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目的 研究SP、CGRP及VIP在心脏表面 3个主要神经节丛 ,右心房神经节丛 (RAGP)、心房背侧神经节丛 (DAGP)及主动脉与肺动脉间神经节丛 (A PGP)的化学性质和定位分布。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 ,对豚鼠心脏表面 3个主要神经节丛的神经元及神经纤维进行了SP、CGRP及VI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光镜观察。结果 在上述三个神经节丛内 ,未发现SP及CGR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 ,但可见少量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分布 ,CGR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数量较SP阳性纤维密集 ,尤其在A PGP更为明显 ;VI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分布最为密集 ,交织成神经节丛。结论 豚鼠心脏表面主要神经节丛内确实存在SP、CGRP及VIP ,并且这 3种神经肽可能直接参与心肌细胞和心脏血管活动的调控。  相似文献   

2.
采用速率散色比浊法对 4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脑脊液 Ig G,Ig M进行测定 ,并结合直腿抬高实验 ,神经系统体征以及术中神经根的炎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自身免疫水平和腰腿痛程度是相一致的。椎管内自身免疫炎症是造成腰腿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研究大鼠提睾肌血管壁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alcitoningene relatedpeptide ,CGRP)免疫反应性纤维的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大白鼠提睾肌动脉各级分支的CGR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的分布特点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 大白鼠提睾肌动脉各级分支血管均有CGRP广泛分布 ,一、二级动脉壁上呈密集颗粒状分布 ,局部有密集的团块。三级以下除颗粒状可见到横行或网格状分布 ,且CGRP阳性反应纤维的密度随分支级别的增加而减少。在毛细血管壁上仍可见到网格状阳性纤维的分布。结论 CGRP阳性纤维的分布可能与大鼠提睾肌动脉的生理调节和微循环有关。本研究结果为微循环的神经调节研究模型打下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在颈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在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对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做出评估。方法对120例经CT或MRI检查确诊的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临床症状、CT或MRI结果确定射频热凝的靶点位置,在C型臂引导下穿刺到靶点,通过椎间盘造影确定电极已进入靶点,再行阻抗测试、电生理测试及温度测试后,给予86-94℃温度,对靶点进行热凝消融。此时,通常可以复制出原有的腰腿痛症状,用此温度治疗4个周期,每个周期100 s。结果本组120例患者,经过该技术治疗后,其中73例治疗效果达优级,30例治疗效果良好,13例效果较差,4例无效,优良率85.8%。有4例患者术后并发轻微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均于2日内消失。余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新的、且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一氧化氮合酶 (NOS)在脊髓型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 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 4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 NO、NOS。结果 显示脊髓型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血清中 NOS和 NO含量与病程有明显相关 :病程在 1年之内 ,病例组血清中 NOS和 N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病程在 1年至 3年之间病例组血清中 NOS和 NO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病程在 3年以上 ,病例组血清中 NOS和 NO含量低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NOS和 NO的变化和脊髓型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病程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采用经前路主要病变节段椎间盘切除植骨十次要阶段椎间盘切吸术;或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同时,加作后路椎间盘切吸术,共治疗颈椎病46例。其中脊髓型44例,神经根型2例,优良率84.78%。并对椎间盘切吸术后颈椎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了测试,证明该术式不影响颈椎稳定性。从而为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结节性痒疹皮损中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P物质 (SP)在结节性痒疹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 ,检测 30例结节性痒疹患者的皮损、非皮损区以及 15例正常人皮肤中CGRP和SP的分布和表达。结果 CGRP和SP在结节性痒疹皮损全层皮肤中均有表达 ,呈环胞膜着色 ;在正常表皮和非皮损区中有轻度表达 ;在结节性痒疹皮损区CGRP和SP表达 ,与正常对照及未受累皮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神经多肽与结节性痒疹的发病有关 ,其可能通过免疫介导促进疾病的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9.
