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依据国家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政府行将对汽车产品(含制造,进口,销售,维修和使用)实施型式认证制度,以将汽车的安全性,废气排放与噪声,能源消耗纳入强制性管理的轨道。本文在概述ISO所倡导的八种认证制度基础上,分析汽车型式认证与现行“质量认证”的区别,以及型式认证对促进汽车技术进步与机动车管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我国的汽车产品强制性检验标准是以EC汽车技术指令为蓝本,个别参考日本安全标准和美国法规,结合中国国情制定的。ECE汽车技术法规和ECE汽车产品型式批准制度成为整个国际范围内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汽车技术法规和产品认证制度,已有越来越多的非欧洲国家(如日本)逐步采用ECE汽车技术法规替换自己本国原有的技术法规,许多非协定书缔约方也单方面承认ECE汽车技术法规和ECE汽车产品型式批准,使得ECE汽车产品型式批准制度成为整个国际市场的准入条件。在此列出我国N3类车辆应贯汽车强制性标准所参考的国外法规,以供参考(见表)。  相似文献   

3.
彦仁 《汽车与配件》2002,(16):34-35
国际上汽车主要生产国都采用了型式认证制度,而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实行型式认证的条件: 1.我国至今尚没有汽车技术法规,现中汽技术研究中心已制定好近40项汽车技术法规上报了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但还有部分汽车技术法规尚在制订之中。 2.汽车技术法规的审查、颁布应由全国人大负责,还是由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审查、颁布、并实施,至今还是一个谜。 3.我国尚没有不依附于企业的国家级型式认证机构,现有国家轿车质量监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国外实行的汽车召回制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自主认证,强制召回模式;二是欧洲执行的强制认证,主动召回模式,在我国,从国内环境看,实施汽车召回制度尚有困难,但从世界背景看,汽车召回制度应急,应快实施,因此,我国汽车业应该走“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稳中求急,求快”的主动召回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标准化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贸易交流、生产建设、技术开发等活动中的基础作用显得日趋重要。世界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对汽车产品通常实行的是产品认证制度,从美国的自我认证到欧洲的型式认证所依据的都是技术法规,在我国强制  相似文献   

6.
从汽车法规体系、认证流程等方面,分别阐述了欧美日汽车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比较分析了欧美日三大车辆型式认证制度,并简要介绍了欧美日车辆认证制度及相关技术法规最新进展,希望能对我国汽车企业快速了解欧美日汽车产品准入制度,破除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尽快进入欧美日汽车市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朱毅 《天津汽车》2011,(4):13-15,27
近年来欧盟在汽车产品型式批准制度变革的过程中,开始大量采用美国自我认证的要素。文章分别介绍了欧美的2种认证制度,通过对欧盟汽车产品型式批准技术指令2010年的修订情况介绍,阐述了欧美汽车产品市场准入管理方式上日益融合这一发展趋势,有助于我国出口企业了解国际汽车产品准入管理制度最新发展情况,更好地开拓国际汽车市场。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现行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认证范围、汽车CCC产品认证模式和认证程序流程,结合当前汽车强制性产品指定实验室现状以及汽车行业认证机构开展远程审核的优缺点,建议加强汽车CCC指定实验室管理,规范汽车产品的远程审核,以更好地促进汽车强制性产品认证。  相似文献   

9.
2000年是我国入世谈判最关键的一年,也是我国汽车技术法规史上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2000年10月10日我国正式加入《全球汽车技术法规协定书》,标志着中国今后也必须遵守世界性的汽车技术规则。2000年我国汽车行业从年初对汽车产品实施40项强制性检验项目开始,到年中发布34项设计规则,接着下半年又配合国家环保局采取了加严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等重要兴措,为我国今后遵守全球性的汽车技术法规、实施国际通行的汽车产品型式认证制度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此有必要对2000年度出现的重要汽车技术法规事件,作一回顾和剖析。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我国将全面实施产品质量型式认证制度,这将使国家对摩托车、汽车产品的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实施型式认证制度对我国是一新课题,借鉴国外业已成熟的相关制度,其意义等于“站在巨人的肩上”,善莫大焉。以下编发国外经验介绍,为的是使广大读者及企业人士对国外相关制度知其轮廓。  相似文献   

