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传统地铁施工进度管理方式下数据间协同效率低、缺乏形象化表达等问题,将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与地铁工程分部分项相结合,提出了基于BIM的地铁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方案。通过建立地铁施工的工程分解结构(EBS,Engineering Breakdown Structure)标准,构建BIM与分部分项的映射关系;施工点根据工序完成量填报施工进度并制定施工计划,自动生成施工报表,得到进度统计数据。在广州地铁十一号线施工总承包项目中的应用表明,该方案对线路级综合进度管理作用明显,实现了施工计划及施工过程的自动化、规范化管控和精细化管理,有效提高了施工进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2.
以北京地铁19号线一期工程新宫车辆段桩基施工为例,介绍了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智慧工地平台的桩基施工进度管理方式.重点分析了利用BIM软件和Dyna-mo 软件创建桩基模型、进行桩基编码和生成桩基放样数据的方法,介绍了智慧工地平台的主要功能和应用场景.实践应用表明:对于桩基数量较多且工期比较紧的车辆段桩基施工项目...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山区铁路施工进度采用电子表格管理所导致的标准化低、直观化差等问题,设计基于GIS+BIM的铁路施工进度管理系统。通过设计图形化的进度数据采集方式,为不同施工单位进度填报提供了统一的数据入口;对进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融合工程进度计划数据,动态展示工程进展与计划情况,驱动工点BIM模型在三维场景中展示三维进度。应用表明,该系统能够提高进度数据的统一性和进度展示的直观性,为铁路施工管理数字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BIM作为新兴的信息集成技术,其基础在于模型,核心在于信息,应用在于协同。在介绍国内外BIM协同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基于BIM的协同作业、协同设计及基于模型管理的协同体系等几种协同管理方式。针对BIM协同管理面临的格式、标准和平台3方面难题,提出持续发展BIM数据格式、完善BIM信息交互标准、支持数据再利用的协同云平台等BIM协同管理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Revit在铁路BIM设计中被广泛使用,但同其他商业BIM软件一样,在面对个性化需求时能力稍显不足。Dynamo作为一款可视化编程工具,为快速定制化开发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解决方案。针对轨道BIM设计特点,提出基于Dynamo进行轨道BIM设计的技术路线,研究了基于Dynamo的曲线方向计算,给出钢轨、轨枕及道床的建模方法,探索利用Revit、Navisworks和超图软件的BIM模型集成。实践表明:通过程序生成模型并对其进行精确控制,Dynamo可视化编程技术可以大大提高BIM建模的速度和精度,具有良好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现代化运营手段不足、检修效率较低等问题,结合 BIM、数字化、智能化等前沿技术,研发基于 BIM 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可视化智能运维系统,并详细阐述其技术路线、系统构架、功能模块等,以期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运维系统的优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铁路运维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需要更智能化、先进性的信息系统以满足不断提高的运维管理需求。分析铁路运维管理体系现状,探讨基于BIM技术的铁路运维管理体系建设思路,研究基于BIM技术的铁路运维管理平台架构,对铁路运维管理发展进行展望,初步探讨铁路运维管理现代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将BIM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到铁路信号施工管理过程中,根据工程设计需求完成数据采集及整理,搭建信号设备模型构件库,完成基于BIM技术的可视化信号设备模型设计。本文以铁路信号机械室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可视化工程模型,通过碰撞实验实现线路冲突检查及优化,分析BIM技术辅助信号施工管理的优势。BIM技术的引入提高了铁路信号施工组织管理水平,为铁路信号施工阶段BIM技术的深化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BIM的核心理念,对比了BIM技术和CAD技术的本质区别,介绍了BIM可视化建模平台,并选择AIW作为道路可视化建模软件;从三维地形的获取和导入、地形的分析、三维道路模型的创建等三个方面对BIM技术在道路三维可视化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过程对工期、质量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施工技术管理难度随之大幅提升。在此背景下,应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创新开展施工管理,能够改进传统技术管理的不足,可实现实时可视化交流沟通,提前发现图纸的错、漏、碰、缺,做到技术前置、一次成活、一次成优。本文通过研究BIM可视化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技术路径,将高大上的三维模型转化为接地气的二维码、二维图纸、视频、可执行文件、图纸、文档等,做到BIM成果可直观表达,真正实现BIM技术在施工现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对项目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管理模式需要与时俱进,管理手段更需要创新。