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镇江港是我国的主要港口之一,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贸易口岸之一。近年来随着政府大力推进港口的铁水联运发展模式,镇江港也参与了铁水联运的发展模式。针对铁路运输能力已成为制约镇江港铁水联运发展的限制因素这一实际情况,在分析镇江港铁水联运发展现状及铁路基础设施、运输组织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铁路运输能力的加强措施。  相似文献   

2.
南京都市圈正在建设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全面开放的高水平经济体制,为铁路集装箱运输全面融入多式联运体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龙潭港区作为南京港重要的大型综合性深水港区、集装箱运输港区和重要的铁路集装箱集散中心,是南京建设长江航运物流中心的重要依托,发展前景与战略地位尤为突出。为探索龙潭港铁路专用线集装箱铁水联运“车船直取”模式可行性,通过对龙潭港集装箱铁水联运的现行作业流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探索优化高效率的铁水联运作业模式,对加速集装箱铁水联运运转、提高作业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家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既能为港口提供高效的集疏运服务支撑、支持港口功能向内陆延伸,又能推动运输结构调整、扩大铁路货运增量。通过阐述联运总量较低、区域发展不均衡和服务客户面窄等长三角铁水联运发展现状,从路港园连通、港站作业能力、路港通道能力瓶颈、联运“仅运未联”和运输安全标准差异等方面,剖析发展制约因素,提出倡导生态物流理念、提升联运基础能力、创新发展经营模式、强化标准推动协同高效、打通联运信息壁垒等长三角铁水联运发展对策,有利于加快推动区域铁水联运快速发展,也有利于铁路扩大运输增量成果。  相似文献   

4.
正3月29日,开往宁波港的81941次铁水联运出口集装箱班列驶出义乌西物流基地,标志着当地向东快速出海运输常态化开行铁水联运班列"满月"。依托铁水联运班列和中欧班列双向发力,铁路助力义乌拓展贸易全球化市场取得新突破。在著名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义乌,出口集装箱班列线路从今天起增至9条,数量居全国首位。截至3月28日,义乌今年通过铁路出口小商品5 712标准箱,同比增长97.6%;外贸出  相似文献   

5.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决胜期,同时是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赶超和跨越时期;国家十分重视综合交通协调发展,大力推行多式联运,提高运输效率。就我国"十三五"期间铁水联运的发展,通过SWOT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从经营、土地政策、投融资、运力支持、规章制度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建立铁水联运价格形成机制,发挥价格的市场调节作用,借助互联网+技术,切实提高铁水联运信息化水平,整合既有各相关各部门信息系统,大力发展铁水集装箱联运战略。  相似文献   

6.
积极参与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加快长江经济带铁水联运发展,是铁路运输企业落实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抓手。为充分发挥铁路在长江综合交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梳理长江航运及铁水联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长江经济带铁水联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提出打造长江经济带四大联运通道、健全铁水联运协调合作机制、推进沿江铁水联运设施建设、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广西梧州市铁水联运的意义、现状进行剖析,并在完善铁水联运协调机制、建设铁水联运基础设施、加大服务机制保障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以推进梧州交通枢纽铁水联运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近年来湖北境内长江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情况作为基础数据,从缓解三峡过闸难题、出台铁水联运发展政策、影响铁水联运发展制约因素、发挥经济和环保优势等方面分析长江湖北段铁水联运发展形势,提出提升长江湖北段铁水联运的对策,即优化铁水联运布局、打破信息孤岛、优化办理流程、获得政策性支持、打造铁水联运平台。  相似文献   

