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此文分析“MITSUI-MANB&WD.E8L42MC”型主柴油机排温偏低故障机理,指出燃油喷射系统喷油泵油阀精密偶件制造精度低,燃油输送系统管系清洗、总装工艺不规范,从而导致喷油泵吸油阀“烧蚀”,是故障的直接原因,以引起船舶轮机制造和管理业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万鹏  章建峰  鲍陈磊 《船舶工程》2015,37(S1):173-175
本文分析了不平衡电网电压条件下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的控制策略,研究了基于功率平衡的控制策略,以消除直流电压二次谐波。船舶电网不平衡时,线路阻抗的功率不平衡,当电网不平衡功率完全被线路阻抗吸收时,整流器桥侧的功率则恒定平衡,这给消除直流电压二次谐波带来便利。本文最后进行了仿真及原理样机验证,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不平衡电网电压条件下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的控制策略,研究了基于功率平衡的控制策略,以消除直流电压二次谐波。船舶电网不平衡时,线路阻抗的功率不平衡,当电网不平衡功率完全被线路阻抗吸收时,整流器桥侧的功率则恒定平衡,这给消除直流电压二次谐波带来便利。最后进行了仿真及原理样机验证,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4.
船舶主机单缸排温低而引起主机无法加速,在更换了油头、高压油泵的吸油阀及穿刺阀、柱塞偶件、排气阀后还未能将故障排除,后再通过对主机各缸的排温、爆压、压缩压等测量,确定了故障出现在燃油系统,随后对燃油系统各可能产生问题的部件分别与其它各缸调换后(多路调换法),确定故障是备用的吸油阀不良导致主机排温低。  相似文献   

5.
徐文江 《中国造船》2003,44(Z1):235-238
一种新型泄油阀是IPM事业部开发的一项专利产品,专利号为03200122.3,它是在原泄油阀的基础上,经过改进,使泄油阀的打开方式不仅可以向下砸,而且也可以通过钢丝作业向上震击打开泄油阀.这种改进解决了以往SZ36-1稠油油井泄油阀难以砸开的问题.在作业过程中可以减少那些不利于油层保护作业程序,节约作业时间.改进后,对于井流体较稀的油井,可以采取原来的方式(投棒或利用钢丝作业)向下砸开泄油阀,对于稠油油井,可以利用钢丝作业工具打捞住后向上震击.改进后的泄油阀,制作工艺简单,不会减少泄油阀的过油面积,不会对油井产量有任何影响,提高了对油层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基于某船用四冲程柴油机的电控化改造,利用AMESim及AVL_FIRE软件建立电控组合泵单缸燃油喷射系统模型和缸内高压循环模型。采用一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燃油喷射系统参数进行优化匹配和显著性检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优化结果与油束夹角进行匹配优化。结果表明:初优化得到的三组参数组合都满足设计压力为105 MPa的要求;再优化得到的8个×0.26 mm-15.0 mm-0.46 mm/(°)-900 mm-150°(喷孔数×孔径-柱塞直径-凸轮型线速度-油管长度-油管直径-油束夹角)参数组合下的油耗率最低为0.191 0 kg/(kW·h);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的油耗率预测模型可准确预测油耗率,使研究周期大大缩短。  相似文献   

