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ATC系统中采用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城市轨道交通ATC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利用基于OFDM的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在接触网上实现信息传输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快速移动环境下的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信道估计及导频设计进行了研究。基于时变信道的线性分段模型假设,通过研究分析得出,频域信道矩阵在大子载波数下可近似为带状矩阵,且对角线元素的左右两边可近似为相反数,基于此特点提出一种新的导频簇图案,以消除子载波间干扰。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导频图案能够在大子载波数和高多普勒频移的环境下,获取比传统方案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由于地铁隧道环境的特殊性,存在密集的反射和散射路径,而且列车的运动带来了信号的频移:通过实测数据,分析了地铁信道中的无线电波损耗,小尺度多径传播以及地铁隧道宽带信道统计模型,提出将频域均衡技术应用于地铁信道中,通过循环前缀的运用,频域均衡技术能够有效地抵抗多径带来的码间干扰,而且单载波技术对于多普勒频移敏感程度低于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仿真结果表明单载波频域均衡技术能够显著地提升地铁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环境下产生的多普勒扩展现象表现为等效信道随时间变化。其破坏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的正交性并产生严重的子载波间干扰(ICI)。基于基扩展模型(BEM)的信道估计方法将时变信道估计转化为对基函数系数的估计,并通过导频信号进行系数估计。在高速移动环境下,严重的ICI干扰会导致基函数系数估计误差增大并造成性能恶化。该文在分析ICI功率分布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频域组导频分布的时变信道估计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在高速铁路中,相比较基于梳状导频的传统BEM信道估计算法,该文提出的方法能有效减小ICI,提高时变信道估计算法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4G移动通信技术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第4代移动通信(4G)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实现4G移动通信需要解决的多项关键技术。包括正交频分复用OFDM多载波传输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智能天线技术、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IMO)、IP网络技术。  相似文献   

6.
基于子载波采用高阶差分幅度相移键控(MDAPSK)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针对其独特的数据帧结构,提出并定义了OFDM系统的几种差分调制方案,仿真了不同信道环境下各种方案的误码性能。仿真结果表明,针对时间选择性和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衰落程度的不同,在满足一定的时间相关性和(或)频率相关性的条件下,采用相应的时域和(或)频域差分调制方案,可以保证MDAPSK—OFDM系统的误比特率(BER)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设计了一种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的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利用OFDM信号的宏分集改善铁路移动通信的传输性能。以同步网中采用时分信道的情况为例,给出几种可能的切换信道分配方案,将GSM-R等系统中影响通信可靠性的越区硬切换中断问题转化为"数据提取及完整性检查",并讨论了采用现有OFDM通信特制构建该系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铁路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也面临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基于现代通信技术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是铁路信号未来的发展方向。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一种无线环境下的高速传输技术,对无线高速列车控制信息传输中由多径传播引起的衰落有很强的抵抗能力,提出了OFDM技术在无线铁路列车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框架。  相似文献   

9.
基于铁路无人机通信云计算卸载方案的主要特点是配置一个移动无人机,并向铁路移动设备提供计算卸载服务。计算卸载包含无人机与移动用户之间的上行传输与下行传输,关于卸载的实施方案有两种,分别是基于正交与非正交频分复用。解决在时延与能耗限制条件下,同时优化无人机飞行路径与上行,下行传输,本地计算数据分配等问题。通过仿真结果证实,相比于未经优化的无人机通信计算卸载飞行方案,完全优化之后,无人机能量损耗有很大降低。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讨论了现代光通信系统中关键技术,特别是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主要针对光纤通信系统中不同的干扰与损伤效应以及先进的DSP信号调制与补偿方法进行分析讨论;介绍了一种用于光纤通信系统的新型DSP调制技术——正交啁啾复用(OCDM)技术。由于OCDM具有优良的抗干扰能力并可以有效地利用简单的单抽头频域均衡器,相比于其他系统,基于OCDM的光纤通信系统表现出优良的传输性能并保持类似的系统复杂度。文章展示了该OCDM技术分别应用在基于相干光系统的长距传输与基于光强调制直接检测系统的短距传输的研究进展,以及在相应条件下与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的实验对比。  相似文献   