用神经组化和免疫组化方法,系统地观察了32例新儿气管、支气管的神经分布,并探讨其特点。实验显示:气管、支气管受胆碱能(Cholinergic)肾上腺素能(Adrenergic)和血管活性肠肽能(VIP-ergic)神经支配。前两种神经分布气管直至终末细支气管;VIP-ergic神经见于气管、支气管平滑肌和腺体、且比Adrenergic神经纤维丰富。Cholinergic、Adrenergic、VIP-ergic神经末梢均支配到气管、支气管的血管壁外膜或外、中膜交界处,在所有材料,Cholinergic神经节得到证实,但未见Adrenergic、VIP-ergic神经节。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体(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ABC)法和舒斯云的葡萄糖氧化酶-二氨基联苯胺-镍(Glucose oxidase-DAB-Nickel,GDN)呈色法研究了大鼠背海马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octapeptide,CCK-8)免疫反应分布。结果显示:CCK 阳性细胞体主要分布于CA1-CA4区光辉层、锥体细胞层、放射层、腔隙分子层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还偶见于槽层。阳性细胞突起清晰可见。阳性纤维终末呈带状,集中在锥体细胞层、槽层、腔隙分子层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下托亦有丰富的阳性细胞和纤维。采用舒斯云的GDN 法能明显地增加背海马CCK 阳性细胞染出率,尤以显示阳性细胞突起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了不同月龄组SD大鼠心脏神经肽酪氨酸(NPY)神经纤维的分布特征及其衰老变化。结果发现:心脏各部位、各结构具有不同密度、不同形式的NPY神经分布,纤维均为膨体型。电镜下,神经纤维行于心肌间隙并与心肌细胞贴近,轴浆内充满NPY阳性反应颗粒。随月龄增加,神经纤维密度下降,纤维形态及分布形式发生改变,对心脏支配减弱。此外,在心内还发现NPY神经节。  相似文献   

12.
用光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人皮肤真皮深层发现两根P 物质样轴突末梢与同一肥大细胞形成突触样联接.其轴突末梢形成的终扣分别为3.0×1.5μ和2.4×1.0μ左右。在终扣内有线粒体和直径约200nm 大小的囊泡。从而为Lembeck提出的轴突反应模式和张保真提出的轴突反射、接力联动模型提供了迄今最直接的形态学证据,证明了神经-肥大细胞联接的双向性传导及肥大细胞在相邻两轴突末梢间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光镜和电镜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幼年(3月龄)和老年(24月龄)大鼠下丘脑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反应产物的衰老变化。与幼年相比,老年TH阳性细胞,尤其是位于下丘脑后部和背内侧核/未定带的阳性细胞,其染色强度明显降低。在数量方面,除视前区外,老年下丘脑的弓状核、室周核、背内侧核/未定带以及下丘脑后部的TH阳性神经细胞呈显著性减少。另外,老年正中隆起的TH阳性神经纤维明显比幼年者减少。电镜下,TH标记的轴突终未呈现退行性改变的迹象。上述衰老变化可能是导致老年下丘脑和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生长抑素(SS)在豚鼠脑干听觉中枢的分布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了豚鼠脑干听觉中枢的耳蜗核(CN)、上橄榄核簇(SOC)及下丘(IC)内SS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分布。结果 在脑干听觉中枢广泛分布着SS阳性神经元、纤维及终末。S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蜗神经腹核(VCN)、斜方体核(NTB)、内侧上橄榄核(MSO)及橄榄周核(PON),而SS阳性纤维及终末主要分布在下丘、外侧上橄榄核(LSO)及蜗神经背核(DCN)。结论 脑干听觉中枢内的SS参与声信号的传递与调控。  相似文献   

15.
