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工程概述合肥站为合武、合宁线的始发终到站,同时既有淮南线通过绕行线接入合肥站。合蚌客运专线(简称合蚌客专)引入合肥站引起合肥站站场改造及合武、淮南线改线。主要改造内容包括:站内插铺4组道岔;合武绕行下行线进站信号机ST外移、区  相似文献   

2.
1 工程概况 合蚌高铁北连京沪高速铁路,南接合肥枢纽,与合宁、合武铁路相衔接,是京沪高速铁路与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间快速连通线. 合蚌高铁引入合肥站接触网过轨管线设计采用8根高强度PVC管(φ100 mm),位于DK127+280.739处,下穿淮南绕行下行线、合蚌上行线、合蚌下行线和合武绕行下行线4股有砟轨道.  相似文献   

3.
合肥工务段     
合肥工务段始建于1949年6月,原称沈家巷工务段,后更名合肥工务段。先后隶属济南铁路局、蚌埠铁路局,1969年划归上海铁路局。2005年5月23日原淮南工务段撤销后并入合肥工务段,2008年1月2日接管合宁线(安徽段)线路设备,2008年11月25日接管合武线(安徽段)线路设备,2009年5月12日生产布局调整后,原合九工务段撤消并入合肥工务段,2012年10月16日合蚌客专开通并接管合肥段部分线路设备。合肥工务段管辖范围为江淮之间,主要担负淮南线、水蚌线、宁西线、合九线、轮北线、合宁线、合武线、合蚌线等线路、  相似文献   

4.
合蚌高铁位于安徽省中部,北起蚌埠,经蚌埠南站接入京沪高铁,再经蚌埠站接入津浦线,南至合肥,经合肥站引入合肥枢纽与合宁、合武线沟通,线路呈南北走向,是京福铁路的一部分,也是京沪高铁与沪汉蓉铁路的联络线. 合蚌高铁正线全线地面配置CTCS-3级列控系统(C3).京沪高铁蚌埠南站地面配置列控系统,合肥枢纽合肥站与合宁、合武线相接地面配置CTCS-2级列控系统(C2).  相似文献   

5.
合武客运专线的GSM-R工程建设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武(合肥—武汉)客运专线GSM—R系统与合宁(合肥—南京)客运专线共用1套基站子系统,合宁、合武线的核心网子系统暂时接入到既有济南核心节点。合武客运专线地形复杂,隧道较多,为保证通信质量,GSM—R网络沿线采用多种类型的基站设备,光直放站和漏泄同轴电缆进行弱场区覆盖,应用高增益天线、合理天线挂高等技术手段满足系统功能需求,通过网络优化,互连互通的成功以及隧道网络的结构调整,确保合武客运专线GSM—R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6.
对客车轮对跑合试验台进行微机化改造,实现跑合试验工序参数设定、跑合试验自动执行、轴承温升超限报警与合格判定、跑合试验参数保存及打印功能,既满足使用要求,又节约投资。  相似文献   

7.
上海铁路局     
《铁路技术创新》2012,(5):52-53
上海铁路局是铁道部下属的特大型运输企业,管辖范围跨江浙沪皖三省一市,管辖铁路营业里程7792km,其中,京沪、沪宁、沪杭、沿海、合宁、合武、合蚌等7条高速铁路营业里程约1900km。宁杭、宁安、合福等高速铁路以及杭州东站等一批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和新型客站正在加紧建设,东部铁路快速客运网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8.
<正>4月10日,试验检测列车进入铜陵北至黄山北段"试跑",合福高铁安徽段联调联试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合福高铁是北京至福州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至福州高速铁路由京沪高铁(北京南至蚌埠南)、合蚌高铁(蚌埠南至合肥南)、合福高铁(合肥南至福州)等部分组成,京沪高铁、合蚌高铁早已开通运营。合福高铁自合肥南站引出,经长临河、巢湖东、绩  相似文献   

9.
《机车电传动》2021,(5):28-32
在电力电子应用中,性能优于硅功率器件的宽禁带功率器件得到广泛关注。然而,传统功率器件封装中的芯片顶部的电气互连结构现在已成为限制宽禁带功率器件寿命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通过使用键合缓冲技术将铜键合线、焊带和引线框架来代替铝键合线作为芯片顶部的电气互联以满足宽禁带功率器件在高温工作条件下的要求。文章回顾了不同键合缓冲技术和金属键合材料在功率循环测试中的可靠性表现。其中,因瓦合金键合缓冲材料与铜键合线的结合在众多键合材料中显示出最强大的功率循环测试能力。失效分析显示,宽禁带功率器件封装的薄弱点已经从芯片顶部的键合材料变为氧化铝陶瓷衬底或芯片上表面的铝金属层。  相似文献   

10.
合蚌客运专线沿蚌淮高速公路跨合徐高速公路、水蚌铁路、窑河,经淮南市,与淮南铁路并行,经长丰县至合肥市,线路大致呈南北走向,全长130.589km。其北连京沪高速铁路,南接合肥枢纽与合宁、合武铁路衔接,是京沪高速铁路与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的快速连通线,也是京福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线为双线,旅客列车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