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整体式转向梯形机构的空间运动学分析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计算了某轻型货车的前轴内、外轮转角关系,计算结果与实测的该车前轴内、外轮转角关系曲线吻合较好。应用不同的整体式转向梯形机构的平面分析方法对同一辆货车进行了分析,对所得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我国目前采用较多的汽车设计教材中介绍的转向梯形分析方法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2.
仿真技术在机械产品的开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基于Pro/E环境下进行机构运动仿真的特点、方法、对象和主要应用范围,并以马勒里举升机构的设计为例进行了机构运动仿真的具体实践,实现了设计的优化,提高了产品开发的效率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应用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建立了双前桥转向系统的运动学模型。采用参数化分析方法,以基于双前桥转向理论建立的各转向车轮转角范围内所有转角的实际值与理想值之间的误差累积最小为目标函数,对转向杆系进行了仿真优化分析。仿真优化所得结构参数表明,该方法可以真实地反映转向机构的运动情况。  相似文献   

4.
双前轴转向汽车的摇臂机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介绍了双前轴转向汽车的转向原理,提出了双摇臂转向机构型式选择的原则与方法,通过确定的8个基本参数和初步设计,建立目标函数和数学模型对双摇臂转向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5.
汽车转向梯形机构合理匹配设计能够有效减少轮胎在转向时的滑动,降低轮胎的异常磨损。本文通过初始设计过程中引入Pro/E软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分析以及对实体模型进行校核优化,获得了理想的优化结果。  相似文献   

6.
董恩国  张蕾  关志伟 《汽车技术》2012,(8):32-36,53
应用蒙特卡罗方法对某重型汽车双前桥六杆转向机构进行了稳健性能分析。以前、后桥转向梯形机构转角以及中间摇臂转角误差最小为优化目标,以转向梯形机构、中间摇臂的13个结构参数为设计变量,以各机构的转角误差、尺寸限制等为约束条件建立双前桥转向机构数学模型;应用蒙特卡罗方法分析了采用确定性优化方法所得结果的稳健性能。  相似文献   

7.
工程机械传动机构行星轮系的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进行工程机械车辆传动机构中行星轮系基于结构与机构设计以及运动仿真的研究。运用Pro/Engineer的实体建模、虚拟装配和机构仿真功能,对齿轮进行了参数化设计,与相关零件虚拟装配形成了行星轮系;并对轮系进行了运动仿真,有效提高了产品的设计、开发速度,可降低研制费用,为工程机械车辆零部件的CAD、各种技术分析和无纸自动化制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双前轴转向汽车车轮转角自动检测系统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汽车检测线对双前轴转向车辆的检测处于空白状况。本文在分析双前轴转向车辆的转向参数特征基础上,设计了双前轴转向车辆转角自动检测系统,并根据车辆检测数据对转向系的故障进行判定,为双前轴转向车辆检测和维修提供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具有断开式转向梯形的转向传动机构运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晓光 《汽车技术》1993,(7):12-17,52
由于断开式转向梯形转向传动机构的运动是空间运动,因此用传统的作图法和投影计算法进行运动分析和参数确定,就显得不够精确。为此,以一种典型的具有断开式转向梯形的转向传动机构为例,利用空间解析几何,对转向臂与车轮的转角关系和内外轮实际转角关系,进行了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0.
非独立悬挂车辆前轴所用转向梯形机构,以模型逼近方式图解求得梯形壁臂长和梯形角与内轮最大转角及内外轮最大转角差之间的关系,并以“帆形曲线”图青示之。为转向梯形机构设计选取结构参数提供快速便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断开式转向梯形机构设计及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平面作图法分析设计转向梯形机构已经不能满足精确度的要求,且误差较大,所以应用空间机构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其进行了空间运动分析计算,阐明了优化机构的设计思想,使其实际的弹性轮胎更接近于理论转向特性,对车辆的运行经济性和行驶安全性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转向梯形驱动机构的运动分析及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向梯形驱动机构的空间布置对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影响很大。本文以常见的非独立悬架结构为例,建立空间几何模型进行运动分析,提出同时满足"与前悬架运动协调"和"左右转向力均匀"两方面要求的转向梯形驱动机构优化设计方法。实践应用表明该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3.
基于Pro/E的气缸盖模块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发动机气缸盖三维设计过程中模块化分解进行了研究,在Pro/E环境下针对某气缸盖三维设计,应用自顶向下方法协调模块间位置和接口关系,按照发动机气缸盖铸造分模原理对其进行了模块化分解。结果表明:与直接建模相比,气缸盖三维设计模块化分解可以显著提高气缸盖三维建模速度,降低模型的编辑难度,大大提高了气缸盖三维设计效率;部分模块还可分别用于模具制造、工艺分析或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三维软件Pro/E建立转向系统的模型,导入Workbench后经修复及网格化后形成有限元计算模型并进行了计算,得到了转向系统各部件的应力分布,指出了转向系统存在的不足及影响因素。为改进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对某六缸机货汽车的转向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了合理性优化设计方案,通过对转向拉杆与悬架导向机构的运动干涉量进行调整,减小由于转向拉杆机构与悬架导向机构运动不协调所造成的跳动干涉;通过转向器的合理选择,优化拉杆折弯形状,提高整车可靠性的同时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硬点、骨架模型的理念,简化转向系统运动部件,并运用CATIA软件的DMU模块建立了运动仿真模型。校核系统性能的同时可兼顾力矩波动优化。该方法可处理商用车转向系统设计过程中大量的复杂验证工作,缩短设计周期,降低研发验证投入。  相似文献   

17.
为了在整体式转向梯形设计过程中考虑轮胎侧偏的影响,采用了百分比阿克曼校正率对阿克曼转角关系进行了修正。设计过程中使用了MATLAB数学工具箱以及空间运动分析的方法分析转向梯形的空间运动规律,并且考虑四轮定位参数对转角关系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考虑轮胎侧偏影响设计的转向梯形与现有车型的转向梯形参数比较接近,同时通过灵敏度分析发现,梯形参数中的梯形底角对车轮转角关系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8.
重型液压组合式半挂车货台升降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介绍的重型液压组合式半挂车由鹅颈部和货台部两部分组成,鹅颈部安装有牵引销、鹅颈转向装置和鹅颈升降装置;货台部采用模块化设计,前后模块备有机械转向装置和液压悬架装置;中间模块视载货需要可以是平板梁或凹心梁。货台可升降是该车型的主要特点之一,而所采用的机械联动转向机构能使车辆完成随动转向和控制转向,极大地提高了运输的可靠性、机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