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0月24日上午,港珠澳大桥通车。这座全球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沉管最重、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但同时也是中国建设史上施工难度最大的工程。建设者们在当时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他们又是如何克服的?2017年12月31日,港珠澳大桥全线亮灯。这一天,团队成员无不欢欣鼓舞,而林鸣却依旧忧心忡忡。因为他知道,亮灯并不代表终点,这场征途在抵达终点之前,迈出的每一步都关乎整个项目的成败。他说:"桥的价值在于承载,而人的价值在于担当。"  相似文献   

2.
正4月4日,世界最大起重船"振华30"在海事巡逻艇的护航下,由外海锚地移泊进入港珠澳大桥施工现场附近的大屿山锚地。港珠澳大桥全长50 km,桥梁长度和沉管隧道规模及难度均居世界第一。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为"三明治沉管结构",施工工艺和难度将打破传统施工观念,将中国桥梁隧道建设推向新的高度。最终接头重达6 000吨级,唯有"振华30"所独具的7 000 t 360°全回旋起重能力才能担当重任。"振华30"是上海振华重工设计建造并自营的世界最大起重船,被誉为"大国重器":一是具备  相似文献   

3.
正7月7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正式贯通,标志着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实现了主体工程全线贯通。这条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沉管和最终接头组成,每节管道长180米,宽37.95米,高11.4米,单节重约8万吨。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长55公里。其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  相似文献   

4.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世界范围内综合难度和规模最大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沉管浮运安装为沉管隧道的关键性工序,其风险大、技术要求高、社会影响面广,为了保证每节沉管浮运安装施工顺畅、安全,深中通道沉管施工中研发出一套决策系统,涉及到沉管的施工、设计、预报、预警等相关单位,群策群力共同决策沉管施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最终接头是沉管隧道施工的关键工序,而最终接头测控技术是最终接头精确对接和沉管隧道顺利贯通的保障。文章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为例,通过对龙口姿态测量、最终接头浮态标定及安装测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实现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毫米级对接精度。  相似文献   

6.
超大型沉管在外海风浪流作用下的稳定定位,对沉管安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施工工况,选择确定适合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系泊锚系,并结合施工研究优化了的外海条件下超大型沉管的快速锚泊定位技术。保障了复杂海洋条件下超大型沉管系泊安全,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施工借鉴。  相似文献   

7.
沉管隧道管节线形控制是沉管安装施工的一个重要工序。综合世界上具有标志意义的沉管隧道管节调位方法进行分类和比较,较完整地阐述世界各大沉管隧道的管节线形调整工艺,对沉管隧道管节线形控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3月4日,世界最大抛石整平船"津平1"圆满完成了世界首条深埋式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全部33节沉管的碎石基床铺设重任,创造了±4 cm高程误差、合格率100%的世界奇迹。秉持"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态度,施工团队在3年多的施工周期里,攻克了深水深槽、软硬夹层复杂地质、强回淤,以及船行波等多重技术难题,创造了最高精度垄间高差2 mm的世界纪录,刷新了世界行业关于深海碎石作业精度难以精确控制的传统观念。面对基槽强回淤难题挑战,施工团队  相似文献   

9.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岛隧工程海底隧道总长为5664 m,共分33节,标准管节长180 m,宽37.95 m,高11.4 m,单节重约7.4万t,最大沉放水深46 m,是我国第一条外海建设的沉管隧道,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工程,是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工程.鉴于沉管预制120 a的质量标准要求,结合工程建设特点,...  相似文献   

10.
正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于2017年5月2日顺利合拢,振华重工建造的世界最大12000t起重船"振华30"轮首秀完美,顺利将6000t重的最终接头进行水下吊装。岛隧工程最终接头位于港珠澳大桥E29和E30沉管之间,成楔形结构,底板长9.6m,顶板长12m,截面宽度37.95m,立面总高度11.4m,重6000多吨,吊装到位后再经由振华重工160余人的焊接队伍进行水下焊接后,就能实现这条世界最长公路沉管隧道的全线贯通。  相似文献   

