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分析了两厢轿车与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两种车型在总体结构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从发动机选型及布置、通过性及悬架轮胎布置设计、内部空间布置设计等方面介绍了以两厢轿车为基础车型、基于架构思想的某小型sUV总体设计方案。相关车型的成功上市和获奖证明了该小型SUV总体设计方案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会跑的SUV     
《汽车知识》2013,(11):25-25
捷豹酝酿多年的SUV车型终于露出了真容,车身长度4718mm,1649mm的车身高度,装备有23英寸的铝合金轮毂。不过这款名为C-×17的概念车也并不怎么属于纯正的SUV,更像是一辆抬高了底盘的两厢轿跑车。但你千万可别小看它,这辆装备V6柴油发动机的概念SUV却拥有300km/h极速的功底。按照设计师的说法,C—X17将会是一款有如战斗机的SUV,具有超强的公路行驶性能。  相似文献   

3.
正在这个SUV大行其道的时代,旅行车已经越来越边缘化。但这其中旅行车自身也是有其责任,绝大多数旅行车都只是三厢轿车的延伸车型,把三厢轿车的车顶延伸至车尾行李箱部分,就变成了所谓的旅行车,或者将两厢轿车的车尾加长一截,就成了所谓的"瓦罐"。不仅设计上缺乏特色,车身刚性也会较同款三厢轿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
日产 Qashqai 在高端两厢掀背轿车基础上,将轿车的舒适性、跑车的运动性、SUV 的实用性和 MPV 的多功能性等不同车型的众多优点融为一体,是融合诸多设计风格的一款全新城市车型。这款原本被设计为小型 MPV 的车以概念车的面貌首度亮相于2004年日内瓦车展。时过境迁,如今它经过重新设计和修改,最终量产化,并首先打入欧洲市场。  相似文献   

5.
一、名称由来多用途轿车是一种全新概念的轿车。它以轿车为原型,但车身造型却一改轿车传统的二厢或三厢概念,在小型客车(面包车)车型概念上进一步延伸发展,使之成为既有轿车的造型风格、操纵性能和乘坐感受等特性,  相似文献   

6.
谍影     
《汽车杂志》2007,(5):I0001
宝马1系“三厢”谍照曝光;改款宝马6系谍照曝光;2010年沃尔沃新S60轿车首度曝光;阿尔法罗密欧SUV谍照曝光;福特新款小型SUV谍照曝光……  相似文献   

7.
, 《驾驶园》2012,(12):14-15
莲花汽车在展出5款涵盖了运动型轿车、商务型轿车、轿跑、SUV及改装车多个品种,包括L31.6L、L51.8L、T5、吉尼斯挑战车、L5打碟车。并发布两款新品L3GT、L5GT运动车型上市,起售价分别为7.58万元和9.68万元。莲花汽车主炫运动版莲花L3两厢、L3三厢、L5两厢、L5SPORTBACK已经上市多年,  相似文献   

8.
阮锦程 《汽车杂志》2010,(2):218-219
车型简介 5系GT没有历史,也没有竞争车型,它是开天辟地的一种新车系。5GT车身高度介于轿车与SUV之间,通过性好,而后排可以前后移动,尾厢空间布置比SUV还灵活。尾门还可以分两段打开,放取东西比SUV更灵活。进口到国内的5GT搭载3 .0L直列6缸单涡轮增压和4.4L V8双涡轮增压引擎。  相似文献   

9.
上海通用汽车于2003年4月推出凯越轿车,在2004年又推出凯越HRV两厢车,在2006年推出凯越旅行车,2008年新一代凯越上市,这次改款主要是车身和仪表控制台等方面变化较大,动力总成和车身控制方面并无多大改变。2013年凯越再次改款,主要是动力总成和车身控制方面改变较大。2013款凯越应用了全新的1.5LL2B发动机(如图1所示),配置了可变气门正时和可变进气歧管,最大功率为82kW,最大扭矩为146.5N·m,升功率为54.5kW/L。相  相似文献   

10.
<正>起亚KX3在小型SUV竞争大戏中的出场有点儿晚,晚了不要紧,KX3延续了韩系品牌车型高性价比的优势,而且在安全性和动力性方面都有过人之处。李景升:两年前我惊讶于厂家为什么会推出小型SUV这样一种车型,在我的意识里,SUV就是要高大威猛的。两年后的今天我惊讶于小型SUV市场怎么会如此火爆,我在想,如果倒退10年,我是否也会选择一辆小型SUV而不是一辆两厢轿车。  相似文献   