文章从 BIM 技术和精益建造进行分析,以上海某工程项目为例,通过基于 BIM 技术的精益建造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实际应用,分析基于 BIM 技术的精益建造工程项目新管理模式在项目进度、质量管理的可视化、精细化、实时动态跟踪和协同管理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期提高施工过程信息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共享的时代标签,借鉴BIM在建筑领域的运用经验,尝试将BIM技术融入到铁路建设物资管理中,以适应建设物资的信息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要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铁路建设行业的不断发展,铁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数据越来越多。传统的管理模式已很难进行有效管理。围绕BIM技术应用,提出一种全新的基于工程数据对象的铁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即基于BIM技术的铁路工程建设协同管理。通过分析铁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基本内涵,探讨铁路工程建设管理总体框架,阐述协同管理范式和内部作用机理,形成中国铁路工程建设协同管理的理论基础,在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进行多项目、多阶段、多专业、多任务的实践应用,推进中国铁路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建筑设计领域常见的几种建筑可视化技术的研究、分析和对比,阐述BIM设计成果如何实现可视化的方法,探讨可视成果应用的实用价值,充实BIM技术体系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铁路运维管理体系存在的信息分散、传递滞后等问题,为提高运维管理信息化水平与日常运维管理工作效率,提出基于BIM技术的铁路运维管理信息平台设计研究方案。方案提出了信息平台的建设思路、建设目标及内容,明确了平台定位,设计了平台架构及功能,研究了平台建设策略,对BIM技术在铁路运维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翔 《中国铁路》2024,(2):87-92
西安东站是西安市“四主一辅”的主要铁路枢纽,也是我国西北地区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之一。针对西安东站的大型铁路建筑建设特点,基于“全景”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建立成套BIM+施工协同管理体系。该平台集成BIM+GIS、BIM+SHM、BIM+智慧工地管理以及BIM+VR等技术,为西安东站建设项目的协同管理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分析与决策支持,极大地规避了传统施工管理中资源浪费、事故频发、信息孤岛、效率低下、质量不佳等诸多问题。该研究成果拓宽了铁路站房施工协同管理对建筑信息价值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对特大型铁路站房项目的数字化建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游杰  钟磊 《铁道建设》2010,(1):47-49
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的因素,阐述了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原理,提出了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方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上铁机关地下车库总面积约6800m^2,为地下一层、局部两层的机动车停车库,整个车库分为A、B、C三个区域(见图1),A区地下车库为地下两层结构,其上部结构为七层的框一剪混凝土办公楼;B区地下车库为地下一层结构,属纯地下车库,其上为广场及绿化小区,无建筑物;C区地下车库为地下一层结构,其上部结构为三层、局部四层的框架混凝土陈列馆。各区地下车库底板厚度、标高均相同,但顶板标高不一致,且上部结构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现有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可视化方案部署和应用复杂、依赖商业软件、要求带宽高等问题,研发并设计了基于.NET6技术的铁路BIM可视化综合应用系统。通过工业基础类(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文件解析转换、数模分离及属性数据存储等技术,实现了BIM解析、部署、应用一体化及动态场景演示等功能。该系统可对铁路单工点、单场段、车站等范围内的BIM成果进行部署和应用,是对现有BIM+GIS大体量模型部署方案的有效补充。系统的应用有利于现阶段BIM成果发挥更大的应用价值,为实际工程项目灵活部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利用BIM+GIS和航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视频监控等技术,逐步探索、建立、完善基于BIM+GIS的数字铁路管理系统,特别是对于尚未成熟的建设土地管理模块、风险管理模块、资产管理模块、环保及水土保持模块等进行开发和攻关,实现铁路建设征地拆迁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管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