9.
集装箱铁水联运对重庆市经济发展及打造内陆对外开放门户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从重庆铁路枢纽集装箱铁水联运的现状入手,分析铁水联运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有利条件,对如何发展重庆铁路枢纽集装箱铁水联运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议。通过加大铁路港口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建立铁水联运协调机制,搭建物流电子数据交换商务平台,加强铁路和海运集装箱管理,建立铁水联运运价体系,有效压缩铁路集装箱运输时限等,大力发展集装箱铁水联运,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铁水联运是一种便捷高效、节能环保的先进运输组织方式。近年来,国家和江苏省高度重视铁水联运高质量发展,并出台系列政策扶持。泰州市铁水联运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港口水运资源优势明显,应充分利用国家及省内多层面相关系列政策利好,结合自身实际,加快推进铁水联运高质量发展。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泰州铁水联运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铁水联运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以增强泰州市铁水联运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以集装箱铁水联运为代表的多式联运对实现物流业降本增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是推进实施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方式。结合国家“双碳”目标发展要求,在分析梳理国内集装箱铁水联运发展现状基础上,对照国家发展目标及国内外港口群发展,对制约集装箱铁水联运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我国集装箱铁水联运优化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结合《铁水联运技术标准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介绍了铁水联运信息系统逻辑框架设计路线。根据我国铁水联运业务流程,定义了铁水联运电子商务系统、铁水联运营销系统、铁水联运货物运输管理系统、铁水联运办公信息系统等4个主系统及13个子系统,并以铁水联运电子商务系统为例详细说明逻辑框架设计的过程。铁水联运逻辑框架设计,为物理框架设计等后续工作建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崔艳萍  郑平标 《铁道货运》2012,30(10):47-51
针对中国与美国在集装箱铁路运输需求、运输组织模式、场站作业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两国集装箱铁水联运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到有关启示.说明随着经济转型、产业内迁等形势变化,我国集装箱铁水联运必将有长足的发展,因此集装箱运输应成为我国铁路货运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集装箱铁水联运应重视航运公司的作用;我国铁路应加强内陆大型货场为核心的物流园区建设.  相似文献   

14.
赵路 《铁道建筑技术》2013,(2):64-65,71
随着交通部、铁道部集装箱铁水联运示范项目的推进,铁水联运已成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要的运输模式,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注入新动力.江苏省经济有能源、原材料、市场、劳动力四头在外的特点,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较高,稳定的运输系统将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江苏省内河水运发达,铁路网逐步加强,铁路与内河水运构建成铁水联运网,是集装箱铁水联运经验的新运用,将提升铁路与水运对江苏省经济发展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集装箱铁水联运运输单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集装箱铁水联运过程中单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设计纸面全程联运的运单、构建铁水联运信息平台和预想业务实现流程等改进建议。通过采用纸面全程联运运单与电子运单相结合的铁水联运单据体系,既解决了现阶段单据模式的缺点,又避免全采用电子单据的立法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铁路及水路不断加强业务合作,联运业务有了很好的发展,但两大行业的信息系统因开发方式、架构方式的不同,存在着“信息孤岛”现象,已经严重制约了铁水联运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本文主要探讨基于SOA架构铁水联运信息系统的实现方式,满足联运的数据交换需求,提高系统的兼容性和扩展性.结合ESB技术特点,对其在铁水联运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系统的总体架构及部署方案.ESB技术在针对各种部门或领域的整合改革,及新信息系统的建设中有全方位的支持,是理想的信息系统建设技术.  相似文献   

17.
5月10日下午,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盛光祖与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李盛霖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铁水联运发展合作协议》。两部共同推进铁水联运发展,旨在加快转变运输发展方式,优化运输组织结构,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促进节能减排,促进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首个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铁水联运的无轨铁路货场——佛山货运中心三水西货场永泰港场,于2月28日在四会市永泰港码头正式挂牌运营。这是佛山货运中心和肇庆市永泰港务有限公司围绕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响应国家打赢蓝天保卫战号召,大力开展水铁联运的一项创新举措。通过无轨铁路货场,铁路货运部门把集装箱运输服务从铁路货场向港口货物集散地延伸,把铁路空箱提前配置  相似文献   

19.
正4月15日,在宁波穿山港铁路穿山港站,贴有"铁路穿山港站第1箱"标语的集装箱从湖州至宁波舟山港的铁海联运班列上卸下,标志着继北仑港区、镇海港区后,穿山港区成为宁波舟山港第三个具备铁海联运作业能力的港区。  相似文献   

20.
铁水联运作为一种快速、节省的运输方式,给铁路货运作业在港口的发展带来机遇。基于打通铁路和港口数据通道来发展铁水联运的目的,通过采用电子数据交换(EDI)报文处理技术,在行业级、省级到地市级数据平台上进行数据传输和处理,同时结合铁路现有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别从TMIS、货运电子商务系统等中抽取订制了多种数据报文类型,以满足铁路部门和港口的数据需求,最终将铁路平台数据靶向提供给港口终端用户利用,在实现数据交换的基础上促进了铁水联运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