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针对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坍塌事故,进行了新型应急救援通道设计研究。以Hertz接触理论为基础,考虑结构的弹塑性特点,采用Thornton假设,计算了隧道中块石下落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和钢管的冲击力和凹陷变形值,并进一步论证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代替钢管用于公路隧道施工应急救援通道的可行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用作公路隧道施工应急救援通道是安全可靠的,为公路隧道施工新型应急救援通道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山岭峡谷区公路隧道群是近年来我国山区公路隧道建设发展的新形式,它在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等方面和一般公路隧道相比具有地形陡峻、洞口地质条件复杂、桥隧比例高(洛塘至罐子沟段桥隧长度占全线91.2%,隧道长度占全线47.6%)、施工条件困难、隧道弃渣量大、投资高且风险较大等特点,本文结合武罐高速公路洛塘至罐子沟(甘川界)段工程设计对山岭峡谷区高比例桥隧路线的工程特点及主要技术问题、隧址选择的影响因素、隧道线形设计的基本原则及该路段隧道线性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西南复杂山区52座典型在役长大公路隧道运营10余年来逾2 500件安全风险案例的调研,以及西部高烈度地震区、高山峡谷区的国省干线运营隧道震害、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的调查分析,结合境内外公路隧道安全风险相关文献,对复杂山区公路隧道运营安全风险的典型风险事件和风险致因进行细致梳理、辨识归类和分析。分析得到:建立了公路隧道安全典型风险辨识框架体系;交通事故是山区公路隧道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类风险事件,其时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空间分布上隧道洞口影响段事故高于隧道中间段;交通环境是引发公路隧道火灾的最主要的因素,需特别重视交通事故和易燃易爆品运输两大不利因素的叠加效应;复杂山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质灾害是导致公路隧道结构性损伤不可避免的因素,但施工过程中的种种不规范行为的人为因素却是运营期隧道各种病害的重要诱因;公路隧道运营安全风险因素贯穿隧道勘察、设计、施工及运营的全过程,加强隧道全寿命周期的风险辨识、防控十分必要,才能全方位、彻底有效地提高隧道运营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各公路建设工程中,隧道工程具有极其复杂的特征,其施工理念与施工方法与其他工程都有很大不同。公路隧道工程重大事故救援保障技术对公路隧道施工中的人员安全保护、机具保护和工程效益保障等都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发达国家和我国公路隧道工程重大事故救援技术的比较,从人员培训、救援队伍、管理制度、救援装备等方面的研究,结合我国施工实际提出了我国公路隧道工程重大事故救援保障技术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确定了以信息、程序、监督、风险评估、培训、救援设备、人员保护装备等方面为当前公路隧道工程重大事故救援保障技术研究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5.
山区因其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地形复杂,路线平、纵、横3个方面都受到约束,同时地质、气候条件多变,均会影响路线的布设.论述了对山区公路选线的认识,阐述了公路路线的选线原则,提出了公路灵活性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6.
随着山区公路大规模建设的推进,连续长大纵坡路段大量出现。探讨规范中达成共识的长大纵坡定义,以此为前提,归纳总结数10个项目的路线总体方案设计实例,分析山区公路平均纵坡与整体工程规模及桥梁、隧道等控制性工点工程规模的相对关系。工程实践中,最理想的情况是纵坡越缓越好,但对于山区越岭困难路段,纵坡较缓往往造成桥梁、隧道工程规模巨大,工程实施的难度较大。为了降低桥梁、隧道工程规模,就需要增长路线长度,使路线绕行较远,同样使造价增加较多。若要同时缩短建设里程及降低桥梁、隧道工程规模,就需要采用较大和较长的连续纵坡。然而过大的平均纵坡,上坡段会影响通行能力,下坡段则会使车速过快影响行车安全。研究结果表明:各公路项目建设条件不同,路线方案综合比选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各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但没有固定的关系,做好总体设计,在保证道路的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的同时,能够找到合理控制工程规模的方案。解决长大纵坡安全问题治标治本的方法是合理选择路线走廊、合理布设路线展线方案、合理确定桥梁及隧道等大型构造物的工程规模,加强交通安全管理、不断提高汽车性能也是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针对公路隧道空间密闭、发生事故后救援难度大、疏散困难的特点,为了降低隧道事故造成的损失以及人员伤亡,提出了一套针对公路隧道事故的应急救援控制技术。该技术可以更好的适用于1000m以上的长隧道,通过对公路长隧道不同类型的交通事故进行应急救援策略控制,表明应急救援控制技术可以显著提高隧道事故的应急救援效率。  相似文献   

8.
由于山区高速公路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生态和经济等条件的影响与限制,使得山区高速公路高差起伏大、弯道多、转角大、受山区走廊和复杂地形限制,桥梁隧道占路线比重一般超过60%以上,致使桥梁与隧道紧密相接,极限指标时有出现;公路互通立交选址非常困难,常坐落于公路隧道之间,公路互通立交容易导致车辆排队问题,对行车安全影响较大,为实现公路隧道与互通立交之间"友好衔接",从交通安全角度出发利用交通微观仿真软件VISSIM对公路互通立交与隧道进行仿真分析,提出山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如何选择及相关安全保障对策。  相似文献   

9.
