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东启 《驾驶园》2011,(6):26-27
5月的十堰,东风商用车公司悄然迎来一个不平常的日子一东风天龙上市5周年纪念日。5年前的5月18日,东风新一代重卡—东风天龙在这座鄂西北的汽车城隆重发布,东风正式进军大吨位重卡市场。在竞争对手重卡产品风头正劲的2006年,东风天龙亮剑出世,当时就有业内人士预言,东风天龙将改写中国重卡市场竞争格局。果然,在随后的5年,东风天龙以其神奇的魅力红遍中国,至今累计销售突破24万辆。得益于天龙销量的提升,东风重卡今年首次超越对手,市场占有率居行业第一。  相似文献   

2.
《驾驶园》2011,(4):50-50
近日,东风商用车公司公布最新销售统计数据.2月份公司汽车销量24万辆,同比增长17%。东风商用车公司中重卡销售超过18万辆.其中.东风商用车重卡东风天龙系列月销量近八千辆.同比增长28%,东风商用车中卡天锦系列月销售近三千辆,同比增长136%。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7月,东风商用车销售中重卡1万2 582辆,同比增长19.84%。其中,重卡销售1万1 446辆,中卡销售1 136辆;1-7月累计销售中重卡10万9 899辆,同比增长3.47%,完成年度目标比52.84%。据悉,东风商用车已完成东风天龙KX、东风天龙KL、东风天锦KR、东风天龙VL、东风天  相似文献   

4.
据快报统计,2007年,东风商用车公司销售汽车18万8000辆,完成预计任务的112%,达到各主要经营指标要求。其中,东风天龙、东风大力神超过2万3000辆,创造了国内行业同类新品上市首年销量之最,书写了重卡行业史无前例的“东风速度”,标志着东风商用车公司的第1款重卡已成长为中国市场的一线主流重卡,东风继续保持中重卡销量第一的行业地位。  相似文献   

5.
李霞 《时代汽车》2012,(2):98-99
东风商用车公司最新年度报表显示:2011年东风商用车公司中重卡销售超23万辆,市场份额稳步提升,持续稳居国内中重卡行业领先地位,支撑了”东风”品牌中重卡销量全球领先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企业与市场     
《商用汽车》2012,(16):91-95
东风商用车1—7月销售中重卡11.6万辆2012年7月,国内中重卡行业再次下探。据东风商用车公司经营快报显示,该公司7月销售中重卡1.1万辆,1—7月销售11.6万辆,同比降幅低于行业水平,累计市场份额同比增长,在低迷的市场中公司呈现稳健的经营状态。  相似文献   

7.
弹指一挥间,匆匆走过3年。 东风商用车引以骄傲和自豪的战略产品东风天龙,正如2006年5月18日上市时那样。不负众望:“日月经天,龙行天下”。截至2009年11月.东风天龙平台系列产品累计销售超过10万辆,自此,东风重卡入市取得重大胜利,东风商用车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中国卡车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8.
《驾驶园》2008,(6):33-33
东风商用车此次携"全明星"产品参展,阵容十分强大。在室外展场,东风商用车占据了1984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共展出12辆整车和7台发动机。12辆整车包括东风全新的重卡平台——东风天龙、大力神、霸龙以及全新的中卡平台——东风天锦。7台发动机则分别来自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和东风商用车发动机厂。东风天龙、大力神是东风商用车公司2006年推出的新  相似文献   

9.
2013年,预计国内中重卡销量将维持在约90万辆规模。东风商用车公司2013年的销量目标将保持不低于18万辆、市场份额不低于20%。2012年12月16日,东风商用车公司2013年经销商大会暨第一届营销高峰论坛在武汉举行。东风商用车公司将本届年会的主题定为"深化转型创赢未来",其意图十分明显,在卡车市场遭遇寒冬时,东风商用车公司将继续走营销转型的发展路线,并以此为契机,带领广大经销商跑赢未来市场。保持优势,领跑中量卡市场2012年,因国内GDP增长10年来首次跌破8%,而因4万亿元投资对卡车需求的透支持续影响出现运力过剩,国内中重卡降幅将超过2011年。2012年1—11月,全国中重卡总销量为84.2万辆,  相似文献   

10.
<正>8月,国内中重卡市场并未出现回暖,行业持续低谷徘徊。据东风商用车公司经营快报显示:8月,该公司销售中重卡超1.1万辆,前8月累计销售量12万辆,同比降幅低于行业,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位居行业领先地位。在市场减速的环境下,东风商用车公司时刻把握环境变化的内在趋势,创造新的竞争优势。重卡方面,东风商用车公司8月份销售重卡7000余辆,前8月累计销售近9万辆。中卡方面,行业受  相似文献   

