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蒲寿庚在宋元之际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历史人物。自1915年日本学者桑原骘藏发表研究文章以来,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人物之一。结合前人研究,提出一些新的意见:蒲寿庚应是寓居占城的阿拉伯人后裔,其籍贯"阿拉伯说"和"占城说"并不矛盾。蒲寿庚父"蒲开宗"与福州侯官进士"蒲开宗"是同名之人,前者是蕃姓,后者是汉姓。学界关于其父"蒲开宗"曾任安溪县主簿、承节郎等的观点,尚需进一步研究。蒲发轫之蒲氏世系和泉州《蒲寿庚家谱》世系有讹误,据此材料推论"蒲寿庚先世自四川迁晋江"和"蒲寿庚父是蒲仕宾"难以成立。蒲寿庚所建瞭望海舶楼阁名称"天风海云楼",非《晋江县志》所记载"天风海涛楼"。  相似文献   

2.
戴显群 《海交史研究》2000,(2):59-65,122
中世纪的福建是我国海外交通贸易的发达地区。其最主要贸易港——泉州,崛起于唐代,至宋元时期则发展全盛,在海交史上大放异彩,曾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辉煌灿烂载入史册。海内外学者对此曾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对宋元时期泉州港的研究更取得  相似文献   

3.
在泉州公交公开招标会上,恒通客车一举中得30台燃气客车标的,恒通客车首次牵手泉州公交。 泉州公交在2006年和2007年期间曾3次到恒通客车实地考察,恒通客车不但为泉州公交提供了专业的客车产品,还派驻了天然气专家前往泉州对驾驶维修等相关人员进行为期半年的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末期,泉州津头埔发现大批宋元伊斯兰教石刻.此事一时在社会上和文博界引起轰动与关注,并被学术界指为20世纪泉州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对泉州的海外交通史、伊斯兰教史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拟对此批石刻的发现经过、种类形制等作一述介,并试就石刻的年代、性质诸相关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天台僧人清浚的<广轮疆里图>作于公元1360年(元顺帝至正二十年),在中国古代地图史上占有一席显要的地位.它既是现存最详尽、准确的元代疆里总图,又是明初<大明混-图>、<混-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等的重要底图.正是在清浚的地图上,对泉州的海外交通航线作了非常值得注意的记录:"自泉州凤帆,六十日至爪哇,百二十八日至马八儿,二百余日至忽鲁没思."这说明当时泉州航抵海外的广阔地区,包含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等地.在一张硕果仅存的元代全国舆地总图上,只标明了唯有的一条中国远洋航海线路,它不啻是元代泉州第一大港地位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6.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发展、材料运用与社会文化变迁直接相关,其象征、仪式、居俗是空间策略的反映。砖是重要的建筑材料,闽南建筑的砖瓦作尤为独树一帜。闽南地区在墙面、屋顶、地板多处大量使用当地烧制的红砖,色彩强烈,与中国传统的帝王宫殿近似,因此漫长的历史中,身处"红砖文化区"的泉州民众一直试图解释自身的"僭越"之举。此外,泉州红砖运用方式的变迁也反映海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对地方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宋代泉州港的海外交通非常发达,朝廷对这里的市舶收入及市舶司十分重视.然而,史籍对宋代提举福建路市舶名录的记载不一,有些散见于各种地方文献,本文将近年来读史所抄录的若干人与事加以整理,以作补充.  相似文献   

8.
刺桐(泉州)是中世纪各大宗教之家,有着丰富的宗教遗存,其中以石刻为多,引起中外学者的浓厚兴趣。澳大利亚研究团多次造访泉州,对泉州的宗教石刻(主要是基督教石刻)进行详尽的考证。研究团成员刘南强教授首先对泉州宗教石刻存在的历史背景和收藏保护情况做了简要概述,重点介绍访问的成果主要是碑文的解读与译释情况。  相似文献   

9.
<正>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值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成立五十周年,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致以最热烈的祝贺。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悠久的岁月中,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我国海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史有着重  相似文献   

