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港回归十年间,沪港两地经济、贸易、航运的互比、互动从未像今天这样被人们热衷、热议。无可讳言,航运业作为香港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至今依然保持了稳定、向上增长的态势,其全球航运中心的地位和声誉依然如初。2006年,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香港被首次纳入了国家公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这一规划的实施,对香港保持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的地位无疑是十分有利的。香港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良的港口航运体系、成熟灵活的运行机制,以及包括海事、金融、船舶修造、经纪等现代服务业的完善配套,对中国以及世界的经贸与航运的贡献度不可谓不高。但随着深圳、上海等内地沿海港口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香港港口吞吐量增长放缓,也已成为事实。  相似文献   

2.
2003年,香港、上海、深圳稳居世界集装箱运量前5名,中国已跻身港口大国。但排名的提升,并不能掩饰中国港口目前的体制问题。要从港口大国转向港口强国,港口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受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影响,8月份全国港口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主要统计指标运行良好,总体呈现如下特点。1港口货物吞吐量继续高位运行,但增速明显放缓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因其历史、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制度等因素,中国香港一直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之一.但随着海峡两岸三通的深入发展,珠江三角洲诸多新兴港口的崛起,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香港航运业受到冲击,海运货运量增长速度放缓,2006年之后香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被新加坡和上海超越.航运业是香港物流业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正确解析国际航运中心各个发展阶段的构造特点,优化资源要素使香港在新形势下保持和强化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是香港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我国港口业虽然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但增长势头正在放缓,港口经营和发展的压力不断加大。此外,土地、岸线、水域资源的约束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安全管理及信息化水平、集疏运体系等深层次问题为港口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挑战。这些都对我国港口业加快转型发展提出了现实要求——7月3日,沿海港口企业联系机制第三次会议在厦门召开,上海港、广州港、河北港口集团等沿海主要港口企业围绕"港口结构调整"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会议认为,随着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我国港口增长势头放缓,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纪敏 《中国港口》2008,(12):41-42
<正>一、全球经济放缓与中国经济转型致使外贸增长加速放缓1.欧美经济衰退将引发中国外贸增速放缓与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港口业近些年来的发展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2001~2007  相似文献   

7.
许谏 《中国港口》2009,(10):61-61
最近10年.随着中国经济迅速腾飞.出口贸易增长迅猛.中国的港口行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各港口企业也都把经营目标放在“扩大规模.扩能上量”.基本属于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出口贸易增长明显放缓.再加上港口之间竞争加剧.港口企业的盈利空间已经明显缩小.高盈利时代已经过去,微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8.
<正>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港口吞吐量显示增速放缓态势,但随着防疫政策调整等积极因素影响,我国港口吞吐量或将迎来反弹,《中国港口》邀您一起见证这不平凡的2022年“吞吐量、港口这10年、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港口整合、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RCEP生效、铁水联运、保通保畅、港口建设”,  相似文献   

9.
上海港超越香港,位列全球第二大集装箱港口2007年6月份香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5.9万TEU,虽比去年同期大升18.8%,但上半年的吞吐量仅上升了2.5%至1155万TEU;而上海港同期的吞吐量达到1251万个TEU,增幅24%,这意味着上海港正式超越香港,仅次于同期处理1347万TEU的新加坡,晋身全球第二大集装箱港口。上海港也取代香港,成为中国最繁忙的港口。不少业内人士预计,明年或者后  相似文献   

10.
从基础型到服务型再到智能型航运中心,代表着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人才是该转变的基础。长期以来,因其历史、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制度等因素,中国香港一直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之一。但随着海峡两岸三通的深入发展,珠江三角洲诸多新兴港口的崛起,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香港航运业受到冲击,海运货运量增长速度放缓,2006年之后香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被新加坡和上海超越。航运业  相似文献   

