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了解新型双层空调客车内卫生学状况,对行驶中的硬座和软座车厢的上、下层进行了卫生学调查。每层设前、中、后3点,司机室设1点。结果显示:两类车厢及司机室内微小气候指标中湿度、硬座车厢空气中CO2平均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软座车厢空气中CO2平均浓度叶未超标,但样品达标率人氏于硬座车厢,上层车厢的噪声强度高于下层车厢,并超标,硬座车厢噪声高于座车厢。  相似文献   

2.
基于铁路空调车厢CO2浓度与所测新风量数值呈相关性,推导出的新风量数值可估算车厢新风供给状况,使新风量分析仪对旅客车厢新风量进行监测成为可能。该方法简便、快速,易于操作,能够即时了解旅客运输高峰期车厢中旅客实际获得的新风量,为相关部门监测评价旅客列车空气质量、调整通风量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近年来放行性精神障碍高发病率的98/97次旅客列车硬座车厢空气污染状况的调研及乌局有关资料总结,提出了改善冬季长途旅客列车硬座车厢空气质量的净化措施,概述了净化措施的原理及主要内容。该方案的实施可有效地改善由于旅客列车硬座车厢在冬季尤其是春季期间车窗关闭,严重超员所造成的车厢空气质量恶化。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近年来旅行性精神障碍高发病率的98/97次旅客列车硬座车厢空气污染状况的调研及乌局有关资料总结,提出了改善冬季长途旅客列车硬座车厢空气质量的净化措施,概述了净化措施的原理及主要内容。该方案的实施可有效地改善由于旅客列车硬座车厢在冬季尤其是春运期间车窗关闭,严重超员所造成的车厢空气质量恶化。  相似文献   