10.
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丝瓷之路”、“陶瓷之路”,所以泉州的外销瓷历来就是海外交通贸易史等方面研究的重点对象,而泉州磁灶童子山窑就是泉州外销瓷最重要的窑口之一。该窑产品具有唐宋早期的时代特点,结合磁灶窑的烧制时间及各地方出土的器物等各方面情况来判断,可知该窑延烧时间长,从唐五代始烧,而盛行于宋元时期。童子山窑主要生产的就是釉下彩绘器,它的釉下彩绘图案丰富多样,笔法线条流畅,内容富有生活气息,技法已非常成熟,为后世青花瓷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1.
泉州宋元石构建筑在11至14世纪间由逐步积累而至极盛,形成了中国石建筑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其中尤其以石桥梁、楼阁武石塔为杰出代表.本文通过对宋以前闽中、闽南石桥梁与楼阁式石塔技术传播路线的梳理,深入解析泉州宋元石建筑形式、风格、技术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考评式结社与清代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评式结社是宋末元初文人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重要沟通方式,并发展成为清代最流行的结社风气.这种结社以考评竞技为主,借鉴科举考试的程序与方法,因而在组织形式等方面不同于一般诗文社.清代的许多小说都提到了考评式结社,但小说家却描绘了与现实不同的特点,即将女性变成结社的主角,客观上反映了清代女子结社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介绍了元末明初林浦乡村的一些概况、林浦林氏家族的科举成就以及通过比照濂浦《林氏家谱》、福州《藤山蔡氏家谱》与琉球久米村《林氏家谱》、《蔡氏家谱》中有关林喜、蔡崇的记载,推测久米村蔡氏始祖蔡崇可能为林浦蔡氏后裔,而非出自泉州南安蔡氏。简言之,即对中琉历史交往中所涉林浦的部分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希望本文的撰写能够对中琉历史关系的某些细节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对"久米三十六姓"始祖问题的继续考察作一粗浅的探求。  相似文献   

14.
宋元之交,蒙元大军加紧追捕南宋残余势力,东南沿海政局动荡不安,各种军事势力趁机崛起。"海盗"的陈五虎与"山贼"的陈吊眼是当时闽粤沿海之交两大军事集团,也是当地的豪强。陈五虎主要的势力在潮州沿海,陈吊眼的势力主要在漳州山区,但不是绝对的,其势力范围海陆交错,互有重叠。无论是陈吊眼,还是陈五虎军事集团,他们都没有所谓的"忠义"与是非观念,时而投诚南宋小朝廷,时而归降蒙元,一切都以自身的利益为依归,首鼠两端,反复无常。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政治利益的大考验与博弈中,最终的结果是:陈五虎家族助元有功,被封官加爵;陈吊眼集团因抗拒元军而被扑灭。  相似文献   

15.
亦黑迷失乃元代著名航海家、外交家,也是维吾尔族历史上的第一位航海家。其一生极富传奇,五次奉使海外,为扩大元朝在海外的影响,沟通同东南亚、南亚诸国的关系和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泉州,除1945年发现的《一百大寺看经记》碑外,近年来又出土了两方与亦黑迷失有直接关系的墓志碑刻。《许静山墓志》显示他后三次出使均从泉州港起航和回航;《盛柔善墓志》记录了他与汉族女子通婚,且在远征爪哇失利后,告老家居于泉州的史实。这三方碑铭,共同为研究亦黑迷失后期的去向提供了最可靠的文物资料,回答了在延祐初年他何以能拥有为一百座寺院布施的雄厚财力。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沁水县窦庄村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宋至明清,窦庄村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村落格局.在大量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后,笔者发现窦庄的格局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历代村庄营建者智慧的结晶,这种由历史积淀出的独特格局,正是窦庄最具欣赏与保护价值的部分.本文对窦庄的历史脉络、格局特点、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与介绍,并对将来的保护工作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南海四位圣娘是越南的重要海神,其人物原型是中国宋朝末年的杨太后,宋元崖山海战时死于广东。根据越南的传说,杨太后及其女儿的尸体漂流到越南的义安,成为越南沿海地区的海神。南海四位圣娘作为越南众多海神之一,其信仰地域主要在越南的中部和北部。在越南的民间信仰中,南海四位圣娘有两套系统,京族人以海神的方式信仰,华人则将宋朝的皇妃作为神祗。  相似文献   

18.
宋代<岭外代答>最早提到东南亚一个港口佛罗安.此地名后来先后出现在<诸蕃志>、<大德南海志>和<岛夷志略>.西方学者推断其地在马来西亚,苏继庼认为在今泰国的高头廊.本文通过对高头廊和宋卡历史沿革的深入探讨,结合中泰文文献的记载,确定佛罗安在今泰国南部宋卡府乍汀泊稍北的越帕鹄.这里正是古高头廊即佛罗安所在.  相似文献   

19.
清前期,随着福州、泉州、漳州、台湾等官方造船厂的设立,福建形成了修、改、造能力齐全的官方造船业。造船业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福建富饶的造船物料和众多的造船工匠成为官方造船业存在的前提;官方造船业的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官方造船业的管理制度堪称严密。及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腐朽封建制度摧残的福建官方造船业,缺乏技术革新,丧失了继续发展的动力,加上造船物料的稀缺和造船费用的高涨,导致官方造船业的日趋式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