11.
借鉴美国自动公路系统(Automated Highway Systems,AHS)技术框架,系统回顾了初级应用、通信技术、绿色能源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不同因素驱动下智能公路的概念演化、技术发展和未来变革。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在AHS的研究基础上延伸和扩展了智能公路的概念和技术框架,提出了未来智能公路系统的演化方向以及包含信息管理层、网络通信层和感应控制层的智能公路体系架构。同时,瞄准当前主流技术和未来科技发展方向,总结了泛在无线通信、高精度定位与导航、车辆队列控制、无线充电、道路智能材料、道路主动安全控制、面向出行即服务的车路信息交互、基于基础设施的智能决策规划等驱动智能公路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研究现状,并基于这8项关键技术的自身发展特点,提出了未来智能公路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建议措施;分析了车路协同一体化、智能平行系统、人工智能、交通信息安全、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将对未来智能公路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系统性地预测了智能公路技术的商业化推广路线以及未来智能公路的应用将进一步降低自动驾驶的技术设备成本,为自动驾驶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稳定和高效的交通环境。研究成果将对当前和未来智能公路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沥青混合料是多级多相颗粒性材料,其复杂的颗粒特征、界面效应和迁移行为决定了离析特性、压实效果与力学响应。为了解析沥青混合料的微细观作用机理,为混合料组成优化设计、施工控制及性能预测提供理论基础,进而提升沥青路面的耐久性,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矿料-沥青体系的研究成果,并将摊铺、压实、服役阶段的沥青混合料分别看作不同状态及迁移自由度的矿料-沥青体系。首先,针对矿料体系的颗粒特性,分析了颗粒几何形态以及尺寸效应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给出了多级矿料复合几何特征表征方法。其次,针对松散态的矿料-沥青体系,梳理了矿料颗粒体系的接触摩擦特性、界面交互作用等细观特征,介绍了沥青混合料的离析行为评价方法,分析了颗粒迁移行为对离析倾向的影响,并讨论了离析形成机理;针对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过程,描述了动态压实特性与颗粒的迁移行为,分析了矿料几何特征、矿料-沥青界面效应对颗粒迁移行为的影响,从内部颗粒迁移角度讨论了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过程;针对压实成型的沥青混合料,介绍了矿料-沥青体系的颗粒迁移行为,并分析了颗粒微迁移特性对沥青混合料力学强度的影响。最后,将运输摊铺过程的松散态、压实过程中的错动态、服役过程中的成型态...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极速增长,兰州城市交通拥堵在时间和空间范围上不断扩张,高峰期主要道路都处于高饱和运行状态,由交通拥堵而直接引发的环境、能耗、安全等诸多问题,也对城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威胁。现通过对现状交通路网的分析与研判,提出按照“内联外拓、快捷优化、系统整合、整体提升”的总体思路、“纵横并重、先纵后横、保通兼畅、交通成网”的总体原则,疏通城区道路网和联通对外瓶颈公路网,加快构建“人便于行、车畅其流、便捷高效”的兰州市道路网,实现城市内外路网合理对接、高效衔接,全面提升道路交通对大兰州都市经济圈、兰白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其研究思路可供同类城市的交通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柱中配箍率和钢纤维掺量对抗震性能的影响,对不同配箍率(0%、0.25%和0.5%)与钢纤维体积掺量(0%、1%和2%)的5根超高性能混凝土足尺柱试件进行了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了配箍率和钢纤维掺量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耗能能力、自复位能力、强度退化性能、刚度退化性能以及弯矩曲率关系的影响规律。基于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构件性能、箍筋应变以及等效侧向约束力的分析,提出钢纤维体积掺量与配箍率的等效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①配箍率对正截面破坏超高性能混凝土柱的延性、耗能能力以及自复位能力均有影响,当配箍率从0%提高到0.5%时,柱试件的延性系数提高15%,耗能能力提高55%,自复位能力提高32%;②钢纤维体积掺量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破坏形态的影响显著,随着钢纤维体积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压碎剥落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延缓了受压钢筋屈曲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柱的延性,当钢纤维体积掺量从0%提高到2%时,柱试件的延性系数提高45%,耗能能力提高142%,自复位能力提高42%;③对于正截面破坏的受压构件而言,采用钢纤维代替箍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于所研究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柱而言,2%的钢纤维体积掺量可等效于0.51%的配箍率。