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速公路改扩建是改变车辆通行负荷过大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改扩建过程中,为保证车辆通行,应设置主线中央分隔带临时开口或互通立交匝道临时开口,但我国现行规范对改扩建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的规定较为笼统。基于车辆行驶轨迹特性和稳定性需求建立了主线中央分隔带在不同交通转换模式、不同线形条件下的开口长度计算模型;基于可接受间隙理论、二次减速理论等,建立互通立交出入口变速车道的临时开口长度计算模型。结合深圳至岑溪高速公路中山新隆至江门龙湾段改扩建的工程实际,运用该模型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中央分隔带开口在高速公路改扩建期间的必要性;分析了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的影响因素;建立了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的计算模型,给出了限速不同、道路横坡不同、中央分隔带宽度不同情况下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的取值建议,以昌樟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例,给出具体项目的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大修期间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兵宏  吴明先  王佐 《公路》2012,(9):214-217
通过分析高速公路大修采用半幅封闭半幅通车施工方案时车辆的行驶轨迹特点,在建立中央分隔带开口车辆运行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大修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计算模型,并给出了在不同限制速度、中间带宽度、内侧车道宽度和超高情况下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建议值。在铜(川)黄(陵)高速公路路面大修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采用推荐的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值后,大修路段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均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高速公路扩建时,交通流由中央分隔带开口处驶入对向车道,形成一幅双向通行的施工区,该路段属于通行能力的瓶颈路段。本文利用交通仿真工具,分析了不同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情况下,交通流运行特征,确定了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5.
潘兵宏  吴明先  王佐 《中外公路》2012,32(4):333-336
通过分析同向分隔带开口处车辆行驶的特点,从行车安全角度考虑,提出了同向分隔带开口段车辆采用第1次变换车道、等待插入行驶、第2次变换车道的三阶段行驶模型;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多车道高速公路同向车道分隔带开口长度计算模型,并提出了在不同设计速度、分隔带宽度和超高情况下的开口长度建议值。  相似文献   

6.
面对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在全国各地不断出现的形势,目前针对国内外高速公路施工区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的相关研究较少。论文基于济青高速改扩建工程典型3车道保通方案,从交通效率、安全和稳定性三方面考虑,应用微观交通仿真模型结合交通冲突评价软件(SSAM)拓展实际情况,在不同交通量和交通组成条件下,综合分析交通转换带整体区域和区域内交通流特性,进而得到典型高速公路施工区3车道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较优值。仿真结果显示:基于交通效率、安全和稳定性三方面综合来看,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很多时候在150m-175m较优。另外,减少通过施工区交通量和分流大型货车或者小型车是改善施工区交通状况的较好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估单侧拼宽改扩建高速公路老路同向分隔带开口处行车风险,以老路同向分隔带开口长度及主线流量为自变量,对行车安全进行了量化分析.基于Vissim微观仿真软件建立了典型的仿真场景;使用SSAM交通安全评估模型得出车辆运动轨迹,分析不同开口长度及主线流量下的车辆速度、车辆换道点的位置、THW以及TTC等指标;量化评价不同的同向分隔带开口长度以及流量对安全性的影响规律,以此得到合理的同向分隔带开口长度.结果表明,影响开口段车速的主要因素是流量,开口长度及流量对于车辆的最大纵向加速度均存在显著影响,但只有在开口长度大于1700 m时,开口长度对于最大减速度有显著影响.同时,只有当流量大于1680 pcu/h时,开口长度对第二次换道的位置有显著影响.主线流量和开口长度对于最小THW和最大TTCi均存在显著影响,但是当开口长度大于1200 m时,开口长度的增加对于最大TTCi影响会显著下降.此外,车辆发生碰撞风险较高的位置集中在开口段前半部分.   相似文献   

8.
高速公路改扩建时期施工区的分段长度设置对道路交通流运行及施工作业区均产生重要影响。文中通过VISSIM仿真试验并结合实地调查,研究不同交通量、大车率情况下,不同施工区分段长度设置对路段交通运行的影响,并通过引入信息熵综合量化了改扩建施工区的交通运行稳定性、效率和安全性3个交通运行评价指标,且得出当施工区分段长度设置为5~7km时交通运行情况最优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中央分隔带护栏改造技术尤其是混凝土护栏的基础与传统新建高速公路因为路线、路面方案不同存在较大差异。混凝土护栏基础是否牢固直接影响护栏的安全防护性能,同时护栏的基础形式及整体布置方案还应与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实际相结合。根据目前常用的中央分隔带护栏基础结构形式,在槽型护栏的基础上针对京石改扩建工程实际左右幅路面高度不一致以及分幅施工的特殊要求,进行了优化改进,提出了护栏底部枕梁由整体结构更改为左右分离的结构形式,减小施工过程中左右分幅施工对护栏安装的影响,同时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由于枕梁尺寸过大造成的损坏,采用计算机仿真分析及台车试验的方法对护栏中间土体对护栏支撑的影响及支撑块的布置间距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护栏土体密实程度与护栏稳定性成正比,土体松散时候可以不予考虑;采用支撑块纵向布置间距为2m的方案,可以保证护栏整体稳定。  相似文献   

10.
采用纬地路线设计软件与3 ds max三维制作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模拟动画,进行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绿化景观色彩的动态模拟,并应用模糊集合论的多级估量法,参照类别判断的模糊集模型,编制出受试者的感觉多级估量类别表,综合考虑污染试验数据的因素,初步确定试验范围,在两个维度上分析司乘人员的视觉心理响应,研究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绿化适宜的同一景观色彩长度.研究认为,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绿化同一景观色彩持续长度最小为0.78 km,最大为6.0 km,适宜的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绿化同一景观色彩的持续长度为3.1~6 km.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高速公路改扩建期间工作区合理布设长度,基于VISSIM构建了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改扩建封闭半幅车道和封闭外侧车道两种模式下工作区分段布设和连续布设仿真模型,选取交通密度、平均行程时间和平均行程延误为评价指标,利用灰色聚类评价法对仿真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工程中采用的5 000 m工作区长度较为合理;两种道路封闭方式区别不大,在交通组织方案设计时均可选取;当要求道路服务水平为良时,建议采用连续布设方式以缩短工期,减少费用。  相似文献   