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NO、TNF-α、IL-1β、IL-6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NO、TNF α、IL 1β、IL 6在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 ,并探讨其意义。 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 ,对2 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突出椎间盘组织iNOS、TNF α、IL 1β、IL 6的表达进行检测 ,并取 12例健康成人 (尸体 )正常椎间盘作为对照。结果  2 0例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 ,iNOS、TNF α、IL 1β、IL 6表达阳性分别为 16、15、12、11例 ,其中 9例为四种细胞因子均表达阳性。 12例正常椎间盘组织中无表达阳性细胞。结论 突出腰椎间盘可产生上述细胞因子 ,阳性细胞主要以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 ,这些细胞因子可能在椎间盘退变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观察刺激大鼠腓肠肌神经和膀胱神经分别所诱发背角神经元放电形式的基础上,对肌肉-内脏会聚神经元(Musculo-ViscusConvergentNeuron,MVCN)进行了归类分析。发现在165个被腓肠肌神经传入激活的神经元中,有25个亦能被膀胱神经传入激活,按对肌肉、内脏传入A和C类纤维的反应,可将MVCN分为Aαβ-C·C(n=21)Aδ-C·C(n=1)C·C(n=2)Aαβδ-C·Aδ-C(n=1)四型。提示,上述多种会聚形式可能是肌肉、内脏初级传入在脊髓水平对感觉传入(特别是痛觉)进行调制的基础,在痛与牵涉痛中发挥作用;同时也可能是躯体、内脏相关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7.
In the past,cervical prolapse of intervertebraldisc,a more common cervical vertebral disease,wasoftentreated withremoval of nucleus pulposus com-bined with autogenous iliac crest graft(AICG)andtitaniumplate.In recent years,cage becomes moreand more popular and is accepted gradually.Goodclinical effec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e treat mentof cervical prolapse of intervertebral disc by usingSolis cage.However,at present few reports havebeen available to describ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rea-ti…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210例(成人137,儿童73)尸体对腹腔动脉进行解剖和测量,结果表明: 1.起始高度:在T_(12)椎体下1/2—L_1椎体上1/2之间,儿童比成人高半个椎体。 2.长度:成人平均值为1.01±0.03厘米,儿童为0.72±0.03厘米。 3.口径:成人平均值为0.82±0.02厘米,儿童为0.44±0.02厘米. 4.腹腔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距离:平均为0.35±0.03厘米。 5.其主支起始的顺序:胃左动脉为第一支者占80.48±2.73%,其次为脾动脉和肝动脉。 6.有膈下动脉者占35.23±3.29%,未发膈下动脉者,占64.77±3.29%。 7.类型:Ⅰ型(胃、肝、脾动脉干)占91.43±1.93%为常见型,其余为少见或罕见型。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经长轴突反射和背根反射引起的皮肤循足太阳膀胱经及相关内脏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可能是由细传入纤维内 P物质等神经递质的释放引起的 ,用 Capsaicin作为工具药 ,进行穴位注射后 ,观察两种反射条件下穴位刺激引起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分布。结果发现 ,穴位注射 Capsaicin后 ,在长轴突反射和背根反射条件下电刺激承山穴均不能引起相应部位肉眼可见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 ,定量分析也未发现 Evans蓝的明显渗出。结果提示 ,细纤维的长轴突反射和背根反射参与了经络活动。在经脉信息传递和经脉 -脏腑相关联系中 ,P物质等神经递质可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大鼠为研究对象(72只),将一侧L5背根分成4~5条细束,记录每条细束的电反应。刺激同侧及对侧承山穴记录到背根反射电位(Dorsalrootreflex,DRR)116例。根据引起DRR的传入纤维类别和DRR在背根传出的纤维类别分为6类,分别为∶C-C·DRR(n=46)、Aδ-Aδ·DRR(n=24)、Aαβ-Aαβ·DRR(n=25)、Aβ-Αδ·DRR(n=9)、Aδ-Aαβ·DRR(n=8)、Aδ-C·DRR(n=4)。结果说明∶刺激承山穴可在背根细束上记录到细纤维传出的DRR电位。这为穴位刺激通过细纤维DRR可引起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及DRR参与经络形成提供了神经生理学证据;为穴位刺激能引起细纤维传入终末的突触前抑制建立了方便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