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施工过程中养护不到位、钢模拆除不及时、钢筋保护层较厚以及预应力张拉不足等综合因素,某新建预应力鱼腹式连续箱梁出现了较多L形裂缝,部分形成U形裂缝等病害。分析了该桥裂缝产生的原因,并采取了粘贴钢板、原预应力钢束补张拉及施加体外预应力进行加固。通过加固设计分析、加固前后荷载试验以及长期监控,验证了该加固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重力式U形桥台是目前公路桥梁中较常见的一种下部结构形式,它由基础、台身和台帽3部分组成。文中针对湖南省内几条高速公路和省道的U形桥台典型病害现状,分析了病害成因,提出了处理措施,并给出新建桥梁采用U形桥台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3.
谭晓琦 《公路》2008,(1):114-117
桥台在汽车荷载及台后土压力的作用下,前墙出现竖向贯通裂缝,为了解决通车条件下高填土桥台的加固问题,采用预应力对穿锚索和台后注浆方法对桥台进行加固,通过对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静载试验等,证明所采用的加固设计方法可行,加固效果良好,加固施工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4.
某预应力混凝土拱式梁桥在交工阶段即出现肋板竖向裂缝,且运营过程中裂缝明显发展。对该桥进行有限元仿真计算分析,研究其箱梁横向受力特性,分析其在车辆荷载及温度梯度作用下的应力分布特征,为同类桥梁的设计和维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桥台在施工过程中受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等作用下的开裂原因,并讨论台身横向防裂钢筋、桩基刚度、承台与台身混凝土龄期差、台身后浇带的设置等因素对桥台受力性能的影响,利用Midas/FEA对桥台进行非线性计算,探究出了台身的开裂机理,并得到各因素的影响,最后给出防治建议。主要结论为:台身裂缝的原因为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作用下,承台与台身的变形受桩基约束,台身在桩基上方产生裂缝并竖向向上发展;配筋率相同时,台身横向防裂钢筋宜采用"细而密"的布置方式;满足承载力要求时,适当减小桩径可减小裂缝宽度;台身后浇带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减小了裂缝宽度;可不考虑承台与台身混凝土龄期差对裂缝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中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某6孔大悬臂预应力连续箱梁桥模型,以分析该桥腹板、顶底板及翼板出现裂缝的原因。通过对不同工况下受力情况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腹板出现裂缝主要原因为竖向预应力的损失较大,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剪切拉应力;底板及翼板出现裂缝主要原因为在钢束及横向预应力作用下,箱梁底板中部和翼缘板下缘出现较大主拉应力。因此,可在裂缝产生区域采用"主动加固+被动加固"的措施,主动加固采用增设体外预应力束,被动加固采用在腹板处粘贴钢板及碳纤维布的加固法,顶底板采用碳纤维布加固法,翼板处采用裂缝修补胶封闭法。  相似文献   

7.
依据相似准则,对重力式斜交U型高桥台模型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破坏进行了试验研究。总结了桥台在土压力和外荷载作用下,加固前后及采用不同加固方案的变形和破坏特征。  相似文献   

8.
开展4根加固梁和4根对比梁的静载破坏试验,分析U形箍筋加固梁在固定剪跨比、不同箍筋锈蚀率情况下的受剪性能。结果表明,U形箍筋抗剪加固RC梁对承载力的提升效果较好,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平均提高幅度分别为16%和27%左右;随锈蚀率的增大,梁内箍筋和加固箍筋参与抗剪和屈服的时间提前;加固梁的梁内箍筋应变发展速度均小于对比梁;U形箍筋加固可有效限制梁斜裂缝的发展和延伸,提高梁的最大挠度,优化梁的刚度和延性。  相似文献   

9.
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梁桥的主梁连接板在运营过程中易产生开裂病害,为修复桥面板的裂缝,改善桥梁受力,提出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薄层加固法(在桥面板底部浇筑1层UHPC,与原结构整体受力),以沪嘉高速公路蕰藻浜大桥加固项目为背景,论述该方法在该桥加固中的应用。为检验加固效果,采用ANSYS建立甲式桥面板(槽形主梁连接板)的局部有限元模型进行应力分析,并通过荷载试验分析甲式桥面板加固前、后的受力及变形。通过理论和试验分析可知:加固后,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甲式桥面板的横向应力降至0.5 MPa以下,UHPC层拉应力为2.5MPa;甲式桥面板的横向应变降低了约65%,竖向挠度降低了约60%;UHPC层的应力实测值与有限元理论值基本一致。说明UHPC薄层加固法可有效改善桥面板受力,提高桥面板的刚度,减小桥面板的挠度。  相似文献   

