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屠莎莉 《水运管理》2008,30(6):18-21
为更好地发挥杭甬运河经济和社会效益,阐述杭甬运河绍兴段对绍兴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分析杭甬运河对绍兴市经济影响的基础上对杭甬运河绍兴段建设提出建议:(1)构建绍兴市内河航道网;(2)科学合理利用资源;(3)增强杭甬运河的辐射功能;(4)建设运河绍兴县柘林至滨海工业区腹地的柯海线4级航道,建成杭甬运河绍兴段复线(或称二通道);(5)严格把好临跨河建设工程审批关;(6)加强航道航政管理;(7)广泛筹措航道建设资金。  相似文献   

2.
马松振 《水运管理》1994,(12):27-30
改善杭甬运河的设想马松振一、杭甬运河自然地理概况及航道现况杭甬运河地处杭州湾南岸,纵贯宁绍平原,沟通3个航区(杭州、绍兴、宁波),7个县(市),连结钱塘江、曹娥江、甬江和浙东内河水网,是浙东唯一的内河水运大动脉,也是京杭运河从杭州的三堡跨越钱塘江继续...  相似文献   

3.
杭甬运河集装箱运输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统一对杭甬运河Ⅳ级航道贯通后能否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的认识,建立了可行性决策模型,通过对基础条件、市场需求、经济性、时效性等关键因素的分析,得出杭甬运河发展集装箱已经具备航道、港口码头及配套设施、船舶等基础条件,具有较大市场需求,与公路集装箱比较绍兴以远地区有一定的运价优势,运输时效能基本满足干线集装箱船期要求的可行结论.  相似文献   

4.
结合浙江省高等级内河航道桥梁建设特别是杭甬运河的实际情况,总结了跨航桥梁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总体布局,并提出一些建议与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实施京杭运河三级航道整治工程对沟通我国南北黄金水道,提高京杭运河整体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实现《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建设目标,完善我国内河航道网及长三角地区的航道网体系具有重要作用。该项目的建设将与杭甬运河、钱塘江中上游航道对接,组成了浙江省内河主干网,进而实现“通江达海”,对完善沿海港口的集疏运体系,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该项目将结合“二轮治太”和文物保护,有利于浙北地区的水环境改善和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实施。  相似文献   

6.
袁纪岳 《中国水运》2007,7(8):48-49
浙江省河网密布,水运发展历史悠久,海岸线6646公里,水深大于10米的深水岸线达471公里。全省内河航道10539公里,初步形成了以京杭运河、长湖申线、杭申线为骨干的浙北航道网连接上海、江苏。沟通京杭运河和宁波-舟山港的浙江水运历史上投资最大的单体工程,杭甬运河和首条千吨级航道湖嘉申线进入了冲刺阶段,将于今年底建成,浙北和浙东内河骨干航道网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正宁波姚江段成为杭甬运河全面通航瓶颈,宁波成为众矢之的,其实从我国的内河航道建设制度与资金保障的分析,宁波完全按照呈报的计划与自身的经济状况在建设,完全不应成为替罪羊我国的内河航道建设,除长江、珠江由交通运输部直接管辖外,其余地方运河都划归地方航运部门管理,而地方航运主管部门在跨区域的内河规划建设与资金方面的缺陷,不可避  相似文献   

8.
为提升船闸运行效率,分析杭州船闸发展现状及前景,通过调研杭州三大船闸建设及运营情况,结合杭甬运河、钱塘江和京杭运河航道布局现状,阐述杭州船闸船舶过闸、船闸运行效率、货种流向、新技术应用情况。基于船闸建设、船闸运行和市场培育等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对策措施:船闸运营公司应不断提升过闸服务,吸引更多企业向"公转水""散改集"发展;省内各级港航管理部门加快落实水路运输结构调整相关部署,提升内河航道及港口等基建水平;促进杭州船闸和内河水运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据杭州交通港航部门统计,2014年,杭州港货物吞吐量为10 008万t,同比增长6.8%,20多年来首次突破"亿吨"大关。其中,粮食、煤炭、成品油、建材等重点物资运输占67%,内河水运对杭州城市发展具有一定拉动作用。杭州港是国内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连接三大水系(京杭大运河、钱塘江、杭甬运河),将杭嘉湖水系、钱江水系和萧绍甬水系融为一体,成为具有往北能伸入长江,往东能驶向沿海的通江达海的航运能力。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陈前虎  相似文献   

10.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的诗句生动概括了金华的重要位置和雄伟气势。金华市境内有兰江、衢江、金华江、东阳江、武义江、浦阳江、壶源江,均属钱塘江水系。金华兰溪港是浙江省“水运强省工程”建设中的七个主要内河港口之一。由兰溪港下行经兰江、富春江、钱塘江进入京杭大运河和江、浙、沪内河航道网以及长江、杭甬运河等水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