11.
介绍一种基于DMR数字集群通信技术的铁路公安数字无线通信系统,重点介绍系统构成、系统功能、频率配置、越区切换机制以及车载台配置等关键技术。系统所采用的DMR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频谱利用率,节约频率资源,同时其很强的抗信号衰落能力能够实现高质量的远距离通信。本系统可以满足铁路公安高质量语音通信需求外,还支持数据传输,具有强大的数据通信功能,有助于推动铁路公安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在地铁建设早期,排水控制技术不成熟,尽管经过技术改进,采用了浮球式液位控制器和压力传感器等控制手段,但这两种技术故障率高、稳定性差,无法实现远程线性传输,效果均不甚理想,而超声波控制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为推广应用此技术,此文简要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并通过试验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非接触式测温技术存在的测温效率低、测温数据不准、漏检率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像检测、人员跟踪、红外热成像等多技术融合的大流量智能测温系统。该系统通过人像检测技术获取人脸信息;通过人员跟踪技术连续跟踪人体并准确定位人脸及额头位置;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获取人脸温度,将测温数据与人脸信息关联,实现精准测温。  相似文献   

14.
通过介绍超长混凝土无缝施工技术及其施工方法,并进行了补偿收缩混凝土板抗裂缝验算,证明该技术在地铁车站施工中具备可行性。贵阳火车北站地铁车站主体结构采用超长混凝土无缝施工技术,实践表明超长混凝土无缝施工技术可以有效防止混凝土结构的开裂,具有施工周期短,模板利用率高,结构自防水性强,施工成本低等优点,能保证结构工程质量,具有较强的工程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分析以往乘客信息系统结构,结合工业以太网技术及其网络控制和多媒体传输技术在轨道交通车辆乘客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提出基于以太网技术的乘客信息系统的信息控制和传输框架,改善以往乘客信息系统构架复杂、系统资源利用不充分以及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差等问题;拓展系统与不同类型信息的接口,以满足系统多元化信息的需求,提高系统数据传输的效率,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6.
依托铁道部重点课题《京沪GSM-R相关技术研究——京沪高速铁路承载CTCS-3级列控业务的GSM-R网络服务质量指标评估体系研究》,针对GSM-R网络用户数据帧传送时延指标展开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实验室测试和现场测试,得出不同应用速率、不同数据长度、不同模块下指标的取值,为GSM-R网络应用速率的选择提供依据,并基于对取值的分析,评估当前的测试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列车轮辋探伤仪为例,简要介绍超声相控阵技术的原理、特点以及其优势,即:对工件的检测更具针对性,可以明显地提高缺陷检出率及检测速度.同时展望该技术在无损检测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在铁路系统中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对通信系统装备的抗干扰能力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必须研究有效的抗干扰技术以对付日益严重的干扰威胁。在粒子群算法中采用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的理论,将量子离散粒子群算法应用于多用户检测技术。在铁路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提高铁路信道质量,降低数据通信误码率,解决列车与调度指挥中心之间的高数据通信中误码率高的问题,并且在抗多址干扰能力明显优于传统检测器。  相似文献   

19.
研究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技术在铁路行业的应用,使铁路信息网络具有全面感知、主动预警的能力是当前铁路网络安全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为此,需要解决目前由于无法及时监测和感知信息网络中所存在的安全风险而导致的应用系统发展受限问题;解决传统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由于实际网络环境中数据处理量巨大、业务复杂、层次套叠所导致的误报警率高、易遗漏报警等问题。以大数据高速存取为基础,利用人工智能和并行处理等技术优化感知预测算法,提出适于铁路行业应用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解决方案,并在测试环境中进行测试验证。结果表明:在具有高通量、复杂化特点的铁路信息网络环境中,该解决方案对潜在安全风险的感知和发现能力优于传统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满足铁路信息网络高通量、高实时性响应要求,有效地降低误报警率,提升了报警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人脸识别系统在铁路车站安检区域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和人脸识别系统在铁路车站安检区域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针对火车站存在人流密度大、治安难度大、安检时间短和光线环境复杂等较为特殊的行业应用特点,提出一种应用于铁路车站的人脸识别系统解决方案,并在京沪高速铁路试点.该系统具有响应时间短、人脸采集率高和比对识别速度快等特点,在提高人脸识别率的同时降低误识率和漏识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