11.
正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澳门、珠海,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是中国从桥梁打过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大桥开通之际,站在伶仃洋畔,海风拂面,让我们一起领略这座大桥壮观、震撼的景象吧~  相似文献   

12.
林巍 《中国港湾建设》2014,(2):11-16,44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压舱水系统是设计与施工的关键技术之一。基于在建的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项目的工程实践,结合方案制定阶段国内的调研成果,对压舱水系统的总体布置、结构设计、设备选型、制作、安装以及操作等进行综合论述。工程已进行了成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沉管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构件,考虑到沉管浮运区域狭窄,为了保证沉管在浮运窗口要求时间内安全浮运,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部开发了沉管浮运导航软件。该系统包括1套定位系统和2套备用系统,可以显示沉管位置、姿态、航速、流速、流向、运动趋势等相关信息。经过多次沉管浮运现场验证该系统安全性、准确性和稳定性都满足沉管浮运要求。  相似文献   

14.
长距离沉管隧道通讯在施工中面临的影响因素较多,隧道距离的延长导致的直放站数量增加、隧道内舾装件对信号覆盖的阻隔、难以避免的交叉作业带来的复杂的隧道内环境以及恶劣天气条件等都对通讯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一套相对稳定可靠的通讯工艺,以满足隧道内日常通讯、应急通讯以及沉管安装期间隧道内与安装船之间的不间断通讯。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为例,结合施工遇到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对通讯工艺及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和说明。  相似文献   

15.
港珠澳大桥遂道工程是目前世界上外海条件下埋深最深的沉管隧道工程,该沉管隧道断面大、管节质量大、混凝土抗裂要求高,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工厂化预制工艺进行沉管管节的预制。由于预制工艺复杂,项目前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进行了众多工艺的改进和创新。介绍了工厂法预制的工艺及关键技术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港珠澳大桥沉管拖航是在外海、受限航道进行,现场需要10艘以上的拖轮控制沉管姿态,因此沉管拖航是隧道施工中施工难度最大、风险最大的工序之一。为了降低施工风险,增加拖轮配合的熟练性,在首节沉管拖航前利用大型半潜驳船进行4次沉管拖航模拟演练,经过演练方式的对比和试验,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拖航工艺和浮运导航系统,确保了33节沉管的拖航安全。  相似文献   

17.
<正>2023年6月11日,历经70个小时的出坞、浮运、系泊和安装,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最后一节沉管顺利安装,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全线合龙,至此,深圳海事局保障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全部32节沉管浮运安装工作圆满收官,实现了“三零一降”总目标,确保了世界最长最宽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施工的安全完工。  相似文献   

18.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六车道桥岛隧相结合的跨海大桥。大桥的深海隧道沉管对接,是整个工程中最难的部分,也是当今世界上最难的海底隧道工程,被称为与"神九"和"天空一号"太空对接比肩的"深海之吻"。大年三十的上午,在离陆地10海里的"海趸1550"上,有值班人员33名,到沉管浮运的时候,将有100多人到现场值守。而参与沉管浮运的所有人员,春节都是无法休息的。"我们是5天轮班制,轮班的同事都集中生活在2100平方米的‘海趸1550’上,白天晚上都工作、生活在  相似文献   

19.
沉管管节预制是沉管隧道工程的重要环节。文章介绍4种不同混凝土管节预制方式及工程应用实例,结合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的实际情况,重点对干坞法和工厂法进行了深入比选研究,最后对港珠澳大桥管节预制实施方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最终接头是沉管隧道安装的最后一节,其单位荷载不同于以往管节,沉降问题尤为关键。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施工为例,开展了基床稳定性试验,得到了不同厚度基床条件下荷载与沉降的相关参数,对最终接头沉降量控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