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大断面隧道软弱围岩控制难题及人力施工效率低、安全性差的问题,结合约束混凝土支护研究成果,研发拱架智能安装系列设备、装配式约束混凝土拱架(FCC拱架)及相应的配套装置,形成大断面隧道装配式约束混凝土施工体系。开展FCC拱架机械施工过程力学模拟试验,对拱架机械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及受力进行实时监测,明确拱架机械施工过程力学特性,提出增设肩部节点区抗弯护板的加强措施,进行装配式约束混凝土支护机械化施工现场试验,分别对隧道围岩收敛变形、围岩与初支接触压力、加强后的拱架内力分布特征与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FCC拱架自重及机械施工双重影响下,拱架肩部节点区变形产生突变,发生明显的应力集中,为受力变形关键部位;加强后的FCC拱架现场举升安装过程中未见有明显的变形;现场试验段围岩偏压现象明显;上台阶围岩变形及受力呈现三阶段波动增长,以拱顶及拱肩部位波动最为强烈;拱架受力整体呈现"上大下小"的特点,最大应力值出现在拱顶外侧,其次左拱肩部位;机械化施工能够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及装配化水平,保障施工安全可靠,有效控制大断面隧道围岩变形,可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为落实住建部关于污水系统提质增效、黑臭水体治理等相关文件和指南的要求,针对山区县合流制污水管网排查工作中面临的系统复杂、底数不清的问题,通过对基础资料、现场踏勘、建设维护单位反馈、系统分析、风险预判以及管网的拟改造方案等前期工作的分析和研究,列举了污水管网排查在测量复核、缺陷检测、水质水量分析等三个阶段中,需要重点识别的排查部位,提高了管网排查的工作效率和后期实施提质增效方案措施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17.
强风沙、地震、泥石流等恶劣环境严重威胁列车的安全运行,研究和防治铁路自然灾害、确保列车安全运行、保障运输安全畅通已成为铁路科研的重大任务。为了避免恶劣环境导致列车脱轨和倾覆事故发生,针对恶劣环境下铁路行车安全性问题,综述了不同环境下列车脱轨机理和动力学特性、环境测量系统、调度系统、预警系统、控制系统、试验验证、防灾措施等关键环节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铁路恶劣环境的分类及特点,分析了不同恶劣环境对列车安全运行关键环节的影响,归纳了不同恶劣环境、路况和车型条件下车辆动力学特性及安全性能指标。梳理了复杂恶劣环境下的铁路行车安全控制方法和措施(如实施限速或紧急停车、道岔及受电弓除冰雪装置、挡风墙或风屏障、铁路监测预警与行车指挥系统等),及在实施相应控制方法和措施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如理论分析、数值计算、风洞试验、在线实车试验等)。展望了恶劣环境下铁路列车安全运行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准确掌握冻土区水文、地质、气象等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工程冻土学、陆地水文学、地下水动力学、热力学的基础理论进行温度场数值模拟,并通过典型性试验研究,总结出在季冻土地区进行公路桥涵建设的规律和方法,为在呼伦贝尔及类似冻土地区进行小桥涵施工提供指导,并进一步为在高寒地区公路、铁路桥涵基础、房屋建筑基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已建成多座大型钢塔桥梁,其制作工艺及相关设备的研发及应用已日趋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钢塔具有景观效果良好、现场施工干扰小、工厂化制作等优点,在城市中小跨径桥梁建设中也得到了大量应用。以武汉光谷高新大道桥施工为背景,介绍该项目钢塔结构形式和结构特点,分析钢塔的制作难点,针对外壁板制作、钢塔节段制作、钢塔与横梁段固结、节段整体预拼装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解决了钢塔线形、节段匹配等精度控制难题,有效保证了钢塔的制造和安装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断层破碎带处隧道沿纵向的变形和受力特征,首先基于筒仓理论和地层应力分布特征,考虑断层破碎带的几何特征和围岩特性,建立了断层破碎带内隧道纵向荷载简化计算模型,并利用应力传递原理进行了求解;其次将隧道简化为破碎带纵向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地基梁,利用有限差分理论计算了破碎带纵向荷载作用下的隧道变形和受力特征。开展了相应的数值模拟和室内模型试验,结合试验数据和数值计算结果对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埋深、破碎带宽度和倾角变化对隧道纵向变形和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埋深越大,破碎带内纵向荷载越大,但纵向荷载的增长速率越小,隧道在上下盘与破碎带交界面附近的剪力和弯矩差值越小;②破碎带宽度越大,纵向荷载整体越大,隧道在上下盘与破碎带交界面附近的剪力和弯矩差值越大,最大变形位置越接近于下盘和破碎带交界面;③破碎带倾角越大,纵向荷载越接近于均布,上下盘和破碎带交界面附近变形和受力越趋于对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