喻沐阳  张烁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5):27-30,49,M0006
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地形地质复杂,征地拆迁困难,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为了将绿色公路的设计理念贯穿在项目设计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首先系统研究了公路工程绿色发展理念;然后在总结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基于绿色公路理念的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设计要点和原则;最后以省道S478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例,从线位优化、指标选取、断面布设、景观规划等方面开展设计实践,最大限度降低对山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绿色公路理念在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的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山区公路路基新型支挡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 在山区公路建设中,受路线线形、路基稳定性和地形地质条件等影响,在陡坡路堤、沿河路堤、地形、地物受限制等路段,需要设置支挡工程。山区公路支挡结构物的形式多样,支挡结构设计和施工主要面临地形复杂、地质条件较差、沿河修筑冲刷严重、施工强度大、建筑材料缺乏或价格较高等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公路水下隧道应急救援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路水下隧道除工程投资大、技术难度高而外,其运营管理也面临诸多困难,防灾救援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公路水下隧道内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可能极具有破坏性和危害性。分析了公路水下隧道运营事故的特点,给出了公路水下隧道事件分类及等级,建立了公路水下隧道突发事件预警等级;针对公路水下隧道的结构特点,系统性地提出公路水下隧道应急救援的基本原则、组织体系和作业流程,并以火灾事故为例,简述了应急救援措施,以期为公路水下隧道运营安全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刘友煖 《中外公路》2012,32(4):9-10
在陡峭地形山区新建公路,或者对既有山区公路进行拓宽改建时,由于受地形的限制,沿山顶侧拓宽造成开挖量大,沿谷底侧拓宽时采用普通支挡结构无法布设,或虽然能够布设但支挡工程数量大,经济上不合理。为了解决这类问题,该文介绍日本CANTI工法——采用悬臂梁构件对地形陡峭山区道路进行拓宽设计,解决了用常规开挖或支挡结构不能达到的效果,为山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提供多样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3.
公路隧道防灾救援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长大公路隧道不断增多,防灾救援面临新形势。结合公路隧道火灾的起因和特点,对其火灾应急救援的组织管理体系、救援体系的框架结构、应急救援梯队和火灾救援行动的实施流程进行探讨,并提出公路隧道火灾应急救援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14.
针对山区高速公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路线布设受限制严格、选线难度大等问题,分析山区高速公路路线选择的主要控制因素和要点,以柳江经合山—南宁高速公路项目两个局部路段的选线为例,从工程投资、施工难度和运营安全等方面进行优缺点分析和方案比选,优选高速公路线路方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因危险品运输车辆在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发生交通事故而导致的重大火灾屡屡发生,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在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江西省目前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九岭山隧道为例,给出公路隧道危险品运输事故灾害等级及应急救援流程,并按照风险最小原则,提出危险品运输车辆通过公路隧道时的交通管制措施,制定危险品运输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为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安全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位于高原高海拔地区,周边环境恶劣、建设条件复杂,且国内外类似工程案例甚少的超长公路隧道工程建设方案,从工程规模、建设条件、施工工期、通风方案、防灾救援、工程造价等方面对不同隧道工程方案进行了综合比选,并从桥隧规模、平纵指标、地质条件、施工条件、环境影响及行驶安全性等方面对不同总体路线方案进行了综合比选,推荐出相对合理可行、经济安全的隧道工程及总体路线方案,以期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结合交通部公路设计新理念谈山区公路路线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路线设计是公路工程设计的基础和灵魂,路线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优劣和造价,山区复杂的地形、地质等条件更决定了其路线设计的复杂性。该文从交通部公路设计新理念理论体系着手,分析了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的特点,结合具体设计实践,总结了新理念下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的基本原则,并提出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贯彻和落实新理念所需注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超小净距隧道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乔春江  朱光仪 《公路》2006,(7):179-184
超小净距隧道是净距比普通小净距隧道通常采用的间距还要小的一种特殊隧道结构形式。随着高速公路建设向西部偏远山区的逐步延伸,项目的地形和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超小净距双洞隧道作为一种新出现的隧道结构形式,虽然其施工难度和造价略高于普通小净距隧道,但其除具有普通小净距隧道的优势外,还可通过结合连拱隧道组成的分岔隧道,几乎可使公路隧道的路线方案不受任何地形和地质条件的限制,极大地增加了在困难路段选线的自由度。因此对超小净距隧道设计和施工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国道213线映秀至汶川段恢复重建工程位于"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中心区域,路线沿高山峡谷地形区域内的岷江布设,震后原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为了躲避不良地质,提高与既有映汶高速共同形成的生命通道的综合抗灾能力,在总体设计时采用较多隧道工程以躲避不良地质或提高路线标高。受走廊带狭窄等多种因素制约,不得不采用新建隧道上跨既有高速公路隧道、在既有国道213隧道基础上进行分岔改建、新建隧道与既有高速公路的联络通道及新建泥石流明洞工程等多种复杂隧道结构。在介绍项目隧道工程结构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分岔改建、近距离上跨等特殊隧道结构的相互影响,解决了特殊结构段隧道设计和施工问题,为今后国内类似改建工程中隧道结构的应用提供了一些思路,同时也对隧道小净距上跨既有隧道、既有隧道分岔改建等复杂隧道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结合川西地区某省道改建工程,探讨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山区公路路线总体设计,阐述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山区公路设计思路和原则,从线形指标选择、公路展线方法两方面研究山区公路改建工程路线设计选择和路线方案确定,为类似工程路线总体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