7.
一种空气雾化喷嘴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国保  曾子元  邓斌 《舰船电子工程》2011,31(5):128-130,136
全面考虑了液滴的破碎、碰撞以及液相与气相的耦合作用,建立了二次射流空气雾化喷嘴喷射雾化模型,以水模拟航空煤油,空气作为雾化工质气体,采用相应的算法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得到了二次射流空气雾化喷嘴雾化效果较普通空气雾化喷嘴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以船舶常用的6S35MC和6L32柴油机为例,介绍二者燃油喷射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总结各部件的特点。6S35MC柴油机采用的是鸡心凸轮,带停车阀和吸油阀的喷油泵,由燃油循环冷却的喷油器,从而可实现停车不换油,但各部件构成略复杂;6L32柴油机采用普通凸轮,带停车汽缸和出油阀的喷油泵,由淡水循环冷却的喷油器,停车需要换油,但各部件构成略简单。最后,提出二者在操作和管理中的不同措施,供轮机管理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参数优化匹配对NOx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某船用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电控化改造,利用AMESim和AVL_FIRE仿真软件分别建立燃油喷射系统仿真模型与柴油机缸内燃烧模型,采用一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燃油喷射系统参数进行优化,再运用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将优化结果与喷油提前角(16°CA~24°CA)匹配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初步优化得到的三组参数组合匹配下的喷油压力均高于105 MPa,经过再次优化的8×0.26 mm-15.0 mm-0.46 mm/°CA-900 mm-20.02°CA(喷孔数×孔径—柱塞直径—凸轮型线速度—油管长度—喷油提前角)参数组合下NO_X排放量最低,生成的NO_X质量分数为0.089 6‰;通过回归分析建立NO_X排放量数学预测模型精确度较高,测量最优点(以NO_X排放量为优化目标)误差低于3%,可以用于参数优化匹配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文章提出了一种消除船舶电力系统中变压器空载合闸过程产生励磁涌流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在变压器二次侧接入小容量的电压源逆变器,通过锁相环调节逆变器输出电压,使变压器一次侧绕组输出电压与电网电压的频率、幅值和相位同步,经过预充磁与预同步之后,再使变压器合闸消除励磁涌流。仿真和试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消除励磁涌流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减小弹丸的底部阻力乃是增大其射程的一种可靠途径。弹丸的底阻与弹底压力直接相关。减小底阻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在弹尾部安装固体推进剂气体发生器,向弹底区域喷射燃气。所喷射的燃气可有多种散射方式。可以采用中心喷射,也可以采用边缘喷射,或兼而采用两种喷射方式。本报告着重研究中心喷射或边缘喷射的作用及其对弹底阻力的影响。文中讨论了亚音速喷射,也研究了喷射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造成船用燃油炉灶熄火的主要原因,认为点火过程控制、调节火力操作不当,烟囱排烟不畅是造成熄火的二大主因。操作不当可通过培训来解决;对排烟不畅,提出船用燃油炉灶采用喷射排烟技术,利用供给燃油炉灶的压缩空气分出一路作为喷射气源,可同时完成排烟和稀释降温的双重作用,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介绍柴油机燃油喷射测试系统的软、硬件组成及功能,采用该系统对6L16/24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特性进行了测量分析,对比分析不同工况下燃油喷射系统的性能,表明燃油喷射测试系统满足测量精度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4.
浅谈柴油机智能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柴油机面临着继高压喷射、增压技术采用后的又一次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15.
双燃料柴油机采用柴油微引燃天然气的RCCI(reactivity controlled compression ignition,RCCI)燃烧方式能够优化排放和经济性能.本文研究微引燃柴油采用3次喷射的方式,即预喷、主喷和尾喷分别控制预喷、主喷和尾喷的喷射始点时刻,通过仿真实验的方法研究其对柴油机缸内压力、温度、放热...  相似文献   

16.
王华定 《中国水运》2007,7(3):74-76
本文分析比较了目前国内外的两种过氧化氢喷射系统的优缺点,自行设计了一套过氧化氢喷射系统,并通过实验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该套喷射系统喷射量在较大脉宽区域内喷量与脉宽呈一次线性关系,而在小脉宽区域内呈一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7.
水力喷射式挖沟机进行海底管道挖沟时,处于挖沟机不同位置、不同朝向的喷嘴功能不同,影响挖沟效率的主要是喷射臂向前喷射的喷嘴和两臂相向喷射的喷嘴;不同地质情况下,喷嘴选型的不同对射流破土的影响不同;布置喷嘴时,相邻喷嘴的间距会影响射流是否发生干涉、射流破土覆盖范围等。因此,合理选型和布置喷嘴,对于提高挖沟机的工作效率十分必要。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实验等对不同地质情况下的主喷射臂向前喷射和相向喷射的喷嘴选型和布置进行分析,形成喷嘴选型建议。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等方法,揭示相邻喷嘴射流的喷射和破土的干扰问题及最大间距。  相似文献   

18.
船舶喷射推进技术发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船舶喷射推进与传统的螺旋桨推进相比具有诸多优点,因而在一些高速、高性能舰船、潜艇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介绍了国内外船舶喷射推进技术的研究发展情况,分析了泵压喷水推进和水冲压喷射推进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以及新型喷射推进技术的研究概况,通过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喷射推进技术的研究进展,指出新型喷射推进技术是今后舰船推进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李玉林 《上海造船》2009,(2):17-19,29
介绍并分析了在RTA和RT-flex柴油机上采用的一种全新的电子控制的脉冲气缸润滑油系统(PLS)。它通过对气缸壁润滑油分布的改进和充分灵活、精确定时的润滑油喷射,较原有的气缸润滑油蓄压器系统可减少气缸润滑油消耗37%,同时保持了活塞运转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柴油机排气温度过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表明,柴油发动机排气温度过高柴油机超负荷工作、喷油嘴出现二次喷射和滴油、喷油太迟、增压器出现问题等都会造成,结合实际提出解决措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