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了响应我国绿色发展的号召,汽车行业正不断创新汽车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也越来越受人们欢迎。在研发汽车制造新技术的同时,汽车行业还应完善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服务,为新能源汽车的总体质量保驾护航。文章分析了电子诊断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维修方面的具体应用,得出电子诊断技术的现实意义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希望能为我国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都在快速攀升,与此同时对新能源汽车的防辐射要求也在提高。通过合理设计,研发了一种针对新能源汽车的防辐射地毡。该地毡可将辐射隔绝率提升至95%,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电磁辐射传到车内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新能源专利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能源汽车为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赶超国外汽车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契机.新能源专利是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标志.本文对主要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新能源专利情况进行初步分析,为其研发定位和战略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汽车行业在现代环保低碳理念的引导下,加大了对节能低碳汽车的关注度与研发力度,通过新能源汽车来代替传统汽车,减少尾气排放量与石油能源消耗量.本文主要对节能低碳汽车的发展情况展开研究,依靠小排量汽车、代用燃料、新能源汽车以及国家政策等,实现节能低碳发展目标,提升汽车行业的环保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新能源电动汽车技术的变革为我国车用能源转型和汽车产业化振兴提供了历史机遇。从我国新能源的现状和研发实践来看,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是中国汽车行业的主要选择。  相似文献   

6.
杨伟国 《时代汽车》2023,(3):131-133
我国在不断实现碳中和与碳达峰的发展目标中,汽车行业的发展迎来新局面。节能减排、轻量化、安全舒适成为当前汽车主要发展方向,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在汽车车身设计与制造工艺方面逐渐研发出新技术,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增添新动力。本文分别对车身设计新技术与制造工艺新技术进行分析,并探究新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及时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以便推动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亚清 《时代汽车》2023,(11):150-152
在现代化石能源短缺和污染日渐严重的今天,汽车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大力研发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可以减少传统汽车污染的同时,也可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性,对推进汽车行业转型、可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检测维修作为新能源汽车安全可靠使用的关键所在,其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影响新能源汽车检修维修质量的同时,还降低了新能源汽车运行期间的安全性能,由此不利于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中营销及良好口碑形象的树立,进而在产业发展领域可能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本文重点新能源汽车检测维修的重要性和现状问题,进一步探讨了相应的解决路径,旨在提高检修水平,为新能源汽车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为了解决能源危机问题,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应用。现如今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逐渐提高,这给汽车故障检修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解决好新能源车辆的检修问题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基本条件。文章就新能源汽车的常见故障进行了分析,将新能源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挖掘出来,尤其是维修方面存在的短板,最后对新能源汽车检修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汽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车辆操作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灵敏性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激烈的汽车行业竞争,汽车产销商要满足用户要求的同时节省成本,以提升市场竞争力。汽车疲劳耐久试验是汽车制造研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汽车的安全性能有显著作用。故需加强对汽车研发体系的相应试验,以准确客观地评价新能源汽车的疲劳耐久及安全可靠性,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整体性能,确保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应祺煜 《时代汽车》2024,(5):101-103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未来可持续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性能、安全性、成本及寿命等方面会直接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接受度和整体发展。结合针对当前新能源汽车电池类型现状的探析,汽车行业仍需加大研发与创新力度,从而进一步助推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并创造更大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行,促使新能源汽车在整个汽车领域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于能源的节约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我国目前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工作中还有着比较多的问题,如何进行轻量化技术的合理应用,保障新能源汽车的运行效果,也就成为了各研究人员所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目前的技术应用条件进行分析,采用铝合金材料冲压技术能够有效满足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要求,对于汽车节能减排效果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还需要加强对铝合金冲压轻量化技术的研究跟应用力度,来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就新能源汽车铝合金冲压轻量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目前,电子技术和电子设备正在新能源汽车上得到快 速应用和推广。基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分析了电子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上应用的必要性,提出了电 子技术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应用与发展方向,以期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新能源汽车(EV)的崛起正在重塑全球汽车行业,挑战着传统汽车制造商。近期,汽车行业聚焦于新能源汽车的崛起,特别强调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进军国际市场情况。随着中国新能源车企对技术的持续发力并积极推动扩张战略,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新能源车企对汽车行业的潜在影响。本文总结了关键数据和强调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汽车行业格局中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一世纪,汽车已经成为千家万户出行的首选,传统汽车的燃料是柴油、汽油、液化气,燃烧后排出的是醛类和碳氧化合物,随之而生的是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发绿色环保的汽车技术是当前汽车行业的首要任务。本文阐述了汽车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对当前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发展状况提出相应策略。对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应用进行探讨和分析,希望为汽车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新能源汽车的影响已逐渐蔓延至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出于生态环境还是未来更为便利的出行模式考虑,汽车行业对新能源车的技术投入从未停止过脚步。日前,SAE 2015新能源汽车国际论坛在昆山花桥举行。本届论坛聚集新能源汽车行业热点,探讨议题包括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战略、前景与挑战;OEM的新能源战略与设计、车联网基础建设与充电标准、动力传动系统、零部件测试、能量储存系统研发,同时分析投资并购、技术转让的产业趋势。该论坛由SAE International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汽车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加剧。为实现可持 续发展,汽车企业纷纷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以汽车行业的视角为切入点,对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在生命周期方面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简要说明了本项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包括所选的汽车类型及评价方法的运用,并围绕如何提升新能源汽车的表现展开了讨论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窦婧嘉 《时代汽车》2022,(1):117-118
现如今,国家提倡环保,各行各业为寻求新型的发展之路都做出了相关的改进.针对汽车行业而言,有必要研发新能源汽车,唯有促进技术创新,才能令新能源汽车产业获得更好地发展,这也是当前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站在政府的角度,为了激励企业展开研发投入,通常会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推出有利的扶持政策,比如税收优惠政策,以便新能源汽车企业...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使汽车销售量大大增加,汽车尾气排放量也不断增加,导致环境恶化问题愈发严峻。面对此类问题,新能源汽车不断衍生,且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然成为现代汽车制造业所研发的核心项目。为更好的诊断新能源汽车的故障,我们可将电子诊断技术应用其中,以便更好的开展汽车维修工作。对此,文章就新能源汽车维修中电子诊断技术的应用展开了科学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汽集团技术中心考察时指出,汽车行业是市场很大、技术含量和管理精细化程度很高的行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发力度,认真研究市场,用好用活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习总书记高瞻远瞩,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与建设汽车强国联系在一起,指出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战略意义,体现出党中央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尤扬 《时代汽车》2022,(10):95-96
最近几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全新趋势,所以我国汽车行业现急需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人才.高职院校在进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时,不仅要培养出与传统汽车相关的人才,更重要,是增加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基于此,本文首先提出高职院校中新能源汽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教学,去分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