12.
《公路》2017,(1)
为了合理确定客货分离式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匝道合流间距,以交通冲突理论为基础,借助VISSIM仿真平台,依托某客货分离式高速公路改扩建互通立交项目,通过实地调研交通量及交通组成,定义了客货分离式互通立交方向合流段、客货合流段,建立了客货分离式高速公路互通立交仿真模型,以不同条件下平均交通冲突率、平均排队长度、平均停车次数为量化指标,得到了客货分离式互通立交客货合流段(不宜小于130m)、方向合流段(不宜小于120m)的合理间距,为客货分离式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改造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满足日益增加的交通需求和提高通行质量,同时保障高速公路区域路网和作业区的交通正常运行,有必要开展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周边路网交通均衡诱导研究,对改扩建高速公路上过载的交通流量进行分流和转移。准确地识别高速公路周边路网的交通瓶颈路段,是进行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周边路网交通均衡诱导的重要基础。在对国内某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周边路网交通运行状况调研的基础上,耦合了速度-密度关系模型和服务水平法,构建了交通瓶颈识别模型。然后,基于所构建的交通瓶颈识别模型,结合周边路网的通行能力和不同时段的服务水平,对周边路网不同时段下的交通瓶颈路段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集散一级公路接入口最小间距,保障公路运行速度和行车安全,分别建立关于集散一级公路接入口间最小间距、接入口与中央分隔带开口最小间距和接入口与平面交叉口最小间距的计算模型,提出计算模型中所需要的接入口上游功能区长度、接入口下游功能区长度、车辆加速距离、车辆变道距离、车辆减速距离等推荐值,进一步计算得出各类接入口最小间距推荐值,为道路设计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杨峰  赵妮娜  杨曼娟 《公路》2012,(2):44-47
我国即将迎来一个多车道高速公路扩建的高峰期,由于受扩建技术经验等限制,目前对多车道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因素以及改扩建工程的实际需要考虑较少,安全适应性差,不能完全满足安全运行的需求.结合研究成果,以佛开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依托,针对同向分离式路基、超高缓和段、互通立交出口、中央分隔带开口防护和标志视认性等安全问题,提出了针对多车道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安全适应性保障技术.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交通流理论分析旧路中央分隔带开口处车辆行驶特性,并据此计算中分带开口长度;分析中分带开口处车辆受力情况,并评价中分带开口单路拱断面能否满足车辆稳定性要求.  相似文献   

17.
文中以G215线马鬃山至桥湾段一级公路改扩建为例,结合绿色公路和交旅融合理念,研究戈壁荒漠地区一级公路改扩建定线思路。根据护栏设置、用地指标、防眩设施设置和边坡坡率的影响,提出分离增建方案两幅路基间距计算模型,并计算不同设计速度和边坡坡率时路基填土高度和两幅间距容许值。  相似文献   

18.
结合我国相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以及湖南省高速公路设计与管理实践,对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弯道路段横净距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若按照现有路线设计规范进行最小平曲线设计,高速公路局部弯道路段中央分隔带横净距不足以满足停车视距。然后,针对这一问题,综合考虑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笔者提出了若干工程对策,为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设计和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限制速度值确定不合理、限速方式不适用以及限速区间长度设置不恰当等问题, 对驾驶人行驶体验以及限速管理可信度的负面影响, 优化了高速公路限速区间最小长度、限制速度值、限速区间划分的确定方法, 进而提出了以安全车速与通行效率为依据的高速公路限速区间优化与评价模型。依据驾驶人视认距离、限速标志设置前置距离和驾驶人心理稳定距离, 标定计算模型中的限速区间最小长度。以行驶速度是否易发生突变为标准, 采用不定长法将不同路段划分为6种组合类型, 建立基于不同组合路段的限速预测模型。采用有序聚类分析法中基于划分和层次的分析方法, 以满足限速区间最小长度和交通延误最小2个方面为目标进行优化限速区间的划分。同时, 选取交通冲突率作为表征交通安全的指标, 选取交通延误时间作为表征交通效率的指标, 建立评价指标模型; 最后通过对比分析优化前后的指标来验证限速区间优化方法的有效性。以某山区高速公路为对象应用VISSIM开展限速优化仿真实验, 结果表明: 优化后安全评价模型参数值比原方案降低了约29.49%, 效率评价模型参数值比原方案提高了约21.90%, 优化后的高速公路整体安全性以及通行效率均得到提高。所提出的高速公路限速区间确定方法以速度突变为基准, 结合路段的属性及指标特点, 能够优化限速区间长度的制定和区间的划分。   相似文献   

20.
既有高速公路改扩建中央分隔带排水改造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分隔带排水改造是既有高速公路改扩建排水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中央分隔带纵向、横向路基含水量检测与试验路排水效果检验,发现91%的路基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同时,为了检测的数据具有代表性,将路线沿纵向划分为内涝、深挖方、低填方、浅挖方、凹曲线底部5种样本,针对5种典型路段分别检测其路基含水量表明,凹曲线底部路段含水量最大,且中央分隔带雨水下渗是路基水的主要来源;根据封水方案、排水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结果与既有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排水改造的成功经验,推荐采用封水效果最好的双混凝土护拦方案作为本项目中央分隔带排水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