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0 毫秒
1.
从实际应用出发,简述了公路隧道车行横洞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并且建议了改进型公路隧道车行横洞的设计方案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通行能力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交通仿真的定义和分类,建立隧道车行横洞的可能通行能力模型.利用交通仿真软件VISSIM对隧道车行横洞进行交通流微观仿真,得到车辆安全通过隧道车行横洞的时间数据.通过对左转、右转修正系数进行标定,给出不同大型车辆组成条件下的隧道车行横洞的可能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大断面公路隧道主洞与车行横洞交叉口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断面公路隧道主洞与车行横洞交叉口受力复杂,论文选取正在建设的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T2隧道的车行横洞为研究对象,根据地质勘查提供的支护参数,采用MIDAS/GTS真实模拟了隧道主洞和车行横洞施工的全过程.通过对主洞二次衬砌的受力状态分析,评价了衬砌结构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青海大酉山隧道在建造过程中衬砌结构出现了较多的裂缝,尤其在车行横洞与主洞交叉段衬砌结构裂缝更为明显,为了破解车行横洞施工与交叉段衬砌结构裂隙的关联性,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建立了有限元三维计算模型,对车行横洞施工过程中大酉山隧道主洞衬砌的变形与应力状态的影响变化进行了仿真计算,对隧道交叉区段各关键部位的计算数据进行跟踪记录与分析。通过对交叉段各关键部位位移、应力的分析表明:车行横洞不同区段的施工对主洞衬砌结构的位移及受力的影响各有不同,其中,在车行横洞最初的11m范围内其施工对主洞的影响最为显著,随后11m以外范围施工的影响逐步减弱;车行横洞对隧道正洞衬砌结构的影响最为显著的部位为拱顶与仰拱,其中拱顶的位移最大达1.7cm。  相似文献   

5.
沪昆客专(云南段)尖山隧道开挖断面大,岩溶发育带频繁,选择合适的横洞转正洞施工方法,对于保证隧道安全顺利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尖山隧道横洞转正洞施工为例,从过渡段及交叉口位置的加强支护以及安全、质量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说明,为今后类似进正洞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极软岩隧道车行横洞交叉段施工力学特性,以大梁山特长公路隧道V级极软围岩段为依托,采用现场试验结合数值模拟试验分析其空间效应。研究断面现场监测结果表明:6个断面在深度为1 m、2m和3 m处内部围岩位移受横洞开挖影响较小,可忽略不计。拱腰和拱脚处钢支撑内力在横洞开挖后小幅增大,影响区集中于拱腰及以下部位,对拱顶部位影响较小。远离横洞侧拱脚、拱腰及拱顶处围岩压力与层间压力所受开挖影响很小,而近横洞侧拱腰处影响相对较大,在施工中应值得注意。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应力受横洞开挖影响主要表现为压应力增大,产生压应力增大区;围岩塑性区在开挖前有一定程度增大和区域改变,锚杆轴应力施工前后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7.
以汕昆高速公路龙川至怀集段金门隧道为依托,采用三维有限元仿真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力学效应对隧道车行横通道不同的布置方式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车行横通道开挖将导致主隧道围岩位移增大,但相比于主隧道施工的影响较小;车行横通道与主隧道的交叉角度越小,横通道施工引起的围岩变形越大,产生的应力集中越明显;相比于紧急停车带与车行横通道相邻的情况,紧急停车带与主隧道相对时,围岩总体变形和附加应力均较大;依托工程采用车行横通道与主隧道60°相交,紧急停车带与车行横通道相邻布置时,围岩变形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8.
软岩隧道横洞与正洞交叉口段施工方案比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青  王广宏  牛刚  陈建 《隧道建设》2010,30(2):182-185,198
结合兰渝铁路大断面软岩隧道两水隧道施工这一工程实例,就横洞和大跨软岩隧道交叉口施工方案进行比选,并对主洞与横洞交接处的加强措施和2种进洞方法各自施工方法的转化、施工技术措施等进行阐述,通过工程实例验证得出采用“方案一”比较适合于软岩隧道横洞进主洞。  相似文献   

9.
横洞进正洞交叉口设计优化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金贵 《隧道建设》2017,37(Z1):168-173
长大隧道施工中通常采用设置辅助坑道增加作业面提高项目施工进度,然而辅助坑道进入正洞的挑顶施工通常是长大隧道施工的难点,三岔口的设置对隧道施工的影响较大。本文结合成兰铁路平安隧道横洞进正洞时设计的3种不同全断面挑顶施工方案,并通过应用总结了不同挑顶施工方案的特点,确保隧道在安全、质量的前提下达到快速进洞的施工条件。增加支洞施工方案和横洞断面不同比扩大垂直进正洞挑顶设计明显优于横洞断面同比例扩大垂直进正洞挑顶设计。  相似文献   

