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沥青混合料拌和站安装调试的好坏是保证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的前提条件,通过对日工NBD-320沥青拌和站的安装与调试,提出沥青拌和站安装调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组织中,沥青混合料拌和站是机械化施工作业系统中的关键一环,在施工全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公路建设项目通过招标选定施工单位后,通常投入该工地的拌和站参数(品牌、类型、热料仓数目、热料筛设置、拌和锅容量等)也即确定,拌和站对路面施工各主要环节的机械配置会产生重大影响。文章从沥青混合料拌和站出发,分析了施工各环节机械配置对工程的影响,探究了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的改进和调整。  相似文献   

3.
沥青混合料生产级配的严格控制对于保证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鉴于现有的级配监控方法的时效性较差,该文提出使用热拌沥青混合料级配实时监控系统来实现沥青混合料拌和质量的动态控制.研究表明:该系统的主要作用在于远程监督拌和站的操作过程和级配控制精度,对于业主、监理及其他管理机构动态掌握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状况具有重要的监管意义.  相似文献   

4.
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质量是沥青面层质量的基础,直接关系沥青面层品质。基于我国现有的施工工艺,针对已有同类系统存在干扰沥青混合料拌和站生产过程的问题,采用质量控制图和动态监控的方法,以局域网共享、实时监控、动态反馈为技术手段形成了一套符合生产现场需求的实时动态监控方案。在云南昭会高速的应用表明:该系统满足了质量监管部门对热拌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监控和反馈的需求,对保障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沥青路面施工中拌和站控制的好坏对沥青混合料的质量和路用性能影响很大.文中提出了从原材料进场、配合比设计和实际生产等方面加强拌和站控制和实施动态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连续式沥青混合料拌和楼的生产与质量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鸰  王欣  谢海超 《中外公路》2004,24(4):179-181
广(州)—佛(山)高速公路大修工程。我国首次在高等级公路中采用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生产的连续式双滚筒沥青混合料拌和楼,生产了包括热再生的LSM-25、AC-251及采用改性沥青的FAC-20、SMA-13等类型的沥青混合料约20万t,取得了良好效果。文中根据大修工程的施工经验对采用连续式沥青混合料拌和楼时在施工组织及质量管理方面的要点做了初步的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沥青拌和站中沥青用量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沥青用量在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存在波动性和规律性,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沥青用量进行分析,绘制了控制图,并对其进行修正,使其可以有效的对沥青拌和站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保证沥青混合料生产环节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温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原材料选择、压实和施工质量控制等环节,分析了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研究表明:温拌沥青混合料应严格控制集料的含水量和粉尘含量;为适应不同类型温拌沥青混合料的需要,应对中国广泛使用的间歇式拌和站进行相应的设备改进;压实过程应遵循紧跟、慢压、高频、低幅”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李寿伟 《公路工程》2015,(2):257-259,305
分析了沥青路面施工能耗与碳排放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计算了沥青混合料生产、运输、摊铺与碾压等施工过程中的能耗与碳排放,建立了沥青路面施工能耗与碳排放基准。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耗能和碳排放明显大于温拌沥青混合料;相同类型混合料的耗能和碳排放随公称粒径的增大而逐渐降低;不同类型混合料的能耗与碳排放存在差异,OGFC混合料最大,SMA混合料次之,AC混合料最小。运输车辆的能耗当量和碳排放随运量的增加而降低、随运距的增加而增加,从耗能角度应推荐采用运量较大的车辆进行运输。摊铺与碾压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摊铺与压实设备燃烧石化燃料而产生,施工能耗约为3.9 GJ/(1 000m2)、碳排放强度约为304 kg/(1 000m2)。  相似文献   

10.
拌和站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质量监控,基于GTM的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和基于目标配合比的生产配合比设计计算方法,通过从拌和楼采集的各料仓集料重量,并根据热料仓比例及料仓筛分结果,使用传感、移动通讯和互联网技术,将数据上传至服务器,在服务器上通过编制软件将拌和站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盘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得到级配曲线、油石比、矿粉及关键筛孔等分析数据。有效控制沥青混合料拌合质量,保证道路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