11.
正根据国家监管改革,汽车用制动器衬片由生产许可证管理转为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管理,相关CCC认证自2020年6月1日开始实施,并给予一年过渡期。本文根据现行CCC认证制度,结合国家认监委新发布的汽车用制动器衬片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和汽车整车CCC认证要求,分析汽车用制动器衬片CCC认证过程,解析对整车认证的影响,为制动器衬片零部件生产企业和整车企业开展CCC认证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2.
包括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英国等l5个国家在内的欧洲联盟(简称EU)和它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简称EEC)为了确保政府对汽车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对汽车产品实施法制化管理,对汽车、摩托车和农林拖拉机产品制修订汽车技术指令(EC指令),再根据这些指令实施零部件产品的EC型式认证批准,并对Ml类车辆(即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座位数不超过9座的载客车辆)及某些由Ml车辆改装的特种车,诸如:某些防弹车辆、旅居车辆、救护车、殡仪车等,和摩托车产品强制实施各成员国统一的整车型式批准制度,对农林拖拉机实施自愿性的统一整车型式批准制度。  相似文献   

13.
张璐 《重型汽车》1996,(5):28-31
文章从汽车同一型式认证这一技术法规草案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入手,系统介绍了同一型式认证及其判定模式集的框架内容。  相似文献   

14.
朱毅 《汽车与配件》2003,(40):15-16
欧洲由许多独立的主权国家组成,但由于地缘上的关系,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欧洲各国在对汽车产品的管理上采取了统一的制度,包括欧洲联盟型式批准制度和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ECE型式批准制度,它们分别以EEC/EC汽车技术指令和ECE汽车技术法规为技术依据,因此汽车的零部件产品如果要想进入欧洲市场,首先要满足相应的EEC/EC汽车技术指令和ECE汽车技术法规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欧洲经济共同体(EEC)为了开展国际贸易,从六十年代开始,陆续制定了一些旨在提高安全性,控制社会公害的各种汽车技术指令,并以EEC组织成员国代表会或委员会的名义予以公布,强令各成员国实施。各成员国根据这些指令要求,建立了汽车型式认证制度,有效地控制了汽车排放、噪声和无线电干扰等公害。  相似文献   

16.
《公路与汽运》2006,(5):72-72
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消息,从2006年9月1日起,中国已对轻型汽车产品实施国家统一的节能环保自愿性认证制度。到2008年,这一认证将在汽车行业全面实施。据悉,节能环保汽车认证制度将对进口车、国产车统一实施,统一认证规则、技术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统一认证标志。由于目前轻型车产品占整个汽车产品的绝大部分,节能环保问题比较突出,因此,首批在轻型汽车产品中实施。显而易见,节能环保汽车认证制度的建立,将发挥认证认可对市场及消费的指导作用,使符合节能环保发展要求的高端汽车产品脱颖而出,进而促进产品优化、升级和整个产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日本作为汽车产业强国,其进口车的市场占有率较低,进口车型中除欧洲部分豪华品牌外,多数车企的销量不高,因此日本有“进口车坟墓”之称。随着我国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已有企业开始关注日本市场,日本汽车市场的准入制度成为需要面对的问题。对日本型式认证制度、共通构造部型式指定制度、进口车特别对应制度、平行进口等进行说明,为国内车企进入日本市场选择适合的认证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竞争越趋激烈的形势,为提高汽车产品的安全、节能、排放、防盗的性能,进一步制止散、乱、差的局面蔓延,国家将适时推出“汽车产品认证制度”。在国内销售的汽车产品必须由国内的产品认证单位认证才有效。汽车工业企业必须事先通过生产条件认证,才有资格按照“汽车产品型式认证制度”的要求,选择国家认可的检验机关进行新产品强制性项目检测。经检测合格后,再由企业提出产品认证申请。经有关部门审核合格后,即可对合格产品颁发认证证书。国家经贸委以《公告》形式即予发布。  相似文献   

19.
车夫 《汽车与配件》2002,(20):34-35
自1969年日本政府对缺陷车辆实施第一次回收以来,至1990年21年间共发出回收通知书751项,累计回收车辆15126207辆。事实证明,该制度与型式认证制度配合,保证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1969年,日本修改了《机动车型式认证规则》,增加了制造商承担“召回缺陷车辆时公布”的义务。1995年,日本又实施了《产品责任法》,规定因汽车缺陷发生交通事故,受害者有权得到赔偿等内容,充实了召回制度。  相似文献   

20.
<正>全球汽车产品管理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以欧盟为代表的型式认证+自愿召回;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自我认证+强制召回。其他汽车生产国基本是在欧盟或美国体系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管理体系。1欧洲汽车产品管理法规上世纪60年代,欧洲各国都有自己的车辆法规和型式认证要求,随着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