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陈  王春晓 《珠江水运》2023,(9):101-103
介绍了LNG船舶运输及安全风险,概述了船岸作业特点及海事监管依据。通过分析LNG船舶船岸安全管理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从船岸检查制度落实、海事监管能力、法规制度和应急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和液化天然气终端兼容性是液化天然气船舶终端准入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船舶和终端海事安全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船岸兼容性研究包括航行兼容性、靠泊兼容性、装卸料臂兼容性、储存能力兼容性和人员进入兼容性等方面。船岸兼容为船舶进出港、靠泊和货物装卸等作业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只有通过了船岸兼容性研究,LNG船才能获准靠泊LNG终端进行作业。  相似文献   

3.
船岸一体化管理平台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忠  郑士君  韩成敏  王伟彬 《机电设备》2006,23(1):I0036-I0038,I0040
船岸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采用了全新的船舶管理理念,充分利用现代通信、信息、数据处理技术,与先进的船舶管理模式相结合,以船舶实时运行数据为基础,成为船岸安全与技术管理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AIS是运用了先进的船舶导航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用于水上交通联络和指挥的岸—船、船一岸,以及船一船之间的通讯、导航,是在船舶之间和船岸之间自动进行航行通信、建立船舶信息交换和船舶识别的系统。它能够自动发射、接收和处理装有AIS的船舶的自身静态数据和动态航行信息,使船舶相距对遇船或岸台很远时,即能自动、连续向它船或岸基VTS(船舶交通管理中心)提供该船的实时船位、速度、航向等与船舶航行或与交通管理相关的信息,并接收它船及VTS提供的助航服务信息,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船舶的航行安全。  相似文献   

5.
非水网地区小型船舶安全控制一文通过检验中的实例,分析船舶达到本质安全、本质环保需要注意控制的相关方面,从设计工况与实际工况是否相符、如何确定船舶安全技术等级、船电与岸电、船与船、船与岸、船用设备的有效性、驾驶视域的考虑、船舶重心的复核等方面说明对船舶的检验和安全监管需要采用系统论的方法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6.
对航行船舶进行规范化、实时、高效、安全和节能管理与控制是现代船舶管理的必然趋势.本文采用先进的船岸通讯技术和船舶管理理念,设计一船岸一体化管理系统,为现代船舶管理提供有利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为确保船舶在内河航道的通航安全,运用概率理论和船舶领域理论研究船间间距、船岸间距确定方法,运用水动力学理论研究弯道流致漂移量和船桥间距确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概率理论、船舶领域理论及水动力学理论研究船间间距、船岸间距及弯道流致漂移量、船桥间距科学合理;内河航道宽度的确立应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内河航道宽度的确定,有利于减少船舶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8.
张坤 《船舶》2023,(3):97-106
船岸匹配校核是船舶安全靠泊、离泊及进行高效作业的重要保障。文章通过对LNG船舶靠泊开展装卸作业前船岸匹配校核程序进行确认与分析,归纳总结匹配校核的基本流程,重点就如何开展船岸间信息交换、资料收集和系泊分析等,指出作业中实际操作的控制要点,突出船岸匹配校核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同时针对靠泊船舶装卸作业过程中实际操作环节监控、船岸安全检查、港口国安全检查及已通过匹配校核的船舶长期未到港的复审工作提出要求及合理建议,列举匹配校核不充分导致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针对性处理措施,以指导其他岸站充分开展匹配校核工作、进行船岸界面安全检查及港口国安全检查,安全高效完成靠泊船舶的对接、作业、离泊及再次靠泊等相关工作,提高岸站的船舶作业效率,实现泊位运行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气体船搭建船岸一体化数据管理系统潜在的网络安全风险问题,分析全船的系统架构及网络规划,整合船舶营运的各类信号,基于规范法规对船舶网络安全的要求,从系统本体安全、终端安全、边界安全、系统安全实施等维度提出船舶网络安全设计要求;基于该船的网络架构,设计网络安全防护策略,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0.
认知安全风险是构建基于船岸协同的船舶智能航行系统的前提条件.基于船岸协同关系研究结论,根据船舶智能航行系统技术特点和"智飞"号智能航行测试结果,研究构建了船舶智能航行风险演化概念模型及其数学表达模型,分析了无人化趋向、基于航行场景和连锁效应下的风险演化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船舶智能航行风险认知和管控、政府治理以及基于船岸...  相似文献   

11.
章剑 《航海技术》2006,(2):26-28
1 AIS概念和意义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是一套应用于船与岸、船与船之间的海事安全导航和通信的重要技术设备。该系统为船舶安全航行和海事安全管理提供了一种新型而有效的手段。若所有的船舶都安装有AIS,则本船  相似文献   

