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适用于路径规划系统的动态路网描述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满足路径规划对路网交通信息的需求,章建立了基于GIS节点一弧段拓扑结构的路网模型。通过将路网转化为对偶图,成功地解决了最优路径计算过程中存在的交叉口转向限制问题;分别对不同最优目标函数下对偶链的路权进行标定,着重研究了路段动态行程时间的计算方法。通过电子地图上不同颜色和状态的动态线条来显示交通流的实时变化,使出行能够很容易识别这些信息。本模型为车辆导航提供了可视化的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2.
利用五轮仪实验数据建立车辆跟驰模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车辆跟驰模型是微观交通流模拟的一个基本模型,用来分析和描述在无法超车的同一车道上一辆车(驾驶员)跟随另一辆车的方式。由于实际道路上驾驶员信息的获取困难,建立的车辆跟驰模型难以标定或验证。本文利用五轮仪试验系统获取的车辆跟驰数据,应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车辆跟驰神经网络模拟模型。  相似文献   

3.
车路集成环境下车辆防撞预警安全状态判别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安全状态判别模型未能兼顾行车安全与道路空间资源利用率,且忽略了实际行驶环境下动态制动减速度信息的问题,提出了车路集成条件下车辆防撞预警安全状态判别模型。通过车-路通信协作实现对路面类型等实际行驶环境因素的动态识别,并确定车辆采取制动措施时所能获得的动态制动减速度;通过分析前车与自车的有效制动时间和车辆制动全过程,建立了新型临界跟车距离模型,并给出了模型关键参数的获取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判别模型具有较强的自适应性,更贴近车辆实际行驶环境下的制动过程,有利于提高道路空间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基于交通流理论,建立了路段下游交叉路口前车辆排队长度、路段车流密度的数学模型,提出了新的路段阻抗函数。运用该阻抗函数建立基于路径的动态用户最优路径选择变分不等式模型,给出了该模型的启发式算法。实例分析表明,当路段上有排队时,若将车辆排队处理为质点,则低估车辆路段走行时间,被低估的相对差距约为22%;新的阻抗函数能较好反映路段的阻抗。  相似文献   

5.
VNS中动态行程时间与多端动态最短路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车辆导航系统中路径引导信息的供给与需求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最短路划分方法与多端动态最矩路问题,建立了路段动态行程时间计算模型与多端动态最短路改进短阵算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车辆行驶安全评价模型及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晟  许伦辉  周静 《公路》2008,(12):135-139
在现有交通系统四大要素的基础上加入车辆行驶状态,构成"人-车-环境-路-车辆行驶状态"五要素."人-车-环境-路"因素采用打分的形式确定参数的分值,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参数权重来构建模型;"车辆行驶状态"因素则是引入加速度干扰的定义,建立了基于道路结构的加速度干扰模型.运用层级分析法建立了总的车辆行驶安全评价模型.在SuperMap软件平台上进行GIS仿真.实现了将评价模型运用到实际车辆行驶过程的安全性评价中,该评价系统可以实时地对车辆当前的行驶安全性进行评价,并根据当前的安全状况对驾驶员进行安全提示.  相似文献   

7.
基于SVM和Kalman滤波的公交车到站时间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VM)和Kalman滤波的公交车辆到站时间预测模型.在该模型中,SVM基于历史数据,按照时间段、天气和路段3个输入特性,预测各路段车辆运行时间的基线;然后通过Kalman滤波利用最新的车辆运行信息,结合SVM输出的基线时间来动态预测车辆到达各时间点的实际时间;最后,应用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7路公交线的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校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8.
在信号灯设置中,黄灯起到过渡的作用.理解黄灯期间的驾驶行为对于黄灯期间的安全保护,以及黄灯时长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对比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数据获取方法、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市道路中2种常见的信号控制的十字交叉口与路段人行横道进行实地调查,利用视频拍摄的方法获取实验数据,分别分析车辆在黄灯期间的驾驶行为.根据车辆行驶速度、与停车线的距离这2个因素,以Spss为分析工具,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建立了车辆在黄灯期间的驾驶行为模型.其中基于时间变量建立的模型精度为15.9%,由模型得出其犹豫区的时间分布为1.89~4.86 s.  相似文献   

9.
陈正委  张杰  徐进 《公路》2023,(4):217-225
为了探究车辆通过小半径匝道横向失稳形成机制及横向失稳车辆的临界特征,以重庆境内石渝高速(龙桥互通—丰都东互通段)的8处互通立交小半径匝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Carsim/Trucksim软件探究车辆在不同匝道道路条件下的临界速度,并分别建立小客车和货车的临界速度计算模型,最后结合模型提出车路协同的动态限速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车辆横向偏移量波动较大时极易发生侧滑;建立的临界速度计算模型对于小半径匝道的临界速度计算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货车临界速度具有饱和现象,即当道路摩擦系数大于0.55时货车的临界速度将不再明显变化;道路摩擦系数小于0.45时货车的临界条件为侧滑,当道路摩擦系数在0.45~0.55之间时货车的临界条件会由侧滑转变为倾斜;车路协同动态限速方案能够在不同天气条件下进行限速,并能控制限速差值在30 km/h以内。  相似文献   

10.
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建筑设计构思问题系统的动态网络模型进行研讨;确立了系统要素构成,明确了要素间的关系;指出建筑设计构思的过程是一个形式在问题系统关系网络内运动的过程。并对这一过程的运作机制进行宏观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