5.
地铁列车客室空气质量已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依据相关标准,分析了列车客室内空气污染因子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降低与防治污染因子的措施。其中,挥发性有机物、苯系物、CO、SO2的浓度较低,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对人群健康的危害不大;氨、细菌总数、可吸入颗粒物、CO2等指标部分超标,需加强管理;CO2和氨在人员密集的车厢内浓度超标,可采用加强通风或增加空气净化设备的措施以改进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旅客空调列车空气质量卫生状况。方法对某站始发的旅客空调列车随机抽样8个车底,在列车始发前与运行后1h对其车厢进行空气质量现场快速检测,检测项目为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照度、噪声、CO、CO2、可吸入颗粒、空气细菌总数。结果列车始发前可吸入颗粒、空气细菌总数合格率均96.88%,其余检测项目合格率均为100.00%;列车运行后1h CO2、空气细菌总数合格率均为84.38%,可吸入颗粒合格率为96.88%,其余检测项目合格率均为100.00%。结论旅客上车列车运行后车厢内的CO2浓度、空气细菌总数增高,应加强新风量的补充并定期清洗空调送风口以提高车厢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7.
按照铁道部开行“绿色列车”要求,乌鲁木齐铁路局对其管内6对旅客列车车厢内部空气质量和微小气候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采用空气质量综合评价指数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评价。调查结果表明,特快空调列车车厢内部空气质量和微小气候均符合国家标准;普通空调列车和旧车型车厢内部的温度、细菌总数等部分指标超过国家标准。根据旅客季节性和阶段性变化情况,控制列车空调机组风机风量,可有效改善车厢内部空气质量,降低能耗;夏季将空调列车车厢内部温度提高1℃,使其保持在25~27℃,可提高旅客满意度21%,降低油耗5.4%,并减少CO2、NOX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空调列车硬座车厢内污染物扩散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检测手段很难从整体上了解列车车厢内污染物分布情况。本文以空调列车硬座车厢为研究对象,采用κ-ε湍流模型和组分输运模型,对车厢内污染物CO2的扩散情况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的条缝通风模式下,车厢内在地板上方110 cm到170 cm的高度范围内,CO2质量分数基本上都超标,除了座椅间通道,整体上处于客车空调设计规范TB1951-87的上限1.7倍左右;靠近座椅间通道的两列乘客区受送风气流旋涡的影响,在110 cm的高度上,CO2浓度沿车厢长度方向呈脉动状分布;在靠近车窗的乘客区,由于上升气流的带动,乘客头部高度上的CO2浓度低于车厢中上部的浓度;在同一高度上,车厢中部CO2浓度高于端部的浓度;双人座位乘客区的CO2浓度低于同排相同高度上三人座位乘客区的浓度。研究结果可为空调列车硬座车厢内污染物的检测测点设置和气流组织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全路空调旅客列车的车厢空气质量。方法参照相关卫生标准,采取统一的监测方法。结果空调旅客列车车厢内CO2、可吸入颗粒物、细菌等指标均存在超标的问题。且这些指标随上座率的增加,合格率降低。结论旅客列车车厢空气质量应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暑运期间全路不同类型旅客列车空气质量状况。方法参照相关卫生标准和规定,采取统一的动态监测方案。结果各监测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情况,空调旅客列车以CO2超标最严重,且车厢内CO2的监测值与超员人数呈现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389,F=125.59,P<0.01)。结论暑运高峰期空调列车的空气质量值得关注,应进行相应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国动车组运行过程中司机室和车厢环境中电磁场强以及空气质量品质状况。方法现场测试高速动车组司机室和车厢环境卫生学状况,并与既有线空调客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速动车组与既有线动车组司机室和车厢空气内物理与化学卫生学指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结论高速动车组司机室和车厢环境各项理化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与既有旅客空调客车比较,动车组运行时车厢及司机室内环境空气质量品质优于普通旅客列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5K型全列空调客车内环境进行卫生学研究,为今后全列空调客车的技术改造和管理提供卫生学依据。方法: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对国产25K型全列空调客车车厢内微小气候、物理因素、空气质量进行检测,测得数据采用PEM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25K型全列空调客车内微小气候、人工照明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但风速低,新风量不能完全满足空调车通风技术指标;噪声强度、环境振动受路况影响。车厢内空气质量较25G型全列空调客车差,对目前25K型国产空调客车在通风换气以及日常卫生管理、维护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在空调车内安装负离子发生器,改善车厢内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阐明旅客列车的卫生质量 ,对分局管内的 8个不同种类车底进行了卫生监测 ,取用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活动速度和清洁度、噪声、照度 6项指标 ,对列车卫生质量进行衡量和评价 ,结论如下 :(1)由于近几年优质列车车体数量增加 ,服务质量提高 ,车厢内总体卫生质量良好。从监测数据表明 ,车厢内温度、湿度、风速可达到国家卫生标准 ,噪声达标率较高。(2 )空气中CO2 、CO含量较高 ,分别超出国标 46 9%、2 8 1%,照度不符标率为 75 %。虽然车厢内微小气候给人以舒适感 ,然而空气中CO2 、CO含量较高 ,这与冬季车厢内窗户密闭 ,通风器出入…  相似文献   

14.
25K型全列空调列车新风量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面对客运市场的激烈竞争 ,铁路运输部门投入了大量新型空调客车参与运营 ,而空调旅客列车内的环境应达到温度适宜、空气清洁的卫生要求。我们对成都铁路局所属的国产 2 5K型全列空调客车编组的T88 87次特快列车车厢内新风量进行了研究。在 2 0 0 1年春季 (4月 2 3日~ 4月 2 7日 )、夏季(7月 31日~ 8月 4日 )各取 1组列车 ,在列车的前、中、后部分别选择硬座、软卧、硬卧车厢各 1辆车厢内设置监测点。列车运行中每隔 4h采样和测定 1次 ,在规定的时间和区段测定。用密闭车厢内空气中的CO2 含量与新风…  相似文献   