11.
承担全球一半以上集装箱吞吐量的亚洲港口正面临出口急剧放缓的严峻挑战,但亚洲区内贸易的快速增长也为港口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亚洲经济和贸易一直呈现显著增长趋势,由此带来的亚洲港口发展更是日新月异.2011年,全球前十大集装箱港口中,亚洲港口占据了其中前九位,呈现压倒性优势.尽管当前亚洲出口贸易增长放缓,但区内贸易的飞速发展,仍然激发了新一轮的港口建设热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远洋航务》2017,(2):54-54
自中国2001年加入WTO以来,受国民经济强势增长的推动,中国的集装箱出口也实现快速增长。然而近年来,中国集装箱出口的整体增速有所放缓,由此也使得中国大陆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趋势减弱。即便如此,中国大型港口和小型港口之间的发展趋势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纪敏 《中国港口》2008,(4):44-47
<正>一、外贸放缓将影响行业整体增长水平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经济衰退,通过经济全球化所营造的通畅渠道影响全球经济。中国似乎也不能"独善其身"。如果外贸出口增速的放缓超出自然放缓的常态,将对中国港口行业的整体  相似文献   

14.
<正>2020年12月,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增速有所放缓,但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一、货物吞吐量12月,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30 103万t,同比增长5.5%,增速较上月放缓3.6个百分点,其中:沿海港口完成80 780万t、增长3.0%;内河港口完成49 323万t、增长9.7%。  相似文献   

15.
鉴于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以及全球经济放缓影响,本月港口生产增长势头有所放缓,但总体仍平稳运行,其主要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今年7目1日,香港终于回归祖国怀抱,结束了百年来殖民统治的耻辱.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这是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的伟大胜利.人民欢歌,举国同庆.香港回归,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件,也是中国港口史上的大事件.从此,世界航运中心之一,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第一的港口回到了祖国港口群体之中.这必将对中国港口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经济腾飞乃至世界航运贸易产生重要的影响.香港拥有世界最良好的港口维多利亚港.维多利亚港东起鲤鱼门,西至马湾岛和灯笼岛东,水深港阔,屏蔽良好,不冻不淤,吃水12米的万吨远洋轮可以自由往来停泊,因而与美国旧金山、巴西里约热内卢奇称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在香港历史上,港口历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香港港口的繁荣,也就没有香港城市的繁荣;没有香港港口的现代化,也就没有香港城市的现代化.早在18世纪下半叶,以英国人为主的外国商人已通过香港港口向中国贩运鸦片,进行非法贸易.第一次鸦片战争导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而1860年10目24日签订的《北京条约》,又割去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中国领土.及至1898年6月9日,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以?  相似文献   

17.
2011年上半年,国家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治理通胀,控制经济增速,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5%,较一季度放缓了0.2个百分点.受宏观经济影响,6月份港口运输生产继续高位运行,但发展速度有所放缓.至6月30日,上半年港口运输生产总体呈平稳增长态势.货物吞吐量高位运行,增速正常回归6月份,我国规模以上港口(以下简称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7.5亿t,同比增长7.3%,上半年合计完成44.2亿t,同比增长13.2%.6月份,港口货物吞吐量继续高位运行,但增速已明显放缓,吞吐量增速已回落到个位至7.3%,较上月大幅放缓了5.4个百分点,这是自今年4月份来港口增速连续3个月出现下滑.虽然增速已降至年内低位,但在宏观紧缩的背景下,这样的增速已经不低,属于正常回归,而且更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度下跌,对全球港口业带来了重大挑战。继2015年全球港口吞吐量水平增长率下降到2.3%之后,2016年又下降至2%。不但本世纪初两位数的增长率已经变得十分遥远,而且几年前5%?6%的增长率也不复再现。港口业春暖花开然而,今年上半年,全球各地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幅增长(见表)。但分析师估计,2017年上半年全球集装箱运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境外中转货量现状境外中转主要集中在周边港口 目前,境外中转的主要港口为釜山、香港、新加坡等周边港口。在这些境外中转港中,釜山和香港的中转量主要来自中国大陆,而新加坡的中转货源地包括东南亚周边国家及中国。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境外中转货量现状境外中转主要集中在周边港口 目前,境外中转的主要港口为釜山、香港、新加坡等周边港口。在这些境外中转港中,釜山和香港的中转量主要来自中国大陆,而新加坡的中转货源地包括东南亚周边国家及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