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宇帆 《航海》2006,(1):33-34
海上的涌浪从大西洋扑向鲁恩伯格港,在我们要去的目的地——克劳斯岛和斯库尔宾浅滩之间形成起伏的波涛。当船长比尔·佛劳厄将“VI岛民”号潜水服务船靠上系泊浮筒之后,我和我的潜水伙伴考利·斯特朗便跃入海中,开始了下潜。尽管已到夏季,但5℃的水温使厚厚的氯丁橡胶潜水服透入阵阵凉意。在15米深度,我看到下面泛起一片幽灵般的白光。继续向下潜去,我发现这些微弱的光线源于一大片类似白色海葵的海洋生物的反射。它们附着在一处不  相似文献   

2.
够胆玩潜水     
周三省  万国表 《游艇业》2009,(8):115-121
“有时候我感觉自己有鳃。我没有鱼鳞,但是我身体的某些部分渴望水的触碰,我渴望压力、短暂昏厥。”一名潜水世界纪录保持者说,在深蓝海洋的短暂停留,你的生命也在这一刻跳脱庸常,不再一成不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海上实潜对潜水员肺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日本产LAM-25型电子呼吸分析仪检测9名海军职业潜水员在海上实潜训练前后的多种肺呼吸功能指标。结果 42m空气潜水和79m氦氧潜水压结束后即刻所检测的肺呼吸功能指标即完全恢复到下潜前水平;而58m的空气潜水,在减压结束后2h肺呼吸功能指标才完全恢复到下潜前水平。结论 潜水时,如果呼吸气体密度太高,对潜水员肺呼吸功能有一定影响,潜水结束后尚需一段时程才能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本文详细阐述了载人的潜水作业方式、系统及其优缺点,还对国外几个主要单位的研制和使用情况作了介绍。1.前言在进行潜水作业时,都必须涉及到潜水技术.总的说来,目前已有自带呼吸器的浅海潜水(下称SCUBA)和使用水中减压仓(S DC)及船上减压仓(DDC)等潜水装置的深海潜水,甚至还有用深潜器下潜到10000米以上的潜水.  相似文献   

5.
《机电设备》2021,38(6)
10 896 m!哈工程科研团队研发的"悟空号"全海深AUV,于当地时间11月6日15时47分,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完成万米挑战最后一潜,再次刷新下潜深度纪录. 10月至11月,作为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牵头单位,哈工程"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UV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团队携"悟空号"全海深AUV,继年初创造了7 709 m的亚洲深潜纪录后,再战马里亚纳海沟,完成4次超万米深度下潜——10 009 m、10 888 m、10 872 m和10 896 m,超过国外无人无缆潜水器AUV于2020年5月创造的10 028 m的AUV潜深世界纪录,并顺利完成海试验收.  相似文献   

6.
崔燕 《中国船检》2014,(1):66-69
2014年1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当天我国成功实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下潜实际深度为313.5米,标志着中国深海潜入作业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深海潜入是各国的核心技术,此次中国首次完成300米饱和潜水作业,是继198米饱和潜水深度之后,再创中国饱和潜水海上作业深度新记录。这项突破包含了重要的经济、军事战略意义。那么,究竟什么是饱和潜水?发展饱和潜水对国家发展而言具有哪些重大的意义呢?  相似文献   

7.
在河池市DN800过江供水管道工程中,我们根据大深度、水温低、潜水作业时间长、下潜次数多、劳动强度大等特点,对潜水员施工前、中、后分别制定了医务保障措施,并在我国水面减压表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制定了专用潜水减压表,保证了潜水员的身体健康和工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由中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了深度下潜观测任务并安全回收,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6 329米,创造新的世界纪录。2017年1月15日,我国"探索一号"科学考察船从海南三亚起航,开赴马里亚纳海沟、雅浦海沟执行深渊科学考察和装备试验任务。随船携带"海翼"号水下滑翔机也根据计划开展试验工作,这个最新款的深海滑翔机长3.3  相似文献   

9.
《航海》2014,(2):4-9
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三个方向。2014年1月9~25日,中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团队在中国南海奏响了胜利的凯歌。6名饱和潜水勇士成功下潜300米深海进行作业,巡回深度达到313.5米,并把五星红旗插入海底,创造了我国饱和潜水作业新纪录,标志着中国深潜水技术作业能力跨入国际先进行列。1月25日,在深海作业、生活380个小时后,胡建、管猛、董猛、谭辉、罗小明、李洪健等6名潜水员,精神抖擞地跨出了饱和潜水系统的甲板居住舱。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局长沈灏满怀喜悦,在我国首艘饱和潜水支持母船“深潜”号上,代表中国救捞人自豪地宣布:“中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0.
科海拾贝     
《航海》2006,(1)
德将用潜水机器人探测南极德国极地研究人员计划今年利用潜水机器人探测迄今尚无人类涉足的南极陆架冰边缘下面的海洋世界。这架将担负探险任务的被称为“迷你潜水艇”的机器人,目前正在不来梅港进行测试准备工作。这个3米长的水下机器人据称可以在流动的冰层下行驶75千米,下潜深度达3  相似文献   

