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提供不间断电源是列车高速运行的必要条件。德国铁路技术研究中心下属的FTZ72部门主要负责接触导线与列车之间电力传输保障的研究。要确保在所有工作条件下获得良好的弓网接触,必须对受电弓进行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2.
赵颖  柳青红 《中国铁路》2023,(10):128-134
为提高高速铁路突发险情应急处置的及时性,提出基于5G公网的超视距报警信息和实时视频快速传输上车的系统架构,开展列车超视距关键技术研究,并在京张高速铁路开展了基于5G公网的列车超视距应用技术试验。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列车超视距技术在系统应用阶段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报警信息和实时视频快速上车与网络覆盖质量具有强耦合性,一方面用户对超视距危情报警信息的传输时效性提出了极高要求,另一方面当前高速铁路沿线的网络质量和覆盖范围不能满足全天候、全覆盖的车地传输需求。因此,设计2种系统通信架构,一种适用于5G-R专网建成之前,基于GSM-R网络和4G/5G公网的通信架构;另一种适用于5G-R专网建成后,基于5G-R专网的通信架构。2种架构可以满足现阶段和未来列车超视距信息快速传输上车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在列车高速运行条件下,保证弓网系统具有良好的受流质量是高速电气化铁路的关键技术之一,即保持受电弓/接触网接触副间有稳定的电能传输。但如何评价其受流性能,即根据什么检测内容、测试方法和评价准则来评估弓网动态及受流性能的优劣,是弓网关系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弓网系统动态相互作用及受流性能的检测,着重介绍接触压力、加速度、导线动态高度及燃弧等关键参数相关检测技术的现状、不足及发展趋势;同时探讨了上述关键参数之外的其他性能参数的测试技术,并对相关的研究动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是5G移动通信系统的三大特性之一,移动性增强是实现超高可靠低时延特性的一个关键技术。铁路5G专网同样也有高可靠性低时延的要求,列车在高速运行过程中,用户设备需要不断在相邻小区间进行业务切换,主要探讨移动性增强技术中的条件切换、双激活协议栈和快速切换失败恢复等3项功能在铁路5G专网中的应用场景。根据这3项功能的工作机制和铁路5G专网覆盖模型的特点,认为双激活协议栈和快速切换失败恢复对减少业务中断时延,保障列车运行安全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新一代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大数据云计算、5G宽带移动网、AI人工智能等通信技术协同发展,给视频会议通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针对国铁集团现有2套视频会议系统,即铁路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和铁路云视频会议系统的现状,从产品国产化、音视频专业化、云会议轻量化、5G移动化、AI智能化及交互式数据协作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通信技术协同发展在铁路视频会议通信领域的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中研究了基于以太网的列车多网融合技术,通过Vlan划分、优先级调度等方法将维护网、PIS网、走行部内网、列车控制网等多网融合到一条千兆网,并通过MAC帧的分析、传输竞争优先级处理、时效性保障、传输机制、安全保障等措施来保证各承载业务的正常通信,对于多网融合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经过近10多年的发展,我国铁路旅客列车运行速度(120km/h)结束了近40年的徘徊,在既有干线上提速后实现了160km/h运行,并迈向最高运营速度200km/h,为实现中国铁路200km/h以上高速运行打下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满足城市和地区间旅客运输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旅客列车的载运能力,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国家铁路使用双层旅客列车。近年来,一些国家铁路增购新的双层旅客列车和对既有运营双层旅客列车进行现代化改造,许多机车车辆生产制造公司设计生产了技术、运营特性改进、运行速度、走行平稳性和旅客乘车舒适性提高的新型双层旅客列车,对于推进双层旅客列车生产制造技术的进步和这一领域世界市场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以下列举几个国家将投入运营的双层旅客列车的发展趋势和需求。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既有线旅客列车提速必须解决列车的曲线通过性能和直线高速运行性能的矛盾出发,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径向转向架的发展状况。通过分析径向转向架的原理及其基本模式,结合2种自导向径向转向架方案,采用虚拟样机技术对其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结果表明:2种转向架方案均能在具有良好的高速直线动力学性能的同时,提高曲线通过性能,降低轮轨磨耗。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施工点多、分布范围广,施工过程中产生海量的各种数据,当前基于3 G、4 G技术的远程施工监控系统存在传输容量受限、计算能力差和实时性不强等问题,不能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的局面。分析了构建基于5 G技术的轨道交通智慧化工点监控系统的重要性,介绍了该系统的系统架构、5 G传输网络架构和各模块功能。该系统采用多层次、多节点结构的分布式智慧化工点监控系统方案,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加强计算环节,采用5 G技术实现工点间数据传输,支持大容量超高清视频数据实时传输,可实时分析工点监控数据,能够准确预测风险,提高了管理效率和应急处置能力。在广州地铁的试点应用效果表明,该系统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多线路、多工点并行操作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包云  刘军  李婷 《铁道学报》2012,(12):8-15