10.
宛坪高速公路大跨度连拱隧道开挖方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海君 《中外公路》2007,27(5):109-112
根据宛坪(南阳-西坪)高速公路双向六车道连拱隧道大跨度、围岩条件差和施工难度大的特点,该文按照实际隧道设计和进洞施工情况,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中导洞开挖、中隔墙浇筑完成后,再开挖左右正洞"和"中导洞、左右洞侧导坑同时开挖"两种不同的开挖方式进行模拟,分析两种开挖方式下大跨度连拱隧道的施工效果,并建议中导洞与左右侧导坑同时进行开挖以加快隧道的施工进度,在宛坪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获得应用。  相似文献   

11.
甄宝山  朱艳峰  王红 《中外公路》2007,27(2):106-109
九华山隧道采用大断面双连拱,穿过两个破碎带,开挖宽度31.5 m,高度9.18m,隧道围岩为Ⅴ~Ⅳ级。在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开挖断面大、工期紧的条件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施工采用三导洞加横通道施工法,大幅度缩减了工序,破除了常规进尺限制,确保了隧道的施工安全和工期,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广东省某高速公路浅埋连拱隧道为背景,采用大型通用岩土有限元软件MIDAS—GTS对其中导洞全断面开挖法和上下台阶开挖法进行数值计算,通过计算结果比较隧道开挖引起的位移、应力、屈服区和支护结构的安全度,确定该隧道中导洞的最佳施工方法,从而为该隧道施工提供了理论。  相似文献   

13.
以某高速公路浅埋连拱隧道为背景,采用大型通用岩土有限元软件MIDAS-GTS对其中导洞全断面开挖法和上下台阶开挖法进行数值计算,通过计算结果比较隧道开挖引起的位移、应力、屈服区和支护结构的安全度来确定该隧道中导洞的最佳施工方法,从而为该隧道施工提供了理论,具有较大的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罗文静  邹成路 《隧道建设》2020,40(5):727-734
为解决半成岩地层明暗挖地铁车站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南宁地铁3 号线青秀山站,采用数值模拟分析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半成岩地层明暗挖结合地铁车站修建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在富水半成岩地层中修建隧道可采用群井降水的方法对地层进行加固,降水后围岩黏聚力大幅度增大,有利于隧道开挖; 2)站台层隧道群开挖时应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横通道在距离正线隧道开挖面大于1 倍隧道洞径后方可开挖,斜扶梯通道宜在横通道二次衬砌完成后开挖; 3)群洞隧道三岔口部位应根据工程条件予以加强设计,尤其是在隧道纵向上; 4)在一定条件下,明挖站厅层在站台层暗挖隧道群之前施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党延兵  陈建勋  师辉军 《公路》2002,(10):122-123
在双联拱隧道施工,在中隔墙施工一定长度后即由洞口进行正洞开挖,正洞采用上、下台阶开挖,取消2个侧导洞施工,可缩短隧道施工工期。  相似文献   

16.
张中 《华东公路》1998,(6):46-50
介绍了隧道洞身开挖采用下导航分部开挖法及其施工顺序,适用条件,特点,主要施工方法以及质量效果等。  相似文献   

17.
以厦门第二西通道(海沧隧道)超浅埋下穿兴湖路段双连拱隧道为依托,提出三导洞十洞盖法施工工法;采用数值模拟,研究施工工序对双连拱隧道中隔墙、边墙、初支及衬砌的变形影响规律.结果 表明:中隔墙及侧墙竖向位移在左右洞上台阶贯通后达最大值,当开挖预留核心土及中、下台阶时,中隔墙及侧墙均产生向上的隆起;开挖对中隔墙水平位移影响较...  相似文献   

18.
以胶州湾海底隧道右线与匝道交汇洞段为背景,采用工程类比和数值模拟分析,对小净距隧道的施工顺序,超大断面隧道的开挖方法及支护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净距隧道采用匝道先行,衬砌跟进,主隧采用CD法开挖可最大限度控制围岩塑性区;大断面洞段在进行超前注浆加固后,加强支护可实现台阶分部开挖。  相似文献   

19.
<正>南京交管部门对宁连高速老山隧道测速电子警察全面升级,变固定点测速升级为区间测速。这是自南京长江隧道之后,南京第二条设置区间测速电子警察抓拍系统的隧道路段。老山隧道位于宁淮高速公路南端,与长江三桥高速公路相连,隧道全长3.6 km,双向6车道,限速80 km/h,设置有4处车行横洞、6处人行横洞以及4处紧急停车带。老山隧道全线限速80 km/h,自通车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东北新干线八甲田隧道的选线以及沿线的复杂地质情况。在该隧道的设计和施工之际,为事先掌握详细的地质状况进行了调查导洞的试验和各种测量试验,并在小坪,唐川泽,梨木平三处实施。本文就有关调查导洞的情况进行了报告。在世界最长陆上隧道调查导洞试验中所获得的许多数据,不仅为正洞的开挖铺平了道路,而且也为整个施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