10.
预应力锚索技术已在新建公路边坡开挖时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加固支挡结构且要同时保证其上方交通不中断条件下的应用研究极少见诸报道。以某互通匝道重力式挡墙加固工程为例,详细阐明了预应力锚索对重力式挡墙的加固机理,分析了挡墙的破坏模式,合理确定了锚索锚头的水平向、竖向间距,从而既保证锚固段端部不出现贯通的塑性区,又使锚索对挡墙的锚固力平均分布于挡墙体,能遏制挡墙的基底滑移和墙面开裂。采用了套管施工工艺,保证在预应力锚索成孔穿越墙背回填土层时,土层不塌陷,不影响成孔,进而确保墙顶车辆的正常通行。工程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靠,可据此对类似条件下的加固工程进行计算分析,尤其为加固工程的快速施工、保证通行的技术决策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针对重庆境内某山区简支梁桥U型重力式桥台出现裂缝,通过调查分析,确定裂缝产生机制,并针对机制,采用有压注浆加固地基和预应力、自进式锚杆、钢筋混凝土竖梁结合的方案加固桥台。裂缝处理后,通过观测,证明处理方案有效。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某高速公路一座运营超过12年的PC变截面连续箱梁桥为工程实例,分析了箱梁U形裂缝成因;介绍了加固设计目标和采用增设体外预应力为主的加固方案和施加体外预应力施工工艺要点。理论计算和荷载试验结果表明,加固效果良好,加固方案可行。可为同类桥梁加固提供技术支持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针对SD型伸缩装置进行仿真分析,考虑车辆荷载的冲击作用,分析车辆不同行驶速度下该伸缩装置的动力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车辆荷载不同的行驶速度下,伸缩装置的竖向位移基本一致。随着汽车行驶速度的增大,车辆制动力力增大,伸缩装置的横向位移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4.
以京化(北京-阳原县化稍营)高速公路二期路基工程为研究对象,借助非线性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AN-SYS进行了数值仿真模拟,研究分析车辆动荷载作用下路基的动力特性。结果表明:车辆动荷载作用下,路基动应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呈衰减趋势;车辆动荷载对路基竖向动应力值σy影响较大,而水平向动应力值σx影响相对较小;车速差异对路基动应力值影响显著;动应力值沿水平方向衰减较快,其传递距离存在一定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结合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地区工程实际,就U型桥台高度与台身稳定性关系进行病害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加固方案及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6.
杨斌  陈拴发  王秉纲 《中外公路》2007,27(1):155-158
车辆荷载及温度变化是引起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的主要原因。在室内理想条件下应用大型反射裂缝疲劳试验台架进行不同加铺层结构疲劳破坏的对比试验:采用水平位移的变化模拟水泥混凝土板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伸缩变形;采用竖向位移的变化模拟水泥混凝土板在汽车荷载作用下接缝两端引起的剪切变形。通过室内试验模拟,检验不同加铺层结构的防裂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某高等级公路易失稳段所开发的一种新型加筋格宾挡土墙进行监测及数值分析,研究墙体侧向变形、竖向变形、基底应力及应变增量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墙体侧向变形总体呈"勺型"分布,墙体中下部变形小,变形主要分布在上部;随着荷载强度的增加,竖向变形也相应增大;基底应力分布不同于一般的柔性基础及刚性基础,总体由墙趾处向墙踵部位呈曲线分布;荷载强度在增加后,影响区域剪应变增量整体向右上方发展,并愈发集中,潜在滑动面位置基本稳定,并大致分布在0.3H分界线附近;随着荷载强度的增加,水平加筋系统的应变增量明显加大,总体朝着墙后填土方向发展,并随着设置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研究成果可为新型加筋格宾挡土墙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重力式桥墩在泥石流冲击作用下的安全性,以某既有铁路重力式桥墩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CFX建立了泥石流冲击桥墩的流固耦合分析模型,分析桥墩在不同参数的泥石流冲击作用下的响应情况,同时采用LS-DYNA软件分析泥石流中大块石对桥墩的冲击力,进而对桥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随着速度、容重和黏度的增加,泥石流冲击力也随之增加;泥石流中大块石对桥墩的冲击力较大,分析中不可忽略;桥墩在泥石流冲击、大块石冲击以及横向风荷载作用下,桥墩的横向偏心距、抗倾覆稳定性、抗滑稳定性、基底应力均难以满足规范要求。因此,应加强对可能遭遇泥石流灾害的重力式桥墩的监测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泥石流冲击作用下结构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中出现剪力引起的斜裂缝的现象非常普遍。从设计方面寻找斜裂缝出现的原因,对现有的预应力加固方法的有效性进行探讨。从工程实例出发,利用虚拟层合有限单元法对桥梁加固前、后的空间计算做了分析,得出桥梁加固前、后两阶段的受力情况。经分析发现:竖向预应力的不足以及预应力筋的布置不妥所造成的过大局部应力是导致产生斜裂缝的主要原因。同时发现:现有的预应力加固方案中加固设计没有有效弥补原有方案的缺陷。经计算斜裂缝处的应力在加固后仍为拉应力,在设计荷载下裂缝将继续开展,试验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赵柯 《路基工程》2021,(6):199-205
运用FLAC3D软件对西南地区某软岩深挖路堑基底加固处理进行数值模拟,对控制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软岩地基持续上拱变形的有效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软岩地基采取加固措施后不会改变地基中位移场的发展形式,但在一定程度上对地基出现的变形起到较好地控制作用;桩板结构对基底岩体产生的竖向变形控制效果优于对其水平向变形的控制,该措施能较好地限制地基浅表层发生的蠕变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