12.
LNG运输船舶船岸兼容分析涉及到的信息空间跨度大,所需数据数量大,数据格式类型多且难于共享,因此考虑通过建立LNG运输船舶船岸兼容数据库系统,为船岸兼容分析提供有效的支持。通过分析LNG运输船舶船岸兼容分析方法,集成Access数据库开发、OPTIMOOR系泊计算、VB.NET软件开发等技术,构建了船岸兼容分析系统。船岸兼容数据库由三个子数据库组成:终端数据库、船型数据库、船岸兼容分析数据库。系统具有六大模块,对应的有六大功能:兼容性分析、统计分析、系泊分析、靠离泊分析、文档自动生成功能、数据维护功能。通过LNG运输船舶船岸兼容数据库软件系统的应用,可极大地提升船岸兼容分析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由于船舶与公司岸基在地域上的分离,目前公司岸基尚不能对远洋船舶的安全营运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应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将船-岸安全监控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船-岸随时交互数据,协作管理业务,确保远洋船舶运输的安全高效。形成一个开放的集船舶监控、管理、决策于一体的远洋船舶在线监控系统,从而实现和提高远洋船舶的安全管理水平。以中远集团所辖船舶为实施对象开发成功了远洋船舶在线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14.
王明世  张仁颐 《中国港口》2007,(6):50-51,53
<正>一、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介绍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是以自控时分多址为核心技术的,可以用于水上交通联络和指挥的岸-船、船-岸,以及船-船之间的通讯、导航系统。AIS是用船舶的MMSI码识别的(MMSI码又叫船舶识别号,每一艘船舶从开始建造到使用结束解体,给予一个全球唯一的MMSI码)。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现阶段的船舶通信系统中,一般都采用基于海事通信卫星的船岸通信方式,这种通信方式的成本很高,而且受到海洋天气的影响。而先进的船岸通信系统已经融合了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能够大大提高船舶的通信能力,非常便于岸基管理人员对船舶的运行状态进行综合监控,有效提高了船舶的航运安全。但是面对海量的船岸通信数据,需要强化数据库的管理能力,本文主要采用MIS技术来改善船舶通信中面临的数据处理的分类问题。从通信算法和逻辑控制层面,提升了整体的船岸通信效率。  相似文献   

16.
加强和规范我国水上甚高频(VHF)通信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上甚高频(VHF)无线电通信是指采用VHF水上专用频段进行船舶间、船岸或经岸台与陆上通信话路转接的船与用户间的无线电通信。VHF通信广泛应用于船舶避让、海事管理、港口的生产调度、遇险搜救以及安全信息播发等方面,是完成现场通信的主要手段,其对于保障船舶航行安全的重要作用是其他通信方式所无法取代的。VHF海岸电台是船岸通信的基本设施和重要手  相似文献   

17.
为增强船舶安全,实现船舶远程监控管理,结合嵌入式与船岸通信技术,基于TMS570实现船舶数据采集以及SIM808实现数据远程通信,设计了船岸通信数据的通用格式,并采用CAN冗余的方式增强船舶数据采集稳定性,提出一种船舶数据采集与远程监控方案。本系统经过测试,性能稳定可靠,对于船舶数据采集、远程监控和大数据平台具搭建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孙蒙  潘大明 《水上消防》2023,(2):158-160
液化气体船舶装卸作业前会商制度(以下简称“会商制度”)是明确船岸之间安全和防污染职责,强化信息资源共享,规范操作程序,促进货物装卸安全的重要保障。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被弱化甚至忽略。本文聚焦液化气体船舶装卸作业过程中船岸之间操作步骤、要点和基准,通过分析会商制度和船岸安全检查表制度的异同,梳理当前会商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改善建议和解决思路,不断提升液化气体船舶装卸作业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王捷 《航海技术》2007,(B03):30-32
卫星技术在船舶卫星定位、海上遇险通信、船岸和船舶间通信、船舶航线跟踪定位、船舶营运和安全管理以及船上培训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及对船舶安全生产、船员管理和提高船舶营运效益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船岸一体化数据同步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船岸在地域上的分离,使得岸端管理人员缺乏对所属船舶使用燃油情况的有效监控.文章主要应用卫通设备INMARSAT—C,作为船岸数据传输的主要通道,使用增量数据作为船岸数据同步的主要依据。通过船岸数据同步,实现了船岸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方便了公司管理人员及时了解船舶各种燃油使用情况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