11.
12月8日至14日,中国都安首届国际洞穴潜水节活动在都安瑶族自治县举行,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芬兰、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国内的潜水专家、潜水俱乐部人员、知名人士、新闻媒体记者等参加此次体验及探险活动。8日,来自国内外多名专家在进行潜水设备调试后,在都安县大兴乡九顿村澄江河的源头进行首次下潜。为确保参加活动的国内外潜水专家生命财产安全,维护辖区航道水上交通秩序,河池海事局高度重视,注重现场,增派海巡艇对活动水域进行现场巡查,维护船舶水上交通秩序,疏导船舶有序进出活动水域,强化应急监控,做好应急防范准备,确保国内外潜水专家参加活动期间水上出行安全。  相似文献   

12.
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研究了一种新型半潜式防波堤——多层废旧轮胎半潜式防波堤的消浪性能(透射系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多层废旧轮胎半潜式防波堤的消浪性能主要受模型层数、相对潜水深度、波高和周期的影响。与同类型单层模型相比,其透射系数小,消浪效果明显。此外,模型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其透射系数呈现出规律性变化,下潜深度在0.08 m时(模型比例1∶30),消浪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水道港口》2017,(2):120-125
漂浮物体在取水口附近入水后可能会下潜至涵道,为数值研究其入水-下潜过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模型中的VOF法,并结合动网格方法,首先构建了不同密度圆柱体的自由入水以及出水过程,验证了物体出入水过程造成的射流、入水深度及物体速度变化;其次结合二维明渠的取水过程模拟了不同初始动量条件下圆柱体的入水-下潜过程。结果表明:文章建立的入水-出水数值模型可很好地刻画二维圆柱体入水及出水的具体过程,且初始动量大小是圆柱体在入水后能否下潜至取水涵道的关键因素,数值结果为判断取水口附近物体入水后的下潜风险提供了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4.
“阿依达”(AIDA),许多读者也许并不陌生,那是享誉世界的意大利歌剧,剧中女主角也叫阿依达。有趣的是在极限运动界,人们首先想到的却是国际屏气潜水发展协会,因为其首字母缩写也是AIDA,也读作“阿依达”。“阿依达”组织波及到世界40多个国家,其5000名成员都是世界各地的潜水爱好者,他们称自己是自由潜水者,因为他们潜水时不带氧气罐和任何特殊装备,就像鱼一样在水中自由上下,被列为“无限制”级潜水。  相似文献   

15.
去年7月9日,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进行了一次由4名潜水员组成的300公尺潜水模拟实验。这次实验创造了14天的世界纪录,于9月3日顺利结束。这是自76年开始着手的8年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旨在开发研究在水深300公尺的大陆架上作有人潜水作业技术。这4名潜水员在31个大气压(水下300公尺处的气压)的特殊环境下,连续逗留了14天。实验要求:一、研究潜水员在饱和潜水(高压呼吸气体溶解于体内的量达到极限状态的潜水)情况下的能量平衡、体液平衡、心肺功能、最大工作能力的变化等的适应情况;二、研究在31个大气压下进行体热平衡温度(35℃)时浸水实验对心肺功能、肾功能  相似文献   

16.
Andy 《游艇业》2012,(7):76-79
它的身形与大白鲨不二,在水中急速驰骋身姿矫捷;撕裂了海面,击破了浪花,忽而下潜,忽而腾空跃起。这不是真正的白鲨,也不能称其为游艇,这是美国鹰耐斯公司生产的一种鲨鱼艇。它的诞生从此颠覆了我们对于游艇的概念:在海中驰骋的不一定就是游艇,也可能是鲨鱼艇,它像是可以潜水的过山车。  相似文献   

17.
Blanche 《游艇业》2011,(9):44-45
1.潜水面罩 这款潜水面罩由致力于打造新一代便携式潜水装备的OTS团队设计。其具备重量轻、方便佩戴和舒适等性能,帮助您在水下自由呼吸。它能自动除雾.为您带去清晰的海底美景。  相似文献   

18.
廖又明 《江苏船舶》2002,19(5):38-42
据统计,全世界载人深潜器HOV(Human Occupied Vehicles)共有13艘.目前11艘HOV由法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的各个不同组织使用.HOV是经历了军事或非军事的深海潜水的光辉历程发展而来的.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程,最早可追溯到1934年,在百慕大三角洲海峡,通过缆索放下球型容器,创下了下潜深度为923m的纪录.1960年,无索深潜器Trieste号,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峡世界最深的海底,创下了深潜10 915m的下潜深度纪录.20世纪70年代,HOV已成为海洋考察的标准"工具",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目前的HOV与初期的深潜器相比,虽然其可下潜的深度被限制在6 500m,但其优异的机动性和功能则是以往的深潜器所无法比拟的.HOV所发挥出的潜在能力完全可与载人宇宙飞船相媲美.  相似文献   

19.
解三维水翼绕流的下潜涡环栅格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材侃  刘华 《船舶力学》2005,9(2):41-45
在包含于机翼表面内的某次表面及尾涡面上分布法向偶极子,在翼面上满足物面边界条件,建立了解三维机翼绕流的下潜涡环栅格法.考虑到非线性的自由液面边界条件,用下潜涡环栅格法求解水翼绕流问题.通过算例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程序的可靠性.本方法可用于水翼及水下安定翼和各种舵的水动力计算.  相似文献   

20.
本大对可潜器、单人常压潜水装置等水下作业系统因上浮下潜而引起的作用在耐压壳上的随机交变载荷谱作了数学分析处理,用数学归纳法找出了求取最大累积疲劳损伤的方法,并在PDP-11计算机上实现了程序自动化分析。对使用中的可潜器,只要具有使用期间的深度变化记录,可利用本方法研究所得之软件,迅速求出该潜器的累积损伤比,进而对其能否继续服役作出判断,为安全使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