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针对我国沥青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和探讨美国AASHTO沥青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将之与我国该项工作进行对比,对提高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水平,完善我国沥青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大修技术现状及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点阐述国内外沥青路面大修的技术现状及大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总结出相关科学理论,为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大修工程积累了成功经验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沥青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和探讨美国AASHTO青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将之与我国该项工作进行对比,对提高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水平,完善我国沥青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复合材料理论和劈裂试验的比较,确定了含纤维沥青混凝土的劲度模量;利用损伤理论计算了已含表面裂缝沥青路面的疲劳寿命,探讨了新型纤维增强沥青路面。  相似文献   

5.
将简述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和质量不达标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对其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接着将结合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的步骤浅谈沥青路面施工的几个重要技术,最后将结合贝塔朗菲系统理论的思想将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分成事情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后质量控制,然后对这三段一一分析质量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6.
采用一种新的扫描技术(X射线CT技术),研究沥青路面多尺度、集料、空隙等微细观结构特性。运用X射线层析摄像法和分形理论对集料的微细观和沥青混合料空隙空间分布进行描述,采用盒维数对沥青混合料空隙微细观特性进行评定。初步建立沥青路面微细观结构特性研究理论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沥青路面微细观结构特性与宏观路用力学性能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根据新疆某公路工程项目已铺筑沥青路面的实体照片和实测模向力系数,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分形理论研究沥青路面纹理分形维数与抗滑性能的关系,并通过室内试验探讨沥青路面纹理分形维数随车辆荷载作用次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沥青路面横向力系数的增大,路面纹理分形维数呈增大趋势;随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分...  相似文献   

8.
分析沥青路面工程项目的质量特点和现行质量控制中数理统计方法的局限性后,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沥青路面质量控制方法,建立了GM(1,1)模型,并对模型精度进行检验,针对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引入新陈代谢预测模型的概念,对GM(1,1)模型作了适当的修正,使得模型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沥青路面GM(1,1)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灰色系统理论适合于预测沥青路面相对弯沉,解决实测周期长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沥青路面设计的几点改进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结合国外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发展趋势及一些设计方法,对我国现行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规范的结构设计方法在设计理论、设计标准、材料参数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传热学基本理论,建立沥青路面温度场数值预估模型,对北方地区突然降温情况下路面内部温度分布情况进行有限元计算,并对路表温度变化对沥青路面各层温度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基于传热学及气象学原理,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 CFX建模分析热反射涂层路面、普通沥青路面、水泥路面等3种路面的温度场,表明反射率越高,路面表面温度越低;反射率为51%的热反射涂层路面较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最大降温值分别为9℃和3℃。同时对这3种路面温度进行了实测验证,理论分析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为了确定适应云南高海拔地区气候特点的路面结构型式,基于热传学原理,建立不同沥青路面结构体系的温度场计算模型,准确预测沥青路面温度场的分布特性和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基于附面层理论,引入焓值建立伴有相变的二维非稳态温度场数值模型,分别对水泥混凝土和沥青两种路面下路基温度场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泥混凝土路面下路基温度场明显低于沥青路面,不同深度处路基的温度场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随深度的增加路基内温度场比路基基底以下的温度场变化幅度大;路表温度明显低于路基的内部温度,并在路基内部形成融土核;水泥混凝土路面融化深度小于沥青路面,融化速率趋于平稳,因此,在多年冻土区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比较有利。  相似文献   

15.
隧道路面类型选择及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隧道内温度、湿度、噪声、基础强度、交通条件等对隧道路面类型选择影响.为了选择舒适、安全、耐久的隧道路面类型,基于灰靶分析理论从路面整体强度、耐久性、平整度、抗滑性能、耐磨性能及修复难易程度六个方面对沥青和水泥两种路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沥青路面在隧道中具有更好的适用性.经对近百座隧道路面实地调查,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随着施工、阻燃等技术进步,沥青路面将逐渐取代水泥路面在隧道内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文中基于粘弹性力学理论,采用平面应变有限单元法,分析了温度和车辆加载时间对标准轴载作用下沥青混凝土路表弯沉和加载中心点竖向蠕变应变的影响。得出了随着沥青混凝土材料温度的降低,相同加载时间对应的路表弯沉逐渐减小;随着温度的降低,沥青混凝土路面松驰性能变弱。  相似文献   

17.
沥青路面温度应力数值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室内试验得到的沥青混合料热粘弹性性本构模型,根据三维空间热粘弹性理论推导了沥青路面温度应力的计算公式,对沥青路面低温状态下温度应力进行了计算分析。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该方法可用于沥青路面温度应力的计算。  相似文献   

18.
表面含裂缝沥青路面低温收缩断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沥青混合料的感温特性,应用ABAQUS的瞬态热分析和热-力耦合求解技术,采用奇异单元及断裂力学理论,对沥青路面在低温大温差作用下的温度应力表面裂缝问题进行了数值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对沥青路面面层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基层;低温收缩产生的温度拉应力在裂尖附近急剧增大,导致材料损伤,致使裂缝进一步扩展;降温幅度对应力强度因子KⅠ的影响显著,大温差是高寒地区沥青路面损伤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