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选择LMS自适应滤波算法,通过调整自适应滤波器的权系数使二次性能指标达最小,根据单个样本方差的负梯度来调节权系数;得到控制输出。针对简化的车辆模型,将空钩控制、广义自适应控制与LMS自适应控制相对比。仿真计算表明,主动悬架系统LMS自适应控制策略不仅计算简单,而且理论上在主动悬架系统中的应用是切实可行的,性能明显优于其它对比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参数自调整模糊控制方法对半主动空气悬架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以某空气悬架大客车1/4车辆模型为仿真对象,设计了参数自调整的模糊控制器,并以随机路面为输入、悬架动行程为约束条件、簧载质量振动加速度和车轮动载荷为评价指标,对模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同时依据仿真模型设计了空气悬架试验台。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当汽车行驶工况变化时,引入参数自调整模糊控制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簧载质量振动加速度和车轮动载荷。  相似文献   

3.
为减少电动静液压(EHA)主动悬架作动器失效对车辆动态特性的影响,设计了一种基于振动状态估计的EHA主动悬架切换控制策略。建立EHA作动器失效模型,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以悬架系统状态变量残差与簧载质量加速度作为复合切换条件,设计了一种EHA主动悬架切换控制策略,并进行了仿真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该切换控制策略在作动器失效后能够进行模式切换,可消除切换紊乱现象,并在短暂时滞后,使EHA主动悬架性能恢复至与正常悬架相近的水平,改善了作动器失效造成的车辆动态特性恶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了减少车辆轮胎动载荷对道路路面的影响,提高车辆的道路友好性,设计了以主动悬架为控制对象的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系统。该系统将模糊控制与常规PID控制有机融合,利用模糊隶属函数实时对PID控制参数进行调节。建立5自由度主动悬架友好路面仿真模型,以C级路面谱为路面输入信号,道路友好性评价指标采用动载荷系数、动态载荷应力因子及95百分位4次幂和力,对主动自适应悬架系统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的主动悬架系统的道路友好性明显优于被动悬架和单一模糊控制的主动悬架;采用模糊PID控制的主动悬架系统可显著降低车辆对路面的动态载荷,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最终达到提高公路设计的质量和安全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悬架板簧动挠度直接测试难以实现的问题,研究基于加速度测试板簧动挠度计算的方法.从理论和测试数据,研究和对比传统积分法、滤波法和频域法,确定优先采用频域法计算位移.同时建立计算结果的评价指标及其限值.将悬架板簧动挠度计算结果应用在汽车悬架几何设计、结构强度、平顺性等方面和评价中,促进各项性能提升.研究形成的一整套技术流程对汽车工程中板簧动挠度的获取具有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规则自调整模糊控制及其在主动悬架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路面 车辆系统的非线性特点,本文提出一种在线可调整的模糊控制算法,其模糊控制规则表可以用解析的方法进行计算。该方法不仅体现了模糊控制算法对非线性系统具有的明显优势,而且利用LMS自适应算法在线调整模糊控制器的修正因子。针对简化的车辆模型,以路面信号作为激励源进行了仿真研究,证明该算法对悬架系统的振动控制具有较好的效果,簧上质量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得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针对被动悬架和半主动悬架在抑制车辆振动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摇臂推杆式电磁主动悬架并试制样机,它具有结构新颖、加工容易和模块化设计等特点。对该悬架系统非线性特性进行分析,得到等效刚度和等效簧下质量等参数的摄动区间。在保证系统鲁棒稳定性的前提下,以车身加速度、悬架动行程、轮胎动位移和主动力最小作为优化目标,设计鲁棒H∞控制器。为降低控制器保守性,将车身质量参数摄动范围分段,优化设计自适应鲁棒H∞控制器,通过静态查表方式离线控制,保证实时性,且无需切换控制器,避免对乘员产生的冲击感。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车辆在非匀速行驶时的悬架相对速度和簧上绝对速度估计,同时减小车载传感器的数量,构造了不考虑车轮动力学、以车轮垂直速度为输入的车辆悬架系统简化模型,设计了一种基于速度自适应轴距预瞄的结合卡尔曼滤波算法估计整车悬架相对速度和簧上绝对速度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在车辆非匀速行驶通过低频正弦路面、减速带、凹坑以及典型随机路面时,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准确估计车辆的悬架相对速度和簧上绝对速度,且速度自适应轴距预瞄的引入减少了传感器的使用数量。  相似文献   

9.
半主动悬架较被动悬架,在乘坐舒适性、操纵稳定性方面均有较大提高,同时与主动悬架相比具有性价比高、耗能小等优点,所以半主动悬架成为近年来汽车底盘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车辆4自由度1/2半主动悬架模型,提出了模糊PID混合控制算法,并基于该算法对半主动悬架进行控制,且对半主动悬架系统的时滞问题做了定量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模糊PID混合控制的半主动悬架在车身加速度、车身俯仰角加速度、前后悬架动挠度、前后轮胎动载荷、前后簧载质量加速度等在时域和频域中均有所改善,且一定量的时滞对该算法亦影响较小。这对半主动悬架控制算法的研究和半主动悬架的开发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接上期)1/4车辆2自由度的主动悬架系统数学模型如图34所示。以上给出的车辆各被动、主动或半主动悬架系统模型均为线性悬架系统的振动模型,悬架和车轮弹簧刚度是定值,悬架的阻尼系数也是常数。然而,事实上车辆悬架中的弹性元件和阻尼元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非线性,并且由于车辆悬架材料的变形老化以及使用环境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使得实际的车辆悬架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不确定系统。主动悬架系统的非线性控制主要由其所采用的控制策略来体现。依据控制策略不同所采用的控制理论也不同。通过对主动悬架系统施加一定的控制规则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