人的关注、提升城市街道空间品质。重点分析“微笑街道”的五大设计原则:小尺度(Small)、维护运营(Maintained)、整合协调(Integrated)、街道活力(Lively)和愉悦舒适(Enjoyable),总结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的主要技术要点和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5.
李雯  兰潇 《城市交通》2014,(2):10-17,94
在过去一个世纪里,街道设计主要以机动车为主导,标准化的技术主义街道设计范式占据着主导地位。现在,全球的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正在扩大他们对街道的认识,对街道的定义从机动性转向宜居性。一股推出“街道设计手册”的热潮随之出现,街道设计的内涵与使用方式被重新定义。通过分析街道为什么是城市最具潜力的公共空间,总结世界街道设计的发展历程。基于地区发展特色,选取5个代表性的街道设计手册,从中提炼出街道设计的“需求金字塔”,总结其中涵盖的主要内容、设计原则、成功元素和面临的挑战,并对街道设计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公路建设、运营里程高速增长,公路沿线两侧的村镇数量和规模也日益扩大,公路沿线村镇人口聚集、村镇规模外延,公路的街道化现象突出。街道化路段的交通组织、社会管理变得更加复杂,交通安全事故频发,对公路通行能力、交通组织及交通安全的影响日益严峻。那么,如何强化公路街道化路段的交通安全措施,提高街道化路段的交通安全,提升交通通行能力,保障沿线居民、车辆、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变得刻不容缓。通过公路街道化路段交通特点分析,着重从公路的空间布置、实体隔离、路面结构区分、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管理措施等多个方面,分析、研究公路街道化路段的交通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17.
完整街道设计理念注重维护所有道路活动者的空间权利,重视人行道、自行车道、公交专用车道设计以及对路侧步行空间的协同考虑,有利于纠正国内城市道路设计偏重小汽车交通的误区。首先,突破国内现行道路红线管理范畴,将道路空间规划对象扩展至建筑前区。然后,在分析国外完整街道设计内容的基础上,探讨国内完整道路横断面规划控制原则体系。最后,以天津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实践为例,分析完整街道实施进展与现存问题,以期推动完整街道理念在国内的推广与落实。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街道设计工作正在从早期重视单一的交通功能向交通功能与空间场所功能并重的阶段转型。日本拥有与中国相近的文化特征,在《街道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编制以及相关工程实践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中国有一定借鉴价值。首先,回顾日本街道设计的发展历程和《导则》的编制背景。然后,梳理日本相较于其他国家或城市独特的《导则》编制目的、研究范围及内容框架。同时,从街道设计的构成要素、交通环境建设与管理措施、制度设计等方面对《导则》核心内容展开解读。最后,基于日本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反思街道设计工作的原则与初衷,提出对中国编制、修订街道设计导则以及项目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张杰 《交通与运输》2020,36(1):24-28
为加强城市道路品质提升过程中城市道路设施带的整合与优化,首先,列举现状城市道路设施带设置存在的问题;其次,结合道路特征及街道设计理念,分析了道路品质提升过程中,打造安全、绿色、活力、智慧的街道设施带提升所需要注意的要点,并提出了设施带改造的技术流程;最后,结合深圳市道路品质提升项目,以书城路改造为例,对其设施带进行整合和优化。结果表明,改造后的书城路慢行空间得到释放,慢行品质有较大提升,车行有序,效果符合预期。  相似文献   

20.
通过综述城市设计与交通工程学科文献,从新西兰视角明确共享空间概念的起源和演变。综述过程包括研究公众期望变化背景下的公共道路空间的功能与使用以及如何与一些相互关联的街道设计方法(如交通稳静化和自适应道路)联系起来。这些方法从机动车时代初期就被用于最小化机动车影响。应用于城市活动中心的公共道路环境中的共享空间概念,正逐渐被城市规划师、交通工程师和管理部门所接受。共享空间不同于传统道路,它鼓励通过少量物理隔离使全体道路使用者合理地使用同一道路空间。为了以安全有效的方式实现共享空间,在设计上需要通过促进步行与骑行活动来降低机动车主导性,同时应将道路空间作为场所来利用而非仅仅出于其机动性与可达性目的。基于交通稳静化街道与共享空间在基础概念上的差异,认为共享空间由一些设计要素组成,若缺少这些要素,公共街道将难以对全体道路使用者发挥其真正的共享空间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