15.
紫外C空气消毒器对25K型旅客列车空气消毒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某紫外C空气消毒器对 2 5K型空调旅客列车空气的消毒效果和使用时车厢内的紫外线辐射强度 ,在旅客列车的运行和非运行状态开启消毒器作用不同时间 ,进行采样。结果 :在列车非运行状态 ,开启消毒器 12 0min后 ,空气中自然菌的消亡率为 93 75 % ;在运行状态 ,开启消毒器 12 0min后 3次试验空气中的自然菌的消亡率分别为 91 30 %、91 0 4 %、90 5 7%。在列车运行和非运行状态 ,实验车厢与对照车厢的消亡率经统计分析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车厢内的紫外线平均辐射强度 2 5 4nm波长 <0 0 1μW cm2 。在旅客列车上使用该紫外C空气消毒器作用 12 0min可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 ,且紫外辐射强度很低 ,对人体安全无害 ,对改善车厢内的空气质量起到良好的作用 ,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铁道部部颁《旅客列车卫生监督管理规程》规定,客车内部空气中细菌总数冬季不得超过6000个/m~3、夏季不宜超过4500个/m~3,CO浓度不得超过0.15%,CO浓度不得超过10mg/m~3。为了解辖内旅客列车空气质量是否符合部颁要求,并为改善提供依据,我们于1989年列377次快车和477次慢车进行了空气质量调查,结果如下。一、377次快车((表1)  相似文献   

17.
于冬、夏季对吸烟、不吸烟铁路旅客列车车厢空气质量分别连续调查了三个往返。结果表明车厢空气质量欠佳,除多数B(a)P外,IP、CO、CO_2大部或全部超标。不吸烟列车空气质量冬、夏均优于吸烟列车和“混合列”的两种车厢。吸烟是车厢空气的重要污染源。开展不吸烟列车势在必行。BaP、IP、CO是评价吸烟污染的有效指标。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越来越成为环境与健康的重要课题。吸烟排出的烟雾是室内污染的主要因素。旅客列车车厢是一种特殊的室内环境。为掌握我国定型旅客车厢空气污染与吸烟的关系,以便为开展不吸烟列车和制订车厢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85~1986年在吉林一大连的301/2次、吉林一长春的95/6次旅客快车上进行了有关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选取北京7条地铁线路,在冬、夏季测试其车厢内的温度、相对湿度,以及CO_2和颗粒物浓度,并用统计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GB/T 18883—2002、GB3095—2012和GB 9673—1996相比,除了夏季车厢内相对湿度满足标准外,温度以及CO_2和颗粒物浓度均不同程度超标,超标率在9.5%~82.7%之间;温度和相对湿度在线路间和季节性的差异显著,颗粒物浓度在线路间的差异显著,而CO_2浓度无线路间和季节性差异;温度、相对湿度,以及CO_2和颗粒物浓度均与客运量显著正相关。因此,北京市地铁车厢内空气品质较差,夏季车厢内空气品质优于冬季。客流量是影响地铁车厢内空气品质的重要因素,且室外空气污染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车厢内颗粒物的浓度。此外,地铁建成与投入使用时间长短以及屏蔽门系统等因素也会影响车厢内的空气品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秦岭隧道内空气质量及环境存在的有害因素,为防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区段现场监测及采样分析,分别测定空气中CO2、CO、SO2、NO2和O3浓度,粉尘浓度、游离SiO2含量及分散度,γ射线,列车通过时和无列车通过时隧道内噪声。结果隧道内存在CO、粉尘浓度、噪声强度和旅客列车菌落超过国家标准等有害因素。对策为相应单位提出了一系列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减少新造车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提高车厢内空气环境质量为目标,采集了各种条件下车厢内的空气试样,通过分析测试,查明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发生源,针对甲苯等的产生开展了研究。文章介绍使用低VOC粘接剂,可以大幅度降低新车内的VOC质量浓度,从而改善车厢内的空气质量,提高客服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