11.
随着能源的紧张和汽车市场细分的加剧,SUV车型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为了探究SUV车型今后产品发展战略以及设计趋势,文章分析了SUV车型的自身特点以及现阶段所面临的困境,对SUV进行了产品诊断并提出了其改进技术路线;同时,结合SUV车型的演化历史,从车身尺寸以及造型设计的角度对近年来的主流SUV车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绘制了SUV车型进化图,提出了SUV复合交叉设计的理念.最后,文章提出了SUV产品未来发展的蓝海战略,并指出了新一代复合交叉型SUV车身设计的发展趋势,为SUV车型的产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2.
尾门是SUV车型车身结构重要组成部件,对整车性能有重要影响,文章针对某SUV尾门进行了强度和刚度CAE分析和研究,然后进行了台架强度工况测试,CAE分析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此SUV尾门的力学性能满足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SUV的空气动力学性能,文章阐述了造型与空气动力学相结合的汽车造型开发流程,利用CFD方法对某SUV的空气动力争洼能进行模拟,模型模仿风洞试验,得出该车的风阻系数为0.343,根据该车压力分布、气流流动分布以及湍动能分布情况,对车身局部区域的造型提出优化建议,最终使车型空气动力学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提高陆风SUV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陆风SUV汽车被动安全性改进开发"项目的要求,采用CAE技术,找出了陆风SUV现有车身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案,并对其效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联合发布"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测评规程",其中小偏置碰撞尤为引人关注,如何提高车辆小偏置碰撞工况的等级评定降低保费是主机厂当前的首要任务。通过对小偏置碰撞工况的评分原则进行详细介绍和解析,并以试验结果为依据,研究得出车体结构对小偏置碰撞整体等级评定起决定作用,驾驶员在此工况下下肢受伤残风险最高。为研究应对小偏置碰撞的车体结构,以某款SUV车型仿真结果为基础,详细介绍小偏置碰撞工况下车体变形特点,同时结合理论分析,提出三类优化方案,并对其进行优缺点说明,这三类优化方案为车身设计提供导向作用。针对该车型选择第二类优化方案,车体结构等级评定由"较差"提升为"优秀"。  相似文献   

16.
王超  黄超俊  宛家国 《汽车科技》2020,(2):36-41,47
针对SUV车型的人体坐姿H30(座椅设计位置R点与踵点Z向高度差[1])普遍偏高,歇脚板的布置对驾驶员左脚的舒适性影响较大,从人体舒适性的角度出发,依据人体理论模型与关节舒适经验范围,理论分析得到歇脚板布置位置的舒适范围,并经过Ramsis软件分析验证,人机平台主观评价验证等方法得到理论分析结论的正确性,分析结果对车辆布置中歇脚板的位置布置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SUV白车身刚度仿真分析和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车身有限元分析模型.对车身的弯曲扭转刚度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和试验.对比有限元分析结果和车身刚度试验分析结果,确认仿真的正确性.建立进一步的结构分析优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判定运动型多功能乘用车(SUV)受到同款车型以确定速度侧面碰撞时驾驶位附近车体耐撞性最差的工况,参考2018版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中的相关要求,联合HyperWorks和LS-DYNA软件建立了两辆某款福特SUV侧面碰撞的有限元模型,仿真计算了撞击车在50 km/h的速度下以4种角度碰撞静止车辆侧面6个位置时被撞车驾驶位附近车体侧围构件的侵入量数据及其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若两辆此款SUV发生侧碰且碰撞速度一定,则被撞车驾驶位附近车体侧围构件在碰撞角接近120°且碰撞位置处于法规侧碰处向前0~200 mm范围内的工况下所产生的侵入量最大,即被撞SUV驾驶位附近车体的耐撞性在这样的工况下显得最差。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虚拟试验:(Virtual Proving Ground,简称VPG)提取的路谱载荷,基于整车模型系统研究了车型1(轿车),车型2(跨界SUV),车型3(中大型SUV)三种典型车型在动载荷激励下车身开口对角相对变形情况,并将动态法计算结果与静态工况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车型1在比利时路面和共振路面工况下车身开口对角变形量相对较大;基于虚拟路面动载荷激励法与车辆实际服役工况更接近,计算的开口对角变形量远大于静态工况的计算结果;模态贡献量分析显示对车型1,2,3后背门处车身开口对角变形影响最大的模态频率分别是14.49Hz,20.48Hz,21.51Hz,模态贡献量分析结果可为进一步结构优化和性能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某SUV车建立了刚柔耦合整车系统虚拟样机模型,进行了稳态转向特性仿真分析,发现该车具有先不足转向后过多转向的问题,并且中性转向点的侧向加速度值an偏小.通过对悬架刚度、稳定杆刚度的优化设计,解决了该车的过多转向问题,使之具有了适度的不足转向特性,并且使an达到了设计要求.最后对改进前后的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及试验验证,说明优化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