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本文基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建设的要求,针对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出的优化建议。优化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必须进一步提升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与人格魅力;加强对课堂的有效管理,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必须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必须不断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相似文献   

2.
立足交通类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紧密联系交通强国、新旧动能转化等重大工程对交通运输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交通类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实践,分析和探索“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创新策略。从党建引领建立共建共享育人平台、开发交通强国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创新“理实一体”全链条思政课教学模式等方面,构建交通类高职院校具有交通行业特色的思政课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尤其是建设高质量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出了具体要求。强化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提升高职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意义重大。目前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日益壮大,但结构不平衡、教师素质还需提升、职业获得感较低的问题仍存在。建设高质量的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要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4.
对高职院校而言,思政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要顺应信息化的时代潮流,积极推进思政课网络教学。如何把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需要从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政课网络教学的内容与模式、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路径、以及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之后,回到课堂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讨论,这样不仅增加了课堂互动,也能够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能够全面提升课堂的互动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内化程度并提高其实践能力,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了思政课教师的素养问题,指出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六要”素养。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六要”素养符合思政课教师的属性规定,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现实需求,也是思政课发展的关键所在。以胜任力特征理论为借鉴,培育思政课教师“六要”素养符合理论逻辑。思政课教师要明确动机,追寻高尚的政治信仰;省视自我,培养真挚的教学情怀;提升技能,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丰富知识,培养广阔的知识视野;改善特质,培养严格的自律素养;定位角色,培育高尚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学校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高职院校推进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依据之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是一项需要多方协调的系统工作,笔者认为这是一项系统的实践教学活动,起始于特色实践教学,充实于专题实践教学,完善于综合实践教学,完整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协同促进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以教师为主进行的科研建设,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对整个队伍的建设研究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建设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文章对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情况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应该具备的素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首要责任,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理论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方法创新不多、思政教师引领力度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思政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在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创新教学方法、发挥思政课教师主体示范作用等方面,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成效有效提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假设影响因素进行测量,通过多元回归线性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甄别,筛选真实影响因素,得出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学生思政课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进行剖析,从中透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试图为治本之策寻找路径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开启居家学习模式,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网络资源,大学英语教师需要保证在线教学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帮助学生坚定疫情必胜的信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建构大学英语在线混合式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渗透化模式以及实例展示,证明通过课前深挖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建设好教学平台资源、精心设计课堂面授和课后...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日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作为该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线上教学的运用比重也不断加大.高职思政课教师需要积极面对这一趋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升自己各方面素质,重点突破线上教学的痛点与难点,使之与线下教学有机融合,从而推动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信息化变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高职优化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是回应思政教育政策要求的必然选择,还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针对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存在的指标单一、内容不全、方式传统、反馈滞后等问题,关键要从完善指标、丰富要素、效能导向、技术赋能四个方面出发,通过创建多维化、可量化评价标准,增加阶段性、形成性评价内容,探索融合化、激励化评价方式,实现实时化、全程化评价驱动,促进高职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持续优化,为深化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4.
福州福文化是具有地域标识、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爱国爱民、崇德向善,尊老爱幼等人文精神和道德风尚,凝练出指引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格、规范行为习惯的立人、立德、立行“三立”教学元素。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高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情特点复杂、教学策略简单的现状。以福文化为载体,通过问题启发,对话引导,体验传承等路径开展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打造思政金课,增强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福文化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思政课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主阵地,文化自信的融入可以有效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力量。但在高校思政教育与文化自信培养的现实融合中面临诸多实践困境,需要不断加强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理解与践行,推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6.
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资源具有巨大的利用价值。文章在论述了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资源利用的价值选择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必须采取集成创新、求实开放、联动协调策略,拓宽实践资源利用的路径,拓展实践资源利用的范围,才能解决相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高校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的国际化人才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然而,当前部分高校英语课程实施课程思政仍面临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不到位、教学尚未充分渗透思政元素、教师欠缺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等方面的困难....  相似文献   

18.
高校军事课程担负着培养新时代国防后备力量人才的重要使命。开展线上教学是大学生军事教学的重要形式。为进一步发挥高校军事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作用,在梳理高校军事课程线上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相关特点、困境及成因分析等基础上,以“素养制胜、内容为王、形式为要、参与至上”为原则,从教师素养、课程内容、展现形式、学生参与四个方面突破提升,构建了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军事课程线上教学现代模式。  相似文献   

19.
思政课一直以来受到中央和教育部高度的重视,同时也肩负育人重任。工学结合模式对思政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了更多的期待,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存在着教学内容的独特性有待提高、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有待加强、教学目的的针对性有待明确等问题,须改进教学模式,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环境。高职院校应在遵循理论结合实际、素质教育、明确教育理念等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使思政课成为学生喜爱并终身受益的课程。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高职英语作为一门课时量大、学习时间长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具有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在分析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课程思政"改革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探索实施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从提升教师素质转变教学观念、挖掘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和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实现高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