定量分析铁路旅客列车服务网络的性质,对路网规划、编制开行方案和旅客运输组织具有参考意义。本文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研究中国铁路旅客列车服务网络的特点。首先利用复杂网络理论,研究铁路旅客列车服务网络的空间特性,得出中国铁路旅客列车服务网络是"小世界"、"无标度"网络,旅客通过平均2.07次换乘即可从该服务网络中的一个车站到达另一个车站。同时,研究带权重的铁路旅客列车服务网络的性质。其次,从时间的角度研究旅客列车服务网络的接续特点,研究表明,中国铁路旅客列车服务网络中,旅客列车间的换乘接续有待完善。最后,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分析部分客运专线开通运营对中国铁路旅客列车服务网络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时速为350 km/h的标准动车组在高速运行下,网络不稳定,采用"卫星+4G"互为冗余的互联网接入可实现网络全覆盖。本文介绍利用卫星天线提供无线互联网实时接入和卫星电视实时直播等功能及3G/4G天线可以实现互联网的接入和两种上网方式自动切换;该系统通过抗干扰、带宽高、易操作维护的千兆级以太网连接,能够实现网络数据的高速稳定传输,较好满足乘客对于动车组实时信息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贺国方 《中国铁路》2011,(12):52-55
为防止电力机车高速运行时对接触网造成影响,从研究弓网关系入手,结合弓网故障多发生在线岔处前后,对接触网无交叉线岔检测及调整进行探讨。采用简易测量梯车实现无交叉线岔的模拟测量和缺陷参数预警,以提高接触网受流质量及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提高铁路客运公司在交通运输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迫切需要对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为铁路客运市场的运营进行决策.研究基于旅客列车开行效益分析,并结合路网OD客流进行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一体化设计及评价的辅助决策系统开发,对于合理确定开行方案,辅助运营决策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旅客列车Internet应用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国内外旅客列车Internet应用(IAPT)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第一代IAPT所采用的窄带通信技术与移动IPv4技术的不足,说明其难以为越来越多的旅客提供有质量保证的Internet应用服务。随着无线宽带网络技术和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国外已经开始第二代旅客列车宽带Internet应用研究,并着手在高速行进的列车上为旅客提供商业化的Wi-Fi热点服务。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旅客列车Internet应用研究的差距,根据我国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的要求,建议我国进行旅客列车的宽带Internet应用研究。最后基于无线宽带网络和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并结合我国旅客列车Internet应用的特点,提出符合我国铁路国情的旅客列车宽带In-ternet应用技术体系的结构。  相似文献   

16.
防止列车视频声音干扰列车广播的自动静音控制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国铁路上运行的空调旅客列车多数是22B、25G型无同轴电缆连接的主流型客车.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要在各车厢上安装视频播放系统,只能采用各车厢独立播出方式.  相似文献   

17.
对旅客列车提速后装用206G、209T型转向架的客车摆动故障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检修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种基于榕树型拓扑的铁路无线Mesh网络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旅客列车Internet应用的需求日趋强烈,而铁路沿线的无线宽带覆盖是实现旅客列车Internet应用的必要条件,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基于这个研究方向,本文提出榕树型拓扑、多跳无线链、节点失效危险度、破坏因子等概念。设计榕树型拓扑的动态最小生成树算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榕树型拓扑的网络健壮性;然后基于榕树型拓扑设计一种多出口总线的铁路无线Mesh网络结构和多模Mesh节点结构,设计了微蜂窝部署方案和混合频道复用方案,并就其传输延迟和传输带宽进行探讨和分析;最后基于本文提出的方法,对一段300km长的铁路线进行实例部署规划。理论分析和实例部署规划表明,榕树型拓扑具有较低的传输延迟、较高的传输带宽和较强的网络健壮性,符合铁路无线宽带覆盖的要求。另外,榕树型拓扑只要求在铁路沿线部署若干个有线网络出口,且结构调整灵活,具有很好的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中,部分视频采集点采用有线方式进行视频传输,技术难度大、成本高,采用无线通信技术传输视频是很好的解决方案。结合无线通信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视频传输对无线通信的要求,针对典型的铁路视频应用场景,阐述WIFI、3G等无线通信技术在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展望4G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铁路检测设备已经由单项检测发展到多项检测、由静态检测发展到动态检测、由接触式检测发展到非接触式检测,由低速运行状态检测发展到高速运行状态检测。日本的综合检测列车是这种趋势的典型代表,支撑这种发展趋势的核心技术是机器视觉技术。我所承担的铁道部重点课题《非接触式接触线动态检测设备研制》,2005年4月,在福州供电段青州网工